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地方志】天下第一圩——相国圩
相国圩,地处高淳西南端,苏皖两省接壤处。(东经118度49分,北纬31度16分。)面积有多大呢?以前口传,圩的周长是21公里,粮田是36000亩。后经丈量,圩的周长为24000米,即24公里,粮田为26803亩。南连本镇的保胜圩和卫东的奉国圩,北与本区的永丰圩隔河为邻。东边有秦家圩、马埂圩两小圩紧靠,现已联圩,凡砖墙、阳江两镇老圩都连在一起了。西边与宣城的金宝圩隔水阳江相望,犹如众星捧月般的盘踞其中。美中不足的是紧贴水阳江,历来汛期承受着皖南山洪及长江潮水的两头压力。虽然如此,却始终屹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傲视着上下游成百上千个圩的沉浮。也见证着千百年来多少百姓因洪水袭破圩堤而无家可归。
相国圩为何在古丹阳大泽的众多圩系中能称天下第一呢?莫非相国圩特大,是以大取胜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是。要论大圩,本地区有的是,相传永丰圩就有相国圩的三倍,而宣城的金宝圩是永丰圩的三倍,更有那当涂县的大官圩又是金宝圩的三倍。可想而知,相国圩在众多的大圩中实在是“小兄弟”一个,那么相国圩究竟凭什么称为天下第一圩呢?那是因为相国圩有两个优势条件是所有的圩都永远不能具备和逾越的。
一是相国圩围筑最早。根据相国圩北的“华国殿”碑文记载,相国圩始建于春秋时期周景文四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濑渚邑,高一丈五尺,周七里三百三十步,子城九十步,今里人称子罗城,并筑相国圩附于濑渚邑。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即使是三国时孙吴朝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丁奉总督围筑的安徽宣城金宝圩也比相国圩迟筑700多年。而本县的永丰圩就更迟了,始筑于北宋末年的政和五年(1115年),加筑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年),距今仅九百年左右。
二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条件,相国圩自围筑至今,从来没有被洪水冲垮和沉没的历史,这在国家水利部亦有记载存档的。若说在明朝前不决堤破圩倒也并不稀奇,因为那时东坝尚未加高,洪水再大,可在东坝泄入下江,造成苏锡常地区受灾。后来明朝为保下江,采取丢卒保车 ,牺牲东坝上游圩区人民的利益,将东坝加高数丈。这样做虽保住了下江利益,却害惨了高淳地区及周边圩区的百姓。特别是高淳地区受害最深,十余万良田被淹,变成湖泊,而政府却不减免赋税,一遇洪灾之年,十圩九破,百姓苦不堪言。
自东坝加高后,东坝上游在近现代遭遇了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第一次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前一年,即道光二十八年已遭大水,二十九年水连天,可见水势之大。并说若坐船从高埒横一帆能飘到南京紫金山脚下。(高埒横是宣城县的狸桥往西延伸到新河庄,稻堆山。因山无纵深,像一条扁担,所以又叫扁担山。又因在我县南方,砖墙、保胜人习惯叫南山头)。若照此说,那么相国圩不也破了吗?否则怎会一蓬打到紫金山呢!不错,此时的相国圩的的确已破,不过不是被洪水冲破的,而是自己将圩埂挖断的。圩未破,为何要将埂挖断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次特大洪水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凡高淳、宣城、芜湖、当涂,江宁等大小圩通通淹没,仅存一相国圩如盆似碟,孤浮于水面。圩未破,一季籼稻又收在家中,本属幸事,可圩董们和一些有识之士却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却是为何?原来他们所忧的是怕这许多破圩的人生活无着落,若都拥来就食,或索第二年种籽,确实难以应付。怎么办?于是圩董便召集各村先生紧急会商,采取对策。结果一致决定决堤放水,造成破圩的假象,因为大家都破了圩,就没人来找麻烦了。于是大家分头通知家住低洼处的人家赶紧搬家,便于农历七月的某日在垛上村的东头将圩埂挖断,几天后便白茫茫一片,如上所提,扬帆直达紫金山麓。
垛上决口的那地方一直叫破口子宕,现在已建有民居。破口子宕这个名词现在基本没有人提及了,以后恐怕要被遗忘了。
第二次特大洪水是第一次的一百零五年后的1954年,那次特大洪水也属百年不遇,直到现在六十几年过去了,还没有哪次洪水超越五四年。五四年外洪内涝,籼稻还没开镰就被淹没。埂外洪水天天暴涨,今天加的埂到明天便岌岌可危。所有劳力除派出抢险外,其余全部挑土加埂。怎奈洪水毫无停缓趋势,即使破一圩,最多停一天不涨水,只有当涂的大官圩破了,大约停了一星期没涨水。如此连续挑土加埂几十天,终于保住没被淹没。
眼看高淳及安徽几县的大小圩除高淳的相国圩和宣城的金宝圩外,其余通通被洪水吞没,放眼远眺,白茫茫一片,如洋似海。按说这么大容水面积,危险期已过了,挺一挺就没问题了。谁知就在此时,乡里送来紧急通知,说东埂徐村凸至唐周村段出现严重险情,各村速派一划船劳力去抢险。(何为划船?就是比一般农用木船窄一点,长一点,可配十二对小划桨,航速快利于抢险,洪灾年用于抢险,丰收年用于农历六月初六在河中赛龙舟,每村都有几条这种专用船。)
那时相国圩有四处险埂,天天有固定劳力打桩屯包。第一处要数西湾刘家至卞家的那段直圩埂,河床深,圩基低,圩埂高且陡,时不时有险情出现。那段不足一千米的埂段打下去的木桩无数,人们形容说好比筷子插在筒中一样,可想而知圩埂的险情了。第二处在水碧桥圩局的北面三官濠地段,那里不但外埂紧贴水阳江,汹涌奔腾的山洪贴埂旋流,而且内埂是濠沟,没有趁土,险情常现。第三处在水碧桥村至垛上村的中间段,那里叫狗子地,有一座涵叫老虎涵,渗水严重,也有专人打桩屯包。第四处便是上面提到唐周村段,也是因为圩基低且高陡,险情不断出现,所以乡里才紧急通知加派得力人手赶去抢险。
那一天是几月几日,只因年久无人记得清了,只知那天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老天爷好像故意为难人,又好像是考验人似的,风雨交加,使抢险增加不少困难。忽然有一处圩埂看着往下坍塌,洪流以不可阻遏之势直涌圩内,场面肯定惊人。有些民工眼见堤决圩破,以为回天无力了,就准备划船回去搬家要紧,正在纷纷上船之际,有一人举起手枪,对天连开三枪,然后大声喝道:“谁敢回家?老子开枪!”这一招真灵,民工便回头上岸挑土打桩。又是开枪那人吩咐民工将粗麻绳在决口两边拉住,然后高声喊道:“共产党员,基干民兵跟我下!”说完率先跳入水中。在他的感召下,众人纷纷跳入水中,前面的人抓住绳子,后面的人抓住前面的人,用身体减缓了水势,避免了两边圩埂大面积坍塌。
说来也巧,此时不但天已放晴,不远处还飘来一大堆固城湖中被风浪卷起的茭藤柴。有人高喊,赶紧划船过去将茭藤柴拖来挡水。后在茭草阻塞后,水势顿时减缓。好在圩区人民有丰富的抢险经验,趁水缓之时,将木桩从西边往中间排打,后面紧跟着用麻包装土堆码,再挑土堆阻,终于将决口合拢。
这次抢险成功,保住了相国圩不破的历史,实是开枪那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他喝止了欲走之人,又是他率先跳入水中,此人功不可没。此人是谁呢?他是随军南下干部,时任砖墙区区长,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值得人们尊敬与学习的人,他叫周洪亮。
这次抢险成功,保住了相国圩不破的历史,不但为高淳、砖墙争得了荣誉,也为镇江地区争得了荣誉。上级对砖墙的抗洪抢险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后来不但圩局主任卞月仁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上级还联系了电影制片厂到相国圩的狗子地,老虎涵拍摄抗洪抢险的电影。垛上村有几人参与了拍摄,镜头是穿蓑衣,戴笠帽,表演打桩屯包的一系列动作。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东坝上游的人们》,后来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这部片子没有面世。若此片上映后,我相信全国都会知道,高淳有一个永不决堤的,神奇的相国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