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方志文化资源 彰显闽都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方志是地情的载体,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本身所固有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只有不断从文化中汲取力量,一个城市和地区才能永葆生机,走向繁荣。因此,挖掘方志文化资源,提升闽都文化内涵是时代赋予当代修志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给方志工作者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方志资源是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地方志反映特定区域各个时期的自然状况,记载地方人文遗产,为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一部分自然科学、交叉科学在内的广义文化活动提供资信,在文化创造中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素有“文脉之根”、“文化之矿”之称。地方志是一种最系统、最全面、历史最久远的区域文化载体,集中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智慧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一个地区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着地方文化及社会文明史的内涵。追根溯源,可资可鉴,能够使决策者和管理者准确了解一个地区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从而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离不开从地方志资料中撷取素材、吸收养分、寻求启示。因而,源远留长的志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一座苍白的城市,没有深厚根基的文化是一种找不到归宿的、飘浮的“无根文化”。福州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福州方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她创造了耀眼的文化奇迹,自宋迨至民国福州保存的志书、风物志和乡土资料多达百十种,诸如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明正德《福州府志》、明万历的《福州府志》、明代王应山的《闽都记》、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及郭柏苍的《竹间十日话》、《乌石山志》等等。加上当代修纂的《福州市志》、各县(市)区志和部门志、专业志等百余种,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地方文化遗产。承载着福州丰厚的历史信息、浓郁的人文气息、独特的民风民俗的方志资料,不仅是认识福州、了解福州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无限的光彩。积极挖掘、整理、拓展方志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是打造闽都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根基,是建设文化强市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利用方志资源培育福州文化个性
地方志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地域性、特色性。地方志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空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真实、客观地记述特定区域事物的地方志,自然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志的这一本质属性,可以为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提供许多富于地方特点的信息资源和事实依据,有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记。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塑造了福州人民顺势有为、爱拼会赢、豪爽义气、恋祖爱乡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具有开放博大、兼容并蓄海洋文化显著特征的人文底蕴,孕育出以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四大文化品牌为代表的福州城市文化。
三坊七巷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街区之一,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自唐末以来,三坊七巷就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曾经走出林则徐等100多位名垂青史的人物。船政文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产物,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的发源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工业技术人才和海军将士。他们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领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抹重彩的篇章。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体现了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昙石山文化既是福建古文化和海上文明的摇篮,又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同时还印证了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及血缘关系。从昙石山古遗址到三坊七巷,再到马尾船政文化,展现了福州自混沌之初到近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寿山石文化以晶莹、彩丽、高洁、通灵的寿山石为核心,寿山石是“国石”的第一候选石,寿山石雕是上天留给中华文明的“信物”。 寿山石与文学结合,而产生寿山石文学、寿山石诗词和音乐等,散发出艳丽夺目的光芒。福州这些特色的文化在历代志书、风物志和乡土资料均有详细的记载,并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体现。一座城市,不能只有高楼大厦、只有经济指数。高楼大厦可以复制,经济指数可以攀比,但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却是独一无二的。市民日常生活方式,民间习俗、方言,地方特产、饮食,古今人物、故事,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都足以构成一个城市的独特而有味道的文化氛围。鲜明特色的文化活动,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大力挖掘富有特色的方志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是时代的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体要求的重要体现。时代赋予方志工作者大显身手之机,挖掘方志资源、培育福州文化个性、提高方志文化品,我们责无旁贷。
增强方志文化的感召力 彰显闽都文化魅力
编史修志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历史和现实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工具,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改造自然,变革社会。一个地方的文化,有继承,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福州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方志资源,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用志者提供合适的“产品”,供其在工作、决策时参考,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系统的信息,真正发挥方志资政、资商、资业的作用。增强方志文化的感召力 彰显闽都文化魅力,当务之急是要积极采取得力措施,让方志文化走上街头、走上民间各种场所,把与这座古城曾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史实(传说)及本籍名震四方的古今人物,从枯燥的书本、幽深的书斋里“请出来”,通过采用简明扼要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即把遥远神秘的历史转化于现实,配合打造四大文化品牌活动,将“文字历史”、“口传历史”写在地面上加以“立体化”、“形象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让人们走在街头便能“通读”乡土历史,增强广大市民对“有福之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市民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作中,福州方志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方志资源。黄启权、曾意丹、卢美松等方志专家积极倡言,在《福州晚报》上纷纷发表文章,旁征博引,充分展示“三坊七巷”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的魅力、建筑文化和书院文化,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三坊七巷”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使人们认识到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重要性、紧迫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方志工作者要更新思维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地方志优势,整合方志资源,凸显特色,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潮中。只有不断地挖掘方志文化资源,彰显闽都文化魅力,提升省会中心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地方志工作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活,充满生机;才能做到有为有位,不断发展,让人文精神进一步推陈出新,让远古传承的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展示她骄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