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全球华人 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正式上线开放

楚天都市报6月6日讯(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党波涛 陈衍宇)客家人是怎么到广东的?哪场战争导致了他们的迁移?迁移路线如何?汉族文化如何传到长江、珠江?这些问题现在都能找到答案了。今天,收录量超过12万卷的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专家在这里能查询到最详细的关于家谱、家训、家规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普通市民能从中寻根问祖,找到自己家族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是中国农村数据库的一个子数据库,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历时3年建设而成。该数据库目前已收录的电子化家谱族谱资料达8.44TB,共17723册,120893卷,居全球第一。有如下特点,一是家谱类型多样,包括家谱、族谱、房谱、通谱、联谱等多种形式;二是时间跨度较长,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明刊本、明抄本亦有358册、1413卷,清代、民国期间刊本更是丰富;三是涵盖姓氏齐全,共有547个,其中陈姓达到7113卷,李姓、汪姓在4000卷以上,叶姓、潘姓、黄姓、张姓、王姓均在2700卷以上;四是涉及地区广阔,已覆盖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3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省的数量最多,均达到了1000册以上,其中湖南省的家谱数量达到了2289册,29076卷;港澳台地区的家谱数量达到3742册、4464卷。

  为方便公众使用,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提供了在线搜索、在线浏览等相关服务。访问者可通过标签化处理,直接在搜索框输入相关信息,一键获取相关家谱资料,实现对资料的精确查询;也可通过设定具体地区、年份、姓氏等不同筛选条件的限制,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系列家谱,并且得出相应的数量统计。

  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大才教授说,“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和族谱作为记述一个家族的起源、郡望、繁衍、名人、播迁以及发展的历史,不仅涵盖姓氏源流、族规家训、礼俗仪式等内容,还涉及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人物,蕴涵着大量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信息,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历史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家谱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重要支柱。

  他认为,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上线开放有重要意义:一是规模性,目前电子化家谱族谱收录量居全球第一,涉及地区广、包含姓氏多;二是公益性,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免费向社会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文化性,家谱族谱作为记录宗亲关系的纽带,对乡贤回归,增强乡村内部凝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有一定作用;四是学术性,为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资料平台和窗口。建设和开放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体现了研究院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追溯姓氏起源和家族历史痕迹提供简单便捷的公益服务。

  与当前已有的家谱类主题数据库相比,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更具有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收录容量上,存储资料种类齐全,数量丰富;在建设目的上,立足公益定位,不为盈利,以服务学界、服务社会为目标;在运行维护上,保持动态更新,将对数据库内容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在使用和服务上,设有专人进行维护管理,提供在线咨询等服务,也欢迎相关团体和个人预约登门查阅。与此同时,研究院也建设了中国家谱族谱博物馆,广泛收藏纸本家谱族谱。

  据悉,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是中国农村数据库、基层与地方治理数据库中的一个子库,目前两大数据库已有91个子数据库,其中大部分子数据库的数据规模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位置。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是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两大建设目标——全球顶级农村调查中心、全球顶级农村资料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家谱族谱资料中心采取“库-馆一体化”的建设方式,不仅有数据化的既有实物型的“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该校还正在筹建“中国家谱族谱博物馆”。

  今天,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邓大才教授还呼吁道,欢迎全球各个家族、房支将自己的家谱、族谱,存放于中国农村研究院的数据库、博物馆,永久保存;欢迎全球各地的华人来数据中心寻根问祖;欢迎学界同仁来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进行家谱族谱的学术交流;欢迎研究人员、相关爱好者使用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

  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访问网址(http://www.datarural.com/p/jp/index)看到,为方便公众使用,数据库提供了在线搜索、在线浏览等相关服务。访问者可通过标签化处理,直接在搜索框输入相关信息,一键获取相关家谱资料,实现对资料的精确查询;也可通过设定具体地区、年份、姓氏等不同筛选条件,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系列家谱,并且得出相应的数量统计。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