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中的地图


地方志是我国历史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图因其形象直观和重要性,引起历代修志者的重视,在地方志中有大量体现。

古人阅书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其功用在于“史言其文,图征其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永清县志·舆地序》中有云:“史部要义,本纪为经,而诸体为纬。有文辞者,曰书,曰传;无文辞者,曰表,曰图。虚实相资,详略互见,庶几可以无遗憾矣。”其中便讲到了图与表在补充文字记载方面的作用。

blob.png

《固安县志》中的地图

方志地图的种类不尽相同,不同学者在研究方志地图时,也将它们做了不同的分类。陈光贻在其著作《中国方志学史》中收录了一篇关于倡议编写《中国地方志集成》的文章,在他初拟的《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目中,罗列了地图的种类,有历代京城图、历代省城图、府厅州县村镇图、关镇卫所图、山川图、边防海防图、道里图、考古地理图、名胜古迹图、人物图、文物图,共11类。而事实上,方志地图的种类远不止于此,如记载各地疆域的疆域图或舆地图、义仓图及民国时期出现的部分新类型的地图都没有包括在陈光贻的论述中。

方志之中,地图一般占据卷首或卷一的位置,部分方志甚至在序言之后即附上地图。明清两代及民国、新中国对方志编修多有“凡例”“办法”“规定”予以规范。在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清河县志》中,将民国十八年由内政部颁布的《修志事例概要》刊于卷首,其中第七、八、九条涉及了编修地图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方志地图编修的新动向。

明清方志地图的绘制多以写意的山水画法为主,虽然这种绘制方式多被诟病,但确为当时既便于掌握又较为美观的方法。对西晋裴秀提出并在后代有所发扬的“制图六体”,方志地图也多有应用者。民国之后,绘制又多使用经纬网定位、实地测量等方式。而在传统的“计里画方”与舶来的经纬测绘方法之间,不同的方志地图也有不同的取舍。

在后出方志对前出方志地图的评议中,饱受非议的地图种类是“星野图”与“八景图”。对于“星野图”,绘入方志的人认为其有昭示“天人感应”之意,否定者则指出它的荒谬与固化。这种存废不一的态度在“八景图”中也有体现,《四库全书总目》便对“八景图”进行了批判,“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最为恶习”。其实,从如今编绘的方志地图来看,“星野图”自然被视为封建迷信,不再出现,风景名胜图今以照片汇入方志者仍不胜枚举。

历史地图是地图绘制中较难编绘的一种,从杨守敬的《历代舆地沿革图》到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无一不是花费大量人力的长时期学术成果。绘制历史地图最困难的一点就是疆界的绘制,州郡界乃至县界可参考的史料很少,又多为文字描述,故较少有方志绘制此类地图。不过,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固安县志》则绘入了多幅沿革图,虽然其精确性尚待研究,但它的绘制方式与研究精神均值得肯定。

另外一幅比较特殊的地图出现在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新河县志》中,这部方志主要编修者为方志大家傅振伦。为全面了解县境情况,他特意将全县分为八区,各区派专人实地调查。在这部方志中,还附上了一幅临时分区图。

总体来看,旧方志地图在当今仍有重要研究价值,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