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资料征集浅论

作者:林端黎

志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资料性,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是志书的独特形式,也是志书能够绵延不绝,承继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之所在。无论是首轮或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从志书编纂之日始,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与资料息息相关,都是资料的征集、整理、核实。资料工作贯穿志书编纂的全过程,是编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已经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将志书确定为是资料性文献,正缘于此。资料的翔实、系统是志书质量的保证。能否编出一部经得起历史与社会检验的上乘之作,关键就在于能否以丰富的资料展现一地自然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全貌。

志书能否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尽管第二轮修志时间跨度为15至20年左右,不像首轮志书时间跨度的漫长和资料的阙失。这轮修志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改革开放,在这惊天动地的社会变革中,涌现出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无论是深度和广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无与伦比的,诸如政治、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各种经济成分纷纷登上舞台,表演出威武雄壮的一幕幕场景。这轮修志所记述的任何变革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因而更能引发社会各界及身历其境人们的广泛关注,资料必须真实准确,来不得半点含糊。

首轮修志各类事项、各个门类都有具体的单位统辖,第二轮修志则不然,在这样的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无疑给资料的征集带来极大困难,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俗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迈开双脚、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直接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洪流,勇当改革的弄潮儿,历史发展进程的资料一样能征集到。

一、资料收集的途径

(一)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方志资料的征集离不开调查,调查对象应是老领导、老业务、知情者、改革的参与者。如在编写福州市志文化编时,笔者就曾深入文联、深入作家群体,还深入文化系统各单位走访知情者,不仅收集到大量可资利用的资料,还对方志工作进行一次宣传。在调查过程,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编修志书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必须继承、弘扬,尤其是国家公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这就为方志事业展现了广阔前景。

(二)查阅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是志书至为重要的资料,编入志书的大量资料都来自档案馆,档案馆内蕴藏丰富的资料矿藏,诸如各部门的总结、调查报告、快讯、专题材料等,而且大多输入电脑。我们都应下功夫翻阅查询,还要在本单位各处室翻箱倒柜,将各类资料倒腾出来,经过制卡、复印或摘录,汇成资料长篇。

(三)查阅图书报刊资料

图书、报刊是最有力的武器。毛泽东曾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亲自批准创办《新华日报》。之后,他才感到这份报纸比之给新四军增加几个师团编制的兵力都重要得多,可见舆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当今,随着全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如原先发行的《福建文化报》就拥有全省各地重要的文化信息。这些资料虽不能全部为修志所利用,但它依然是征集资料不可缺失的渠道。

二、资料征集的范畴

(一)全面资料征集

何谓全面资料,即横陈门类、纵贯古今一地之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的全面资料。以当今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状来说,就要贯彻省委、省政府的伟大战略决策,掌握这个重要资料。掌握全面资料,必须淘去大量沙石,才能得到真正淘出闪亮的金子。诚然,无论任何资料,都不可事无巨细,良莠不分、信手拈来,应以敏锐的目光,挖掘那些深藏的金子。这就有待方志工作者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如国家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让市场经济出现勃勃生机,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当今文化市场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泥沙俱下,但它依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把充满改革活力的实践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以及改革枝头结出的硕果编入志书,无疑将加强人们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给世人以极大鼓舞,让人们从中受到更大教益,认识到,惟有改革,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才能使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二)重点资料征集

改革开放是中国至为突出的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全省工作的着眼点,各部门都紧紧围绕着这个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推出新举措,取得新经验、新成果,推进经济和文化事业协调、健康的发展,只有重点征集这方面的资料,方能记述这个历史进程的变化。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服务现实,也能为党政领导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而且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志书的质量。诚然,重点和一般是相对而言的,紧紧地掌握重点资料,是志书编纂之成功所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不能忽视一般资料的征集

构建一座大厦,重要的材料是钢筋、水泥,但不能缺少沙石,甚至是最微小的螺丝钉,否则,再高明的建筑师也不能建起一座大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缘于此。方志资料征集也是如此,不仅需要全面、重点资料,也不能没有一般资料的铺垫,这是对全面、重点资料的补充。正如构筑大厦没有沙石是不行的,而志书没有微观资料的铺垫也难编出上乘之作。

三、资料征集的原则

(一)资料的严格甄别

对资料甄别应坚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原则,不是任何资料都可编入志书的,需经严格甄别核实之后才能入志。如同一部门的同一数据,出自总结、财务、业务、领导讲话,都可能不一致,甚而悬殊甚大,这就必须仔细分析,严格甄别。尤其经济部类,关系到政绩工程的数据,必须以统计部门向社会公布的数据为准,不能惟上是从。至于部门提供的资料与统计资料不一致,写入志书时,应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以供后人对资料的运用。对口碑资料更应严格核实,不能将道听途说的资料编入志书。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资料最重要的是真实。关于资料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员的选材取向。编辑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隐讳、不装饰、不回避、不感情用事,实事求是地选取在历史进程最主要的资料入志,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记述历史,绝不能恣意杜撰,臆造。

(作者单位: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