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志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与利用
摘要:地方志全面记载了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或特定事项,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博物之书”,其既具备较高的史料、学术价值,又能为社会经济提供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地方志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尝试从志书资源市场化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探讨通过转变观念、创新和丰富志书编纂形式、深层次挖掘志书内容等形式,使地方志事业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一种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地方志资源 开发利用 市场化配置
地方志是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因其资料性、综合性和官方修编的严肃性、权威性,具有较高的史料、学术和实用价值。本文拟在分析地方志开发利用局限性的基础上,就地方志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进行浅显探讨。
一、志书资源的价值
(一)志书资源的文化传承价值
地方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全面记载了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或特定事项,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地区各方面的历史发展、现状变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和官方编修的权威性等特点。既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是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研究的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其内容进行系统、深入地挖掘,结合社会实际开发利用,可以为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翔实的资料和决策依据,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潜力。因此,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史料宝库。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技术史》中写道:“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广度来看,还是从它们有系统的全面性方面来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①]因此,地方志部门要积极主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改变以往那种仅仅把地方志看作一种档案资料的狭隘认识,从志书供给的角度做好志书的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切实充分发挥地方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志书资源的市场价值
地方志为官修史书。自隋代开始,历代志书的编修大都是由官方主持和组织并参与其中的。在现代,各级政府的地方志工作机构是负责地方志工作的主要部门。可见地方志工作机构具有公共部门属性。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地方志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资料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这说明地方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服务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②]即方志资源具备典型的公共资源的属性。作为公共资源,其特性决定了必须走市场化配置之路,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为方志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二、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地方志是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产生的,历来为封建统治者辅治、教化的工具。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地方志功能的认识和开发利用逐渐增加。在现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加大了人们对地情资料的需求。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开发利用现状仍不够乐观:
(一)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社会读志、用志的氛围不够浓厚。在各项政府工作中,地方志工作始终处于从属、附属的地位,不容易引起政府领导、各部门及社会的重视[③],人们对地方志及其功能的认识不够、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地方志工作部门重修编轻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地方志机构主动宣传、主动服务不足,或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开发利用模式比较单一,地方志的功能依然主要停留在档案资料的层面;受志书特点、编纂体例、时限等影响,地方志资源的价值具有长期性、隐形性的特点,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近期内难以显现或主动显现。
(二)传统志书编纂形式的局限性。传统志书编纂形式比较单一,多为大头部综合志书,数十万字一册,信息量大,内容庞杂。既不方便携带、查阅,内容又缺乏相对的针对性,可读性、趣味性不强,不利于社会各类人员有针对性地利用、购买。
(三)地方志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主要表现在:资料性是地方志的生命力,地方志成书必须社会参与。如果不赋予地方志工作部门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世代延续不断修志的传统难以保障,且地方志部门在向有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征集资料和稿件时,势必会遭遇诸多不利、不便。但赋予其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打破职称晋升,可能会影响地方志工作人员业务研究的积极性。
三、地方志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和利用
修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④],只有加强地方志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地方志资源才能在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创新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内容,打造地方志事业新的增长点,使其更具“市场”。
一是创新和丰富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打破关门修志的模式,以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地情宣传、开发利用活动将地方志的概念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例如丰富志书编纂的形式,在保留传统志书大头部形式的基础上,大量开发和创新志书编纂模式,重新整合志书内容,把散见于各志书中的相关信息提炼出来,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形成适合运用的新形式,诸如编纂出版志书简本、专业志、特色志、专门志;制作记录当地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地理、地方特产、民俗技艺等内容的明信片、挂历、台历;整理志书中关于地方旅游景点、娱乐场所、名食小吃、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制作旅游宣传小册子,置于景点供参观者自行取阅;加强地方社区、市政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或者公园配套设施等进行地情宣传,诸如设计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垃圾桶、指示牌等;结合节庆假日等开展地情公众开放日活动等。
二是创新和丰富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省、市、区的重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紧密衔接,根据重大发展战略、规划,深层次挖掘地方志资源的内容,为地区发展、规划提供切实可行、可资参考、借鉴的依据;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推进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深入实地调研或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清社会各界对地情资源的需求、兴趣点及其对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地方志资源进行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在出版内容和形式上使地方志资源更接近社会民生。例如:针对目前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梳理志书中关于陆海丝绸之路的记述,提取、整理、升华,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益参考;整理地方志资源中反侵略斗争、民族自强不息的典型记述,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以影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为积极培育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针对广东省地区降水较多的特点,梳理志书中关于广东地区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情况,提出相应解决举措供领导和民众参阅等。
(二)理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其体制机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推进地方志管办分离。为保障地方志事业编修的历代传承及其资料收集的有效性,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担负组织地方志书编纂(包括资料征集、组织专家学者编修志书、成果审查等)、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职能。其职能重在组织管理,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推动志书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向市场。同时设立地方志馆为地方志工作机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志文献资料的馆藏使用等。为推动地方志工作人员业务研究的积极性,将业务研究作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地方志机构人员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地方志馆工作人员可考虑实行职称评等与晋升挂钩。
(三)针对地方志资源的公共文化属性,推进地方志公共产品、重大项目的市场化配置进程,创新地方志资源的PPP合作模式。例如地方志工作机构设定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选题、项目范围,通过招标等方式遴选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估有价值的地方志资源和项目,以委托或者特许经营的方式使社会机构
(四)地方志机构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如加强与旅游、文化、院校等的合作,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乡土和爱国教材等。
(文章作者:王娜,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信息资料处,广州市越秀区下塘西路447号,13450239467,wangna20161122@163.com)
[①]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第44~45页,科技出版社1976年版。
[②] 方爱琴:《地方志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研究》,2014年。
[③] 胡巧利:《志书资料性和学术性问题辩证》,《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1期。
[④] 江泽民:《在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方志文献汇编》(上册)第9页,方志出版社199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