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的构建

三、因地制宜,构建合理规范的年鉴框架

要构建合理规范的年鉴框架,除了遵循科学分类的一般规律,深入把握地情特点外,更要从实际出发,仔细斟酌、考量,精心谋划。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年度资料性文献,其记述范围是本行政区域,内容包含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情况,并且要做到系统记述。一个行政区域的年度资料是丰富、庞杂的,其数量、种类都是巨大的,面对这样的资料文献,我们必然要有所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枝节留主干,把握主体,构建框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文献资料留存取舍分析筛选的过程,是一种事先设定。

要系统记述,就要做到全面完整。一部地方综合年鉴,构建起的框架要做到相对系统全面,能较好地容纳本行政区域年度的各方面情况,最大限度地容纳年度基础地情资料、行业资料、社会管理资料,没有重大缺漏,重要缺项,当然这样构建的立足点是站在地方政府官书的角度,这是基本前提,站在不同的立足点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架构。

按事物属性归类。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料文献,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基础地情类资料,可以参照百科分类法,按知识类型分类。对于相关产业、行业,可以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具体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针对的是全国,其标准细微具体,而一个地区产业、行业的划分不可能都这么细微,有些产业、行业甚至没有,因此这一标准只能作为参考,更多的还要考虑当地实际。从地方综合年鉴的客观实际出发,这种划分宜粗不宜细,过于细化,会割裂地方产业的内在联系,人为地把地方的基本产业、主导产业切割开,破坏其整体性,容易出现碎片化记述,貌似非常精确、具体,却过于微观,使地方产业发展的主线模糊不清,文献资料四分五裂,缺乏整体感。

便于查考利用。构建科学的年鉴框架,对年度资料文献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根本目的是为读者服务,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利用习惯,发挥好年鉴的功能。作为读者眼中的出版物,年鉴同样要体系完整,各类资料有机组合,一、二、三次文献比例适当,这样,年鉴的框架中才可能有特载、专记、专文、大事记、附录等内容呈现。

保持合理的逻辑联系。构建年鉴的框架,其实质就是进行分类,对年度资料性文献进行科学归并,合理划分。由于年鉴框架构建的特殊性,我们全书采用的不是统一的分类标准,那么就要注意分类标准的局部统一,对基础地情资料进行分类,其标准要一致,对产业、行业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也要统一,对社会管理资料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同样要求统一,要避免分类标准的随意性。在同一层次上,分类标准应该统一确定,各层次分类标准不能混用。分类标准的一致,还表现在尺度宽松的一致上,同一类型的分类、同一层次的分类,标准执行不能或紧或松。框架的排序上也要注意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几种不同类型的资料总体来说要相对独立地组合,保持其自身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破坏其内在联系,更不能任意组合。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个各板块也应保持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排列保持一定的规律,各板块内部的排序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按板块排序,一般是先自然基础,再政治、经济,然后文化、社会,也有先自然基础,再经济、政治,然后文化、社会,这样的排序都有其内在规律、合理之处。同一板块内,也要保持适当的逻辑联系,如经济板块,一般是先按产业、业态排序,再接经济管理活动,产业排序总体按一、二、三次产业排序,各产业内再按具体业态排序,经济管理活动排序是先综合管理再专项管理。

当然,各地还要考虑实际情况,一部城区年鉴,其区域一产的量已经微乎其微,那它完全可以将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前置。总之,要通过构建年鉴框架,将纷繁复杂的年度文献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利用者查阅利用。

四、构建年鉴框架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大、中、小类的取舍有据。综合年鉴的框架不外乎大、中、小三种类型,按大类分,一般分自然基础、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社会生活等板块,加上特载、大事记、人物、附录等内容,在十个大类左右。按中类分则在此基础上作一定的细化,如经济发展大类可能会细化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类目,自然基础可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类目,类目在二十个左右。按小类分则可以进一步细化,类目一般在三十个以上。

大、中、类的构建,各有利弊,按大类分,优点是“立足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综合性强,具有相对稳定性”,缺点是“从框架结构的第一层次很难看出变化,很难看出年度特色”。按中、小类分,优点是“个性特色鲜明,年度特色鲜明”,缺点是把握难度大,容易出现大、中、小类结构并存,逻辑混乱的情况。具体按何种类型分,因地而异,因资料而异,不宜一刀切。要考虑区域地位、范围、规模,是省级还是市级,是县(市)级还是区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什么程度,资源、产业情况,社会治理的水平等等,同时要充分考虑资料文献的情况,来源广泛还是单一,薄弱还是丰厚,另外,还要科学分析、正确认识各种类型类目的长处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本地年鉴构架对大、中、小类的选择。

适当彰显特色。对于年度内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料,可以采用特载、特辑、专文、专记或其他形式集中汇辑。对于地方特色显著的内容,就需要对相关分目适当升格,之前我们所做的深入分析地情,准确把握地域特色的工作可以发挥作用了。但升格要有度,不能随意,一定要十分慎重,选择精当。升格本身是一种“另类”,是对基本分类规则的突破,个别典型的升格可以突出年鉴的地域特色和年度特点,进一步彰显年鉴的个性,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但过多过滥的升格会打乱年鉴基本分类规律,破坏年鉴的分类体系,降低年鉴框架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升格呢?总体应该是地方特色十分显著,既符合当地客观实际,又广为社会公众认可,确实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类目还要有实质性内容资料的支撑,没有资料的支撑,只有一些空洞的概念,就没有升格的实际意义。除了类目的升格,分目的升格也应遵照同样的原则处置。

各类目的设置要总体均衡。构建年鉴的框架,设置类目要考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板块的比例适当,各类目的体量总体平衡,避免畸轻畸重的现象,以免破坏结构的稳定性,好的框架结构应该是平衡有序的。事实上,由于行业、产业的分布不均,社会分工职能的大小不一,造成了各类的资料文献本身的不平衡,无论是体量上还是丰富程度上或者价值上都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可能很均衡,就要通过对框架的合理处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大、中、小类目类型,在同一层次保持类目体量的相对均衡,必要时,可以在不违背总体分类原则的基本上对内容相对丰富的类目作适当拆分,对内容资料相对单薄的类目作合理合并,必要时设置一些复合类目,此外在类目、分目的层次设置上也可以作适当调整,灵活处理,通过设置不同的层次来调节。

保持适度的动态性。当客观形势发展了变化,也就是说构建框架的地情基础有了变化,如新的政策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新的主导产业形成,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有新的转变,或由于社会分工的调整,统计口径、供稿渠道发生了变化,或发生了特发事件,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年鉴框架的调整。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例,当一地的产业经过若干年的调整,形成新的基本产业或支柱产业,取代了原有基本产业、优势产业,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管理的角度看,它都应该占有相当的分量,年鉴的框架毫无疑义地要与之适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一项新的发展战略的出台,可能会催生一系列的发展,对一个地域的各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点,这也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年鉴框架,以便容纳相关文献资料。对于一部比较成熟的年鉴框架而言,调整应该是渐进式的。这种调整包括类目、分目的具体调整,也包括类目内容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各地重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民生的关注,年鉴中与此相关的类目、分目也就相应增多,其纳入的文献资料也日益丰富。

12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