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之七:古籍的版本

七、古籍的版本

1善本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善本,大家都知道就是好的书,那么什么样的书属于好的呢?前人有过许多论说,在此不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部组织编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曾经把善本的定义归结为“三性九条”。

三性即: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历史文献性”,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板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九条为: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

(3)清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制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以上三性九条长期以来已为业界所遵从。

 2版本著录格式:

古籍版本的称谓很多,五花八门。从制作方式分,有写本、印本;写本又可分稿本、抄本,印本又有刻本、活字印本、套印本等;从时间上分,有唐本、宋本、元(明、清)本等,再进一步有康煕本、乾隆本等等;从出资情况及刻版主持人分,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募刻本等;按地区分,有若按书品看,以书的大小可分袖珍本、巾箱本,以字的大小(形状)分有大字本、小字本、写刻本,以印刷先后分有初印本、后印本、朱印本、蓝印本等,还可按内容多少分有足本、节本、残本、丛书本等等。所以要在著录当中反映古籍版本的多个信息,就需要一定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古籍版本著录应包括:版本年代、刻本责任者、刻书地、版本类型以及收藏者的批校题跋。(这样就可以把前面所提及的的各种相互参杂的名目基本全面地反映出来,并且有条不紊)为了帮助记忆,我把它写成直观的著录格式,即

版本年代+版本责任者+刻书地+版本类型+批校题跋

版本年代是指版本形成的真实年代,包括朝代、年号,有时需要括号注明公元纪年。

版本责任者指与本書版本的形成有直接责任的主持者,即出钱、出力的主要人物。注意要与刻工、藏版处等区分开。

刻书地指一部书的实际刊刻地点。

批校题跋指成书后另外手写在书中的批(评)语、校点、题识及跋语。

在这里讲古籍著录的目的不是为了著录,而且要大家明确版本类型在版本当中处于何种位置,然后再去理解版本类型的概念。

3版本类型

以《分级标准》术语为基础,指出一些不在著录规范围中的称谓。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