浅谈怎样发挥志书的社会服务功能
地方志书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典籍,是一地一方经世致用的综合性文献和“百科全书”。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志书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因此,地方志书编纂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充分体现“服务社会”思想,这也是体现志书时代特色的要求。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发挥志书服务社会的功能呢?笔者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读志用志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发挥志书服务社会功能,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些同志对读志用志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方志机构的任务就是编修志书,志书编修好了,送入书库“存史”,方志机构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把用志工作当成是额外的、附加的工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那么,要把我们的认识提高到什么样的高度呢?就如一些总结材料所讲的,就是要认识到开展读志用志工作是发挥志书“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方志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就是要认识到修志为用,服务社会。要将用志与修志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坚持修志与用志并重,修志用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站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认真做好修志用志这两篇大文章,主动积极地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只有对读志用志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了,读志用志工作才能被各级方志机构真正重视,从而才能使这项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怎样才能提高对读志用志重要意义的认识呢?就是要在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将过去的“一本书主义”转变为对地情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管理和研究、利用,把方志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做。要突出读者意识,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确定志书的内容取向。要面向改革开放前沿,面向基层领导人、决策者,使志书真正成为他们的案头工具,实用帮手。要做到这一点,志书就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服务。
我们不是总是讲方志工作、方志机构不被人重视吗?如果我们真正把读志用志工作开展起来了,主动积极地为本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方志工作、方志机构就会由“冷”变“热”,就能受到本地领导及其他部门的重视和欢迎。
二、要拓展服务面,扩大读者群,不断增强志书服务社会功能。必须转变地方志书沿袭多年的特点,突破“存史、资政、教化”的传统作用,要从求新、求特、求实用的本质出发,设置框架结构及篇目大纲,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让志书的服务功能拓展到拓商引资、企业发展、科技发展、地方文化建设、宣传家乡、地情研究、教育事业和发展旅游事业等领域。为使志书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全面,志书工作需要转变角度。内容应面向改革开放第一线,面向基层领导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小企业家、投资者服务,拓展读者面,扩大发行量,这样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强化志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此外,突出实用性是志书的生命力所在。志书的实用性是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料来表现的,信息资料能否做到全、新、精、鉴,决定志书的使用价值。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的产生、传递、交换、利用的节奏加快,志书作为一本资料性工具书,其信息密集、时效性强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一定要克服志书知识含量低,可用信息少,反映社会表面层类信息的缺陷;克服机关、事业单位供稿渠道单一、方式简单、影响志书信息量的扩充与质量提高的弊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要在志书内容上改革创新。志书要改革创新,就要改变传统的内向式信息向外向式信息发展的模式。志书作为政府主办的大型信息资料工具书,有责任反映社会需要的公共信息。此外,志书的政治生命也要依靠时代性来体现。要做到这些,志书就要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重视信息反馈,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另外,单纯依靠部门供稿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志书组稿可以采用部门供稿、自采信息或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约稿,也可以向有关机构、专家、学者约稿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志书作为现阶段市场经济时代的信息载体,应该从读者所需出发,将触角伸向社会各个层次和方面,最大限度地收集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可利用的信息资料,为读者所想,为读者所用,突破程式化,增加贴近民生的社会信息,只有这样地方志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四、要在志书发行形式上改革创新。明确的读者定位、一定规模的市场、一定的发行量是书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原来作为“官书”的志书,如何在社会变革中坚挺地走下去,适应市场是必由之路。因此,要依托采用多种载体和版式发行志书,从实用、便携、收藏、馈赠、传播等多种用途考虑,除了精装本外,还可以出平装本、简装本、缩印本、分类本、光盘等等,以适应不同类型读者不同用途的需求。如何使志书真正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益友,这将是地方志事业下一步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要走的道路。
五、要着力塑造志书编纂人员队伍。随着志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的趋势,对编纂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思想素质方面,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手法真实地记录历史,描述事实决不能掺入个人主观意识。还要具有政治敏锐感,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尤其是对“问题”的反映,要从以鉴后人的角度去把握编写。在编纂业务能力方面,要会选题,并不断加强文字综合能力的锤炼。对各行业和各部门年度工作情况,能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对条目编排能把握重点,掌握捕捉“重、大、特、新”信息资料的实用本领。在社会关系方面,要有健康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建立通畅的信息源,及时了解各行业的新情况、新发展、新变化、广交朋友,了解需求。大兴调研之风,多深入基层,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地调查研究并掌握一手的信息资料。要提高主笔队伍素质,首先是抓好培训工作,请专家讲课,提高专业能力是有效之举。其次加强业务交流,定期组织供稿单位主笔走出去学习,让他们了解其他地方志书对基层撰稿人员的要求,明确“重、大、特、新”条目的格式,把握好条目撰写的特征,以提高对条目信息资料挖掘采集的水平。
总之,志书作为知识产业的产品,具有两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志书的“资政、存史、教化”功能,反映的是志书的价值,而其使用价值就是传播信息、提供咨询、参考决策的功能和为社会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创新,志书才能够做到常编常新,作为新时期的地方志工作者,要紧紧地把握“服务社会”思想的实践,适应市场大环境,才能使地方志事业勃发青春活力,使志书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永泰县方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