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志书的篇幅压缩与文字提炼

长乐方志办  胡方磊

《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五条指出:“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练、流畅。志书的篇幅不宜过大,今后续修,字数要相应减少。”强调压缩志书篇幅,精炼文字。在第二轮志书的修纂过程中,各地修志机构贯彻这一规定,重视志书的篇幅压缩与文字提炼,以此保证志书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志稿仍存在水分偏多、文字繁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类目过细,记述文字繁多;篇章之间出现重复、交叉;空话、套话频出;文字缺乏推敲,用语不凝练;图、表使用过量。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材料取舍不当。志书编纂离不开材料的收集、筛选,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综合记述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如此丰富,材料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材料收集并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它需要借助各种渠道,花费一定时间来完成,志书材料的大量收集自然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编纂者对于辛苦获得的材料视为珍宝,修志时便觉得很多都可用,舍不得删去。二是编写过程中事物发展规律、事件发展脉络把握不够,缺乏逻辑性,以致编写时产生混乱,志稿中出现交叉、重复的内容;三是将朴实等同于行文枯燥单一,不重视文字的生动与凝练,出现一些口语化的记述,同时主观性强,不自觉做出总结式的记述,导致空话、套话的产生。

章学诚《文史通义》说:“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也。”方志的编纂同样要“博而能约”,既要掌握足够丰富的材料,又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取舍的合理表现在:一要克服“舍不得”的思想情绪,果断剔除不需要的材料,没有用上的材料并不是说就此摒弃,它们可以作为志书资料长篇的一部分保留下来。二要把握好事件叙述、事物记述的完整性,保证志书翔实性。宋元丰年间,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祝安上在后序中对其赞叹有加,认为它弥补了旧经“事简文繁,考证多阙”的不足,有助于对吴郡“兴替盛衰之迹”的了解。因此,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充足不遗漏。总体上,志书的材料取舍应做到“博而不杂,约而不漏”。

清晰的编写思路是解决志书内容重复、交叉问题的关键,志书是通过记载地方事件、事物来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志书编写的思路便是事件发展的脉络与事物发展的规律,编写者对此要有深入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首先合理设置类目,在类目上先杜绝重复、交叉的情况,其次在具体撰写中牢记各个类目内容,防止“一人一事迭见三、四门类”。还应注意的是,要将地方志与部门志区别开来,删除一些只在部门志中记载的内容,避免重复记载。方志中不仅有文字记述,还有图、表等的辅助记载,图、表对事物、事件能够表达的内容,文字上就不用做太过详细的介绍。如撰写人物传,记述人物的创作功绩时,不必过多罗列人物的作品,这些可以在有关人物著述的表中体现,事迹与功绩不足以立传的人物则不需立传,可放入人物表。又如旅游部分的景点介绍,可结合图片进行简洁的记述。但要注意的是,图、表的使用也要适量,不要滥用,以免增加篇幅。

文字记述是志书编写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注意文字运用,重视文字提炼,对于压缩志书篇幅、保证至书质量至关重要。志书的文字提炼有两层意思:一是追求文字的简洁,反对赘语,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得天独厚”、“风景秀丽”等带有普遍性的空话,以及“随着……”、“从……以来”的空话,注意词语语义上的重复累赘,如撰写革命人物在严刑拷打中“不吐一字,严守国家秘密”,“不吐一字”即严守秘密,不必重复表达,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述而不论”的原则,不做没有实际意义的总结式记述。二是要重视文字的生动与凝练,讲究“文约义赡”。章学诚说志书“忌偏尚文辞”,但并非“忌尚文辞”或“不尚文辞”,语言朴实并不代表记述枯燥单一,它追求的是在平实质朴中表现丰富的意义,是一种平中见奇、俗中生色、丰富多样的生动。如1995年版《苏州市志·交通运输》载:“苏州系水乡泽园,不可一日废舟楫”。看似寻常的言语,却将苏州内河航运的繁忙与便利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韵味无穷。又如1995年版《宁波市志·第二卷北仑区》记宁波市北仑区位置面积:“西北枕甬江,东濒金塘港,黄峙港海域,连贯峙头洋,与舟山群岛相望,西南界鄞县。”1996年版河南省《宝丰县志·军事》述杆子活动:“他们或啸聚于密林,或盘踞于山寨,或割据于乡村,或纵横于异地。”1996年版《绍兴市志·人物卷》写演员七龄童,饰老生、扮丑角,“唱腔韵味深醇,表演细腻有致”,演猪八戒,“形神兼备,笨扮巧演,谐而不俗,妙趣横生”,饰无常,“说白清楚,嬉笑怒骂,俚而不俗,令人折服”。皆以平实凝练、丰富多样的语言准确、生动地展现事物、人物的原貌,达到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效果。

古人崇尚“一字千金”,吕不韦贴布告,以千金赏赐能增损《吕氏春秋》一字者,唐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说:“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要实现志书文字记述的生动凝练,就应该秉持这种“一字千金”的观念,下笔用心,反复修改,做到篇无冗章,章无冗句,句无冗字,不蔓不枝,如胡乔木所说的“做到一句也不多,一句也不少,如果不能做到后一点,至少要做到前一点”。同时除了借鉴当代优秀志书成果外,还可以钻研体会古代志书文字记述的妙处。如南宋《乾道临安志·牧守》记梅挚传云:“嘉祐二年九月戊寅,以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挚知杭州。三年六月丙辰徙知江宁府。本传云:字公仪,成都府人。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所治如其为人。雅好诗,时有警句。其知杭州,仁宗赐诗宠行:‘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暂出论思列,遥分旰仄忧,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欢讴。’挚以诗之首章名堂为‘有美’。”将梅挚的功绩融入到他的品行爱好中去,没有事件的记述,却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寥寥数语便将梅挚的形象展露无遗。又如南宋《淳祐临安志·山川》记苏公堤:“元祐中,苏公轼既开湖内,积葑草为堤,相去数里,横跨南北两山,夹植花柳。林希榜曰‘苏公堤’。行人甚便之,因为公立祠堂于堤上。郡守吕惠卿毁之。”“开”、“积”两字再现出苏轼建堤的过程,“横跨”、“夹植”两词则展现了苏公堤的位置与景色,全文不用花费太多笔墨就完整记述了建堤、立祠、毁祠三件事。我们在志书撰写中可以学习吸取古代志书用语谋篇的方法,适当地改造运用一些文言,这样可以更好实现压缩篇幅、提炼文字的目的,增添志书的文化韵味,提高志书质量。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