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轮志书编纂问题的思考
作者:周慧
第二轮志书编纂开展至今,已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实际编纂过程中,编纂者遇到许多首轮修志不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产生许多疑惑,历经两轮修志,我也进行了一些比较思考,现将有关志书编纂方面的想法和主张写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续志记述对象的认识问题
编纂地方志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志书的记述对象,也就是志书的内容。地方志记述的对象就是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与现状。但具体到每一轮修志,因编纂时间和志书断限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所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看首轮志书的记述对象。
首轮修志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首次普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具有特殊性。其记述对象既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志,也区别于之后的续志。“我们这一代人修的地方志一般是上起1840年,下止1985年,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跨度,三个朝代,这是过去历代修志所没有的,今后也不需要。”(原中国城市志指导小组组长陆天虹语,转引自《方志政治性研究》第151页,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由于《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对志书上限未作硬性规定,许多志书上限实际上均从行政区划设置或事物发端写起,时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内容广泛、丰富而又复杂。
第二轮修志也就是续志的记述对象是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无论续志的上限是断在首轮志书的下限(多半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中期前后),还是断在1978年,其记载的对象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内容。因此,与首轮志书的内容就有显著的不同。那么,怎样认识新的历史时期呢?我认为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认识和把握。
从纵向角度看,续志记载的时间跨度相对首轮志书来说要短得多,长则25年左右(上限1978年,下限2000年或2005年),短则15年左右(上限接前志下限,下限2000年或2005年前后),因此,续志修的是断代志,而不是首轮的通志。
续志不论上下限断在何时,但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其标志为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二十世纪末。
第四阶段是从本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使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和勃勃生机。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变化及其成就,尽管具体到每个省市县、每个行业、每个领域会有所差异和不同,但总体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时代特点是相同的。
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四个历史阶段,我们才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而记载好这一新的历史时期。
从横向角度看,志书记述的对象,也就是志书的记载内容应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文三个部分。
自然是指相对人的客观世界,即一切天然存在的东西。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则是指人类居住的地球所包含的一切,也就是地球系统的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一切物质存在,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等。
社会是指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人是社会的主体,劳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一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简言之,社会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人文主要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言之,人文就是重视的人的文化。
无论哪一轮修志,志书都应当记述自然、社会、人文这三部分内容。自然、社会、人文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三者的发展变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明确了志书应当记述的内容及其内涵,只是正确认识记述志书对象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认识、研究和把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进程中,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自然、社会、人文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阶段的发展变化,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去把握。只有对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有了准确的认识,才能制定好篇目,收集好应收集的资料,记载好应记载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新浪网上看到2004年6月14日一篇题为《台商看好投资上海,特点三高二多发展快》(《台商看好投资上海,特点三高二多发展快》,新浪网http://mil.news.sina.com.cn)的文章,文中引用了一些台商对上海的认识和评价,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下面摘录几段:
①我应该是可以说是一个上海这几年的一个城市建设跟整体建设的一个见证者,一个目击者。因为我记得我95年来的时候,这个延安高架桥都没有,一些比较好的像大型的购物商场啊,或是说现在上海人很流行的shopping mall,那时候几乎都没有。
可是上海真的很快,就是92年(邓小平)到了浦东一趟,整个上海的发展就是在短短的10年间,发生的嘛。
我觉得上海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说他所有事情发展的时候,他就是最新的跟最好的引进。它的发展过程是跟国际接轨的时候,他一拿进来的时候就是拿最先进的,最高科技的,而且是国外最流行的东西。“
②“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会的一个格局,也是全中国的一个首要的窗口。所以四面八方的人,包括海内外,都会聚集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因此在上海生活很快的可以不只是跟国际接轨,也可以跟国内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接轨。这是上海生活最有乐趣的一个地方,也就是说信息量特别的大。”
③“上海它本身的基础的环境特别好。它是在长江流域的龙头,那长江流域又哺育了中国的四分之一的人口。那它整个的地理位置呢,又是在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的等于是中心位置。再一个它的交通的便捷,它有空运、海运、路运、铁路运,各方面都四通八达。它资讯也特别好,原来这些工业这种水准的基础也特别好。”
④“这十多年来让我们感觉真的不一样。当时我们的政府(讲),一年一变,三年大变。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整个这10多年来,正好上海一个发展。本人正好有幸,不敢说参与其中,起码也都做了一个见证,确实现在变得绝对有资格称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台商对上海的认识和评价也是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作出的判断。没有纵向的比较,没有横向的分析,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准确的认识,对地情的认识尤其如此。当然,对志书记载对象的认识和把握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只是从宏观的层面上作些分析,提供一个思路,一种方法。我认为,只有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去认识、研究续志的记述对象,才能够比较好地把握地情,进而达到全面准确记载当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多年来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与现状。
二、续志的编纂原则问题
由于首轮所修通志记载对象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加上篇幅的限制,难以做到全面准确记述几百年、上千年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与现状,首轮修志因此从志书记述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了当轮志书“纵贯古今,详今略古”和“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编纂原则。“纵不断线”是相对“纵贯古今”而言的,既指竖写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现状,以体现事物的完整性。“横不缺项”是相对“详今略古”而言的,通过横不缺项的方式来“详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通过“缺项(非主要内容)”来“略古”。后来有人因此用“详今明古”来修正“详今略古”,意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之事物要以说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为度。正是因为首轮修志对志书记述对象有了正确认识并确定了相应的编纂原则,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前所述,第二轮修志与首轮修志有着显著的不同。首轮志书绝大多数是修通纪体,第二轮续志大多是断代体,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内容。以时间跨度而论,续志最多只有首轮志书的六分之一时间,很多还远远不止;以内容而论,续志单纯明了,首轮志书错综复杂;以志书篇幅而论,续志已出版或正在编纂的县级志书篇幅,多则百余万字,少则八十万字左右,与首轮志书篇幅不相上下。以相同的篇幅记述时限如此之短的内容,就有一个如何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编纂原则问题。
显然,首轮修志的编纂原则已不能适应续志记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容的需要,而必须重新确立与记述对象相适应的编纂原则,以利于完整全方位地记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认为,续志的编纂原则应当修正调整为“横不缺项,纵贯详记”,而不能继续沿用首轮修志的编纂原则。
所谓“横不缺项”就是横分门类不能缺漏。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任何能够体现当地自然、社会、人文历史与现状的事物都不能缺漏,都应立项记述,以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泛性和艰巨性。“横不缺项”应当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第一层次即反映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的各项主要事物不能缺漏,如现在有的续志就不记自然部类的环境、资源和人文部类民情风俗、方言等内容,这是重大缺项。二是第二层次即自然、社会、人文中的某一项事物、主要项目缺漏,最突出的是对改革开放内容缺漏较为普遍,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记述不全,开放的内容也同样如此。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志书记载对象缺乏准确的认识,导致提供资料的单位提供什么就记什么,“看料下菜”,对缺漏的内容要么浑然不知,要么忽略不记。
所谓“纵贯详记”就是竖写必须充分翔实地记述断限内每一项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兴起、发展而在改革开放后消亡的事物,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兴起、发展的事物,或者是在改革开放中兴起而又消亡的事物,都要准确地予以记载,并揭示出兴盛、衰亡的内在规律,从而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历史进程。“纵贯详记”也同样应当注意克服三种倾向:一是记述事物时要避免只记上限年份(或事物出现之年份)和下限年份情况,中间各年份付缺的现象,这种“头尾相顾,中间空白”的省略模式在续志编纂当中出现频率较高;二是记述事物要避免只记上限若干年份或下限若干年份情况,这种“缺胳膊少腿”的残缺模式在续志稿中并不少见;三是记述事物的兴起、发展、演变特征不明显,这种“流水账”的详记模式不是续志编纂所独有,首轮修志中也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收集资料缺漏和对事物认识的不深,导致竖写事物不完整或巨细不分,体现不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下面举几个实例,从中可以看出存在的问题:
①工程质量 1987年1月,成立XXX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对建筑工程实行质量检查、竣工验收、仲裁和紧急处理。同时对工程安全及所用建筑基本材料进行性能测试,为施工负责人提供理论及实际依据。2000年,共验收鉴定单位工程63个,建筑面积23.20万平方米,工程造价9377万元,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达90%以上。有7项工程被评为XXX的优良工程,7项被评为XXX的优良工程, 2项工程被评为XXX的优良工程,无一起重大责任伤亡事故。
②土地变更调查 1997年起,全市逐年开展土地变更调查,至2000年底,全市境内土地总面积30897公顷。
③基层党校1986~2000年,全市建立乡镇党校7所、街道党校2所、市直属单位业余党校28所,均有电化教学设备,并配备兼职教员;这些教员都经过了XXX党校培训,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同发给聘书。上述基层党校主要担负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理论培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生产技能传授等任务。
④边境通行证管理 1986~1989年7月,由XXX公安局治安科办理边境管理区通行证。1989年8月起,改由户政科办理。1986~2000年,全市共签证30850件。
上述各例竖写是存在缺陷的。例①只记载了监督站的成立时间及职能和下限年份竣工验收总的情况。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期间该站的职能履行情况只字未记。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却没有反映该站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情况,实属不当,漏缺了内容要项。例②只记了土地变更调查的起始年份及逐年开展的制度,至于变更情况只记了下限年份的总数。既然是土地变更调查,但在该条目中看不到当地历年的土地变更情况,土地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无从知道。例③只记了1986~2000年即上限年份至下限年份基层党校的总数,看不出发展脉络。作为记基层党校的条目只记教员(也没有数量)的情况,而不记培训学员的情况也是缺漏了内容要项。例④着重记了边境通行证办理机构的变更。办理数量只记了1986~2000年即上限至下限年份的总数,没有记历年或主要年份的数字心以及管理的情况,看不出发展。这4个条目都不能给人提供一个事物发展演变的完整情况,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在续志中,类似上述存在编纂缺陷的条目不在少数。有鉴于此,我提出“横不缺项,纵贯详记”的续志编纂原则,意在强化编纂者对志书全面性、准确性、完整性的主体意识,在篇目制定、资料收集、志稿编纂和审查过程中,始终用这一原则去衡量,从“横”与“纵”两个方面完整准确地把续志记载对象载入志书中来,避免出现质量缺憾。
三、续志特色的体现问题
志书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衡量志书质量的一个基本尺度。既是老话题,又是新问题,是每一轮修志不能不谈、不能不研究的课题。
志书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首轮修志以来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衡量志书质量的一个基本尺度。一个地方的特色由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两方面构成,是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当地事物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二者相互包容又相互区别,成为与异地相区别的显著风格。续志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正确认识记载对象的特色,也就是说哪些入志内容是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
续志是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记载对象的,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全面真实地记载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这是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修志工作必须坚持的方向,也是修志工作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的文化选择和圆满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根本保证。那么,新时期的时代特色是什么呢?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有明确的阐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泽民同志这些重要论述不仅高度概括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而且也深刻全面地阐述了这个时代特色的深刻内涵,这对于我们认识续志记载对象的时代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直接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的内容又是哪些呢?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企业经营与产权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第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党的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第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包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劳动管理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第四是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第五是对外开放,包括市场开放与建设、开放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人才流动、劳务输出与输入、对外贸易、思想观念等。
然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波澜壮阔,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除了要了解和掌握上述内容外,还要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自然环境、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居民生活、民情风俗等等方面,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这些方面的某些事物变化虽不象前述改革那样变化巨大,但同样显示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是修志工作者不能忽略的属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的重要内容。新华网2003年3月30日有一篇题为《消费能力和需求巨变,催生上海人新“开门七件事”》(俞丽虹:《消费能力和需求巨变,催生上海人新“开门七件事”》,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的报道,反映的就是居民生活的深刻变化: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传统民谚正在上海成为历史,当地商业部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健康食品、时尚服装、快捷交通以及信息、娱乐、健身、投资等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今天上海人的新“开门七件事”。
“开门”,即持家,维持生计:“开门七件事”,也就是指持家和维持生计的必备之物。上世纪50年代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我国城市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代名词,家喻户晓。商业专家朱成钢表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800美元的当时,传统“开门七件事”样样都与“吃”有关,比较形象确切地反映了上海居民的基本需求。
然而,随着近年来上海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体现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2年,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跌破40%,以“吃”为核心的传统“开门七件事”已难以涵盖上海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
上海市商委刚刚完成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巨大变化,催生出了上海人的新“开门七件事”:方便健康的食品及餐饮服务;时尚服装服饰及定制化服务;公交、轨道交通及修洗车服务;书报及信息网络服务;娱乐、闲暇消费及社会服务;保健、健身用品及场地服务;证券、彩票、保险及银行金融服务。
其中,就连最平常的“吃”也有了新内涵。20年前,97.7%的上海居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自己买菜做饭;现在,有近两成的上海居民选择在外用餐或购买方便食品。上海家庭准备一餐的平均劳务时间从原先的50分钟减少到30分钟,饮食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则从4.2%上升到2001年7.6%。上海市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说,居民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之一,就是推崇快速和便利的消费,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获取更多的闲暇时间。
反映小康社会和成熟消费形态,是上海居民新“开门七件事“的共同特点。研究显示,现在有超过半数的上海居民上班、家居分开衣着,服装服饰追求契合个人的职业、文化素养和消费喜好;逾三成的居民出行时通常选择乘出租车或驾驶自备车;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已被普遍视作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上网冲浪”则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的必需……
专家表示,新老“开门七件事”折射出上海居民消费需求的喜人变化。传统“开门七件事”注重单一的食用消费,新“开门七件事”体现多元化的现代综合消费;传统“开门七件事”仅以个人或家庭为消费单元,新“开门七件事”把消费单元放大到了社会群体;传统“开门七件事”主要涉及有形商品的流通和买卖,新“开门七件事”则更多地与新型服务业密切相连。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这种变化也给城市商业带来了新的课题。当前,上海人均GDP正处于5000美元向8000美元攀升阶段,如何把握居民的消费需求动向,发展新型服务业,拓展商业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现代商业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海人“开门七件事”的变迁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其他地区的居民也有着同样的变化。人民群众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改革开放最大受惠者,续志应浓墨重彩地记载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缺少或漏记这些内容的续志是残缺不全的,对续志记述对象重要内容的缺漏就会使续志丧失了全面性和真实性,也使续志的时代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续志的质量。
相对时代特色而言,续志记述对象的地方特色似乎变得更难于把握。原因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各地带来了巨大变化,交通通信便捷、人流物流迅速、思想文化交流通畅,这一切使原本封闭形成的地方个性逐渐消减,各地的差异性在逐渐减少,趋同性日渐增加。但另一方面,各地又在充分地发掘和发展那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又有市场前景的事物,做大做强,树立当地不同于异地的独特形象,以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新时期各地呈现出的新的地方特色。如何把握新时期的地方特色,是修志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尽管续志记述对象地方特色难以把握,但与时代特色一样,地方特色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一是从共性中寻找和发现个性,即当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同样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实际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卓有成效。这种创造性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在各地是不尽相同的,不同就是个性,个性就是差异,也就是地方特色。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并记述当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既体现了时代特色又体现了地方特色。前述上海人“开门七件事”的变迁就是上海地方特色的一种体现。
二是从地域特征去寻找和发现个性,即只有当地独有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上海地处沿海,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直辖市,江西省地处内陆,是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上海市的发展目标是在努力建设太平洋西岸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服务全国的作用,在新世纪实现新跨越、新发展。江西省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递度转移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并力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与互动,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在“十五”期间制定的这个发展目标,显示了上海市与江西省的地区特征、经济特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集中体现了两地的地方特色。地区间的特征是比较显著的,也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比如,同是城市的区,上海的区与南昌的区,无论在人口规模、市政建设、城市建筑、经济总量和管理水平都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同一个城市,不辖郊区、农村的区和辖郊区、农村的区,其地方特色也是不同的;平原县与山区县、沿海县与沿湖县,其特点也是鲜明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地域特征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记述,就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
三是从具有地域特征的事物中去寻找和发现个性。这些内容范围较广,包括资源、灾害、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河流湖泊、作物产品、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人口构成、方言谚语、民情风俗等等,无不因地域的不同而显示出显著的差异,呈现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这些内容因直接显现地方特色而倍受人们的重视,但又因此被续志编纂人员所忽略,以为是静态内容少有变化,或者不记或者直录前志。这种认识和处理方式都是不恰当的,相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它们变化幅度较小,但绝不是没有变化,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比如气候在逐渐变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植被因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逐渐恢复、农作物品种品质的更替与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历史文化赋予时代内涵、民情风俗形式与内容变化等等,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只是人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罢了。这就需要修志工作者用心去观察、认真去思考,发现它们当中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价值所在。
四是从具有地方优势的事物中去寻找和发现个性。一些原来并不显现的地方优势或者原来没有的优势、或者原来是劣势的事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形成为优势,成为当地显著的地方特色。如江西赣南具备世所罕见的种植脐橙的自然条件,是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级脐橙生产基地的区域。但在改革开放前,适应脐橙生长的独特的优越条件并不为人所知,是改革开放使赣南发现并建成了脐橙这一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业;资溪是一个偏僻山区小县,改革开放前很少有人见过面包,改革开放后因一位退伍军人学会了生产和经营面包,一带二、二带三,逐渐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面包生产经营大军,这是资溪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兴起、发展形成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婺源也是偏僻的山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因封闭落后保持着的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田园风光变成了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无污染的有机绿茶畅销国内外,旅游业和茶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最近又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在30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名列第四。这是由劣势转为优势形成的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原来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而被淘汰的事物;或者是具有地方特色,因缺乏认识而被破坏殆尽的事物,这些都是续志反映地方特色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知,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个概念、两种事物,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不同的是,有的事物时代特色更为显著,地方特色因此被忽略;有的地方特色更为显著,时代特色因此被淡化,但只要仔细分析,任何事物都是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相融合的产物。如上海的浦东新区既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同时又是上海特定地域优势的产物,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开放开发区。深圳也是如此,20多年的时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名扬世界的经济特区。所以,任何事物只要对其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就能够抓住它的本质特征。
志书记述对象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这种特性,直接决定了续志的体现形式:即按照事物在当地的实际地位与作用,确定其在续志中的地位及其篇幅的大小。既不能刻意“升格”拔高,也不能刻意降格压缩;既不能刻意把某类事物集中记述,也不能刻意把某类事物分散记述,更不能因资料难收集而把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价值的内容付缺不记。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只要我们对续志记述对象的任何一项事物作认真仔细的分析,按照“横不缺项,纵贯详记”的编纂原则进行编纂,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事物就能够在续志中得出恰如其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记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也就能在续志中充分而准确地表现出来。
四、续志体例的完善问题
作为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地方志,无论是首轮修志,还是第二轮续志,在体例上都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志书质量取决于内容,但体例也同样至关重要。有了好的体例,才能更好、更有序、更合理、更切合实际地表述内容,表里如一才是至善至美的选择。随着志书记载对象的变化,志书的体例也必将发生变化。所以,无论首轮修志还是第二轮续志,其体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都有一个如何发展创新的问题。
首轮修志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启动的,又在短期内作出体例继承与创新的选择,形成了首轮志书的体例,其主要特征是:章节体;横排竖写;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优点是:内容体系较为完整,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容量大,不易缺漏;结构较为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因此,相比旧志,首轮志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修志实践中达成了共识,并一直影响着现在进行的第二轮修志,大多志书继承了首轮志书的体例。
但反观首轮修志,志书体例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病和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质量。方志界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论及这一点,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章节体是首轮修志的一个重大创新,但由于过分强调志书结构的科学合理和章节统辖的逻辑关系,导致一些内容少、在当地又没有什么地位和作用的事物强行单独设置章节,内容单薄,立不起来;而一些在当地占居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事物又不能单独设置章节,内容篇幅过大,尾大不掉。另外一种现象是,干脆以章代节代目,或是以节代目,没有章以下的层次;或设置复合式章、节、目,即将相近的两项、三项事物合为一章一节一目,然后分而设节、目。结果出现两种人们不曾料想的弊端:一是追求志书结构科学合理的章节体,恰恰又造成了结构的不平衡;二是追求章节统辖的逻辑关系导致内容记述的平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
二是横分门类是志体的重要特征,但由于过分强调横分门类,导致不少志书或者一部志书中的某些部类横分过多,分割过细,基本记述单元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一项事物或一个事件被分离支解,使内容琐碎、单薄,交叉重复,缺乏整体性和深度。这是造成志书内容平面化现象的又一个原因。
三是志书应在坚持基本体例的前提下,吸纳其他著述体裁中一些适应于志书表述记述对象的方法,这是志体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的一个内在的良好机制。但在首轮修志中,由于过分追求志体的纯洁性,强调史志的区别,结果导致一些适应于志书的史体方法被排斥在志门之外,即使是少数志书少量采用了也多受指责。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志书记述对象与表现形式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强调志体的继承与创新,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内在有机联系。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为更好地表现内容而存在,否则就需要调整修正。志书记述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内容繁复,一成不变的体例很难反映多层次的、立体的、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全貌。志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真实地记载一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历史与现状,因此,志书的体例应以此为原则确定继承与创新的内容。明确了首轮修志体例的优点与不足,续志体例的继承与创新也就有了目标和方向。集中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续志的结构形式。从目前有关著述体裁的结构形式看,年鉴的条目体是最适宜克服章节体弊病的结构形式。其优点:一是条目设置灵活,适应性强,完全根据事物记载的实际需要决定设置与否;二是能够完整地记述事物的发展始末,既能全面记载面上的情况,又能深刻反映点上的情况。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的记述单元,引入续志后将是志书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的记述单元。章节体与条目化相结合,续志的结构形式即为:章节是宏观结构,条目是微观结构,较为科学、合理,组成完整统一的地情资料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将条目体引入续志也要进行适当的改造,比如条目的类型及大小、条目设置数量的多寡、条目标题的制作方式、条目的写作方法等等,都要与志书相衔接,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避免产生新的弊病。现在,河南等省的不少地方续志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这种创新实际上步伐很小,只是用年鉴条目体的条目改造志书章节体的条目,以便灵活地记述各种事物。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结构形式,还可以进行更多方面的尝试。
其次是续志门类划分标准。尽管各地自然与社会内容纷繁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基本上能够以类别划分不同的事物,且能够给予恰如其分的记述。因此,志书传统的横分门类、以类系事的方法仍适用于续志。但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事物要在续志中得到充分反映,就不能机械地套用这一方法,必须不拘一格,灵活地使用其他分类方法。许多事物具有多重属性,每种属性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志书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应以事物最显著的属性作为依据,而不能只以一个标准横分门类,否则就难以反映事物的全貌。
关于四套班子的记载,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以类别划分均属政党,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参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最显著的属性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最显著的属性是参政党。在续志第一层次就应以此为分类标准,分别设立“中共XXX委员会”和“民主党派”类目分别记述,而不宜统辖在“政党”类目下记述。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两者性质完全不同,不宜统辖在“政权政协”等类目下记述,应在第一层次上设立“XXX人大常委会”和“政协XXX委员会”类目分别记述。人民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的行政机关。地方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地方的执行机关,它负责管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样不宜置于其它类目之下,而应在第一层次上设立“XXX人民政府”类目给予记述。
只有将四套班子单独设篇立章,才能全面完整地记述四套班子和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各方面的情况,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以上内容是首轮志书中记载最薄弱的部分,其原因就是机械套用“横分门类,以类系事”以及对志书记载对象缺乏正确认识所致。续志应当吸取教训,采取按事物类别、事物性质进行横分或升格或分期等多种分类标准划分门类,以准确地记载客观事物。
最后是志书体裁运用。志、述、记、传、图、表、录7种体裁已为首轮修志所认同,并广泛采用,成为志书不可或缺的基本体裁,续志毫无异议地予以继承。但其中有一个问题至今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即对7种体裁的功能及其应用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综观首轮修志,尽管7种体裁广泛被各种志书运用,但又普遍运用不充分,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体裁的独特功能,这不能不说有损志书的质量。在首轮志书中,唯有“志”运用最充分,成为志书的主体;“录”仅次于“志”,运用较多;“述”仅限于记述全志或某一部类或某一行业、事物的客观内容,表现形式为“综述(总述)”、“概述”或无题概述(又称小序);“记”仅限于大事记;“传”仅限于已故人物;“图”(包括地图和照片两种),图仅限于地图(包括新旧地图),照片仅有卷首和相关文字中有数量不等的收入;“表”只是随文有一些相关的统计表。从这些体裁在志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看,人们仅仅把它们局限于表述一种事物、一类事物(指“述”、“记”、“传”),或视为“志”文之附庸(指图、表),而没有把它们看成是志书中一种完全独立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体裁。
续志在运用这些体裁时就应当突破这种局限,发挥各种体裁的优势,拓展表述的空间与范围。
“记”不只是能记大事,也可用来记微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如,农民创业记、下岗工人创业记、转业军人创业记、大学生创业记;企业破产记;某某村村长选举记;某某某状告县政府记等等。
“述”也不只是能记述宏观方面的内容,同样可用于记述人和事,它与“记”的区别在于记人记物可夹叙夹议,而“述”在于客观陈述。如现在有些地方设立“人物述略”来解决生人不能入志的问题,用“述略”来客观地陈述述主的主要或片断事迹。
“传”除传人外,也可传事传物,凡对后世有教育意义的事与物都可采用“传”的形式。如率先实现小康的村,就可设“某某小康传”;因种植某种蔬菜、瓜果、树木、菌茹、养殖等形成产业而致富一方的事情,也可用“传”即如“高山萝卜传”、“无籽西瓜传”、“鸭传”等。
“图”除地图外,圆形结构图、曲线图、宝塔图、折扇图等各种统计图同样是丰富志书内容,增强可读性的有效形式。
“照片”在现代媒体上已广泛运用,被称为读图时代,续志应借鉴,使其成为志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卷首可用专题形式载入照片,文中也要针对内容增加照片的种类和数量,如,过程照片、对比照片、传主照片、建筑物照片、景物照片、动植物照片、产品照片、地面照片、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不能视照片为点缀,而是志书的一种体裁。
同样道理,“表”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字补充,随意在统计表中选几张附上,而应当根据志书记述要求精选或专门制作,如,沿革表、人物表、统计表、一览表、分析表、升降表、对比表等。志书体裁的充分运用,就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反映客观事物,加强续志记述的广度与深度。
与此同时,还要引入其它著述中适宜志书的体裁。如年鉴中的“专记”就适宜对某一突出重大的、独立的事物或事件作全面、集中、深入的记述,现已为续志所采用,并得到认同。
五、续志编纂特殊方法的运用问题
由于每一轮修志的记述对象、断限的不同以及当代人修志的局限性,在实际编纂过程中都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记载某些事物,旧志如此,首轮修志也是如此,第二轮修志同样要采用。
1.越限而书与前志衔接问题
所谓越限而书就是记载志书断限(上限或下限)之外的事物,使记述更加完整或更加符合实际。
首轮志书的断限较第二轮志书具有特殊性,其上限虽然在启动时要求统一断在1840年,但因为是首修新方志,各地都普遍追溯到事物的发端、起源。实际上突破了统一上限,即上限不限。下限采取统一年份适当灵活的处理原则,主要原因是受志书编纂出版时间过长、领导人更替等因素影响,针对性地适当反映最新的发展情况。因此,不少志书的大事记、重大建设成就、人物等部分内容就突破统一下限,延至志书定稿出版的年份。
第二轮修志与首轮在断限问题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均为新方志,首轮是首修新方志,不存在与旧志的衔接问题;第二轮是续修,必然要与首轮志书衔接;二是第二轮志书记述对象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与首轮志书下限部分年份内容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断限不只是时间与形式,还涉及内容的衔接问题。
第二轮修志启动之初,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采取统一断限的方式处理。断限方式有两种:一是上限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年份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始年份,以便完整地记述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采取这种上限年份的只是少数省份或一些省的少数县市。如河南省、贵州省就规定统一上限在1978年,江西省只有玉山县上限断在1978年。二是接前志的下限而直接续修下来,大多数地区都采取这种方式。相比而言,前者涉及的问题少一些,后者处理起来更为复杂。续志实际编纂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应当正视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一是续志上限前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不要在续志中反映?这方面的内容前志记述翔实,有人主张不记,理由是避免重复,已出版的不少续志也是这么做的。我认为,志书重在经世致用,为方便读者,也为志书内容的完整,续志应当设“历史概况”类的篇章对当地在续志上限前的发展变化情况作一概述;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在各篇章前设无题概述,对各项事物的历史进行介绍,让人更便捷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加深对续志断限内记载内容的理解,同时避免寻找前志的困难。
二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变化不如经济那样巨大,但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不能以简单的所谓“静态内容”而不予记述,编纂者要洞察其变化,在续志中记述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又如民情风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20多年的时间里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就业观念变了,家庭结构变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变了,衣食住行观念变了,重农轻商观念变了,过节内容变了,注重子女教育观念兴盛了,注重时尚观念兴盛了,注重旅游观念兴盛了,注重保健观念兴盛了,注重网络观念兴盛了,诸如此类的变化随处可见,编纂者不能视而不见,应当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摆脱前志的影响,在续志中对这些似乎变化不大、实际变化深刻的事物予以记述。
三是续志上限接前志下限在衔接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如何完整记述的问题。前志下限绝大多数都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此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全面展开阶段。以江西经济体制改革为例,农村改革于1979年在部分地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省全面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在1979年和1980年,分两批在103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改革管理体制试点,在此基础上全省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1984年至1988年,江西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企业机制的改革、价格改革、宏观调控方式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方面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改革涉及农村和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果只简单机械地从续志的上限年份写起,就不可能把各项改革记述完整,更不可能记述清楚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因而,续志应根据不同内容的实际需要采用“因事上溯”的原则,对必须突破统一上限年份的事物进行必要的上溯,而不能受上限的束缚。具体的处理方法可考虑以下两种:一是在记述的过程中上溯至各项事物的发端,比如上限接前志下限年份的,改革开放的内容就可直接从1979年或开始年份写起;二是在各篇章之首设无题概述,记述上限前各项改革的兴起、发展情况。这种方法要注意与前述第一点的“历史概况”或无题概述的设置统一起来考虑。
四是篇目的衔接问题。有一种主张认为续志的篇目应完全沿袭首轮志书的篇目接着记述,才称得上是续志,这是片面的,忽视了续志记述对象完全不同的这一实际。当然,续志记载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与现状这一基本内容并没有改变,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使自然、社会、人文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续志篇目就不能机械地沿袭首轮志书篇目,而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地情,制定切合当地地情的篇目。
2.“越境而书”与记述范围问题
“越境而书”是传统方志的戒律,也是方志地域性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人们跨境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已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当地的组织与居民跨境活动无时不有,志书就应当顺时而为,在总体上遵循“不越境而书”的原则,以体现地域性。但为完整记述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各方面情况,又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一原则,而要对当地组织和居民的跨境活动予以适当的记载。具体来说,有这样几方面的跨境活动应在续志中得到反映:
一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组织的跨境活动。如跨境学习考察、跨境招商引资、跨境经济合作、跨境参加重要会议、异地对口支援、友好城市(县、区)往来等等,有当地的出境活动,也有异地的入境活动,续志应从当地改革开放角度予以记述。
二是社会组织的跨境活动,其中尤以经济组织的跨境活动为多。随着市场经济广泛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的跨境活动非常频繁,如开设分支机构、原料采购、产品推销、投资创业、展览演出等等,有当地组织出境的活动,也有异地组织的入境活动,续志应从当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予以记述。
三是居民的跨境活动。改革开放20多年,居民的跨境活动前所未有的频繁。跨境创业、跨境投资、跨境学习培训、跨境定居、跨境旅游等等,有当地居民的出境活动,也有异地居民的入境活动,续志应从当地开放和居民的角度予以记述。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多年来,跨境活动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提高,给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人文、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尤其是城市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续志不能以“不越境而书”作茧自缚,而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以适当的记述方法作全面准确的记载。
3.资料短缺与补救方法的运用问题
资料是志书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资料志书就成了无米之炊。在续志编纂实际当中,部分内容资料短缺已成为制约志书质量的瓶颈。一是机构改革后,随着大部分经济职能部门的撤并和企业的关停并转,部分经济部类专志难以找到部门承编,或是资料散失,编纂难度大;二是没有承编部门的内容,如社会生活、居民生活中城镇居民(主要是县,没有城调队)生活等资料严重短缺。致使内容单薄,或者有的干脆付缺不记,使原本体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刻变化的这些专志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续志质量的下降。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地方已进行一些探索并取得经验,较好地解决了资料短缺的问题。
一是扩展收集资料的渠道,本着既依靠部门又依靠自己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通过档案馆、有关单位资料室、图书馆、网络、采访当事人、发布征集资料通告等多种渠道收集各种形式的资料。承编部门和志办收集的资料互相补充、相互印证,既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又弥补了资料的不足。
二是对一些资料缺乏,只有少量宏观资料的内容,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予以记述。即通过详细调查记述数个典型个案来弥补资料的不足。首轮修志中也强调“点面结合”的方法,目的在于加强续志的记述深度,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续志中运用这一方法,一方面可以解决志书记述深度问题,同时又可以起到填补资料短缺的作用,不失为一个适用的方法。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对那些实在难以搜集到资料的内容也可以采用适当归并或者是改变记述角度的方法予以补救。
三是对那些没有承编部门的内容,可以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得资料。具体做法有两种:①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拟出若干专题,通过招标或者委托的方式,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社会学、统计学方面的专家,以及咨询调查公司进行专题调查研究;②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可以请有关社会学、统计学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或是志办编纂者自学,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这两种做法都能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4.“三宜三不宜”原则的适用问题
当代人修当代志,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困难就是对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社会的热点和敏感问题、社会的阴暗面问题、决策的失误问题、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等内容,因受时间、认识水平等因素制约,一时很难作出准确判断,也很难写得全面,即便写出来了自己不满意,审查也很难通过。即使勉强通过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这是有教训可资借鉴的。但这些又是修志工作必须面对而又应当处理好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也是修志工作的规律性表现。
正因为如此,首轮修志针对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记述问题,提出了“宜粗不宜细、宜分不宜合、宜略不宜记”的处理原则,妥善地解决了修志工作实际面临的难题,取得了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三宜三不宜”的原则仍然适用于续志。适用范围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志书是“官书”,首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凡是涉及到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热点和敏感问题,都应慎重,不能意气用事,想记什么就记什么,对必须记而又不能详记的内容,应当按照“三宜三不宜”的原则去处理,以体现志书的政治性。
二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丑恶现象,如“黄赌毒”问题同样适用“三宜三不宜”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归类问题。“黄赌毒”可放在公安、文化、出版、民情风俗等部类,记载政府和民间扫黄、禁赌、禁毒、戒毒等情况,不宜单独设章立节记述,以体现志书的教化功能。
三是决策失误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出现决策上的失误,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那些背景和原因复杂的决策失误,在当地党委、政府没有作出明确结论或修志工作者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应运用“三宜三不宜”原则去处理,以体现志书的权威性。
应当指出的是,在运用“三宜三不宜”原则时,应当注意避免随意性。这里举一个例子。1998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南陵视察了峨岭粮站、许镇粮食储备库和龙潭农业高级科技示范区。事后,群众告发了某些干部弄虚作假,欺骗中央领导。朱镕基为此而震怒,说在南陵他遭到平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欺骗。事后作了追查,处分了干部。当时震动全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南陵县志》(1991—2000)送审稿只记了朱镕基总理视察南陵,却回避了弄虚作假的事实。这样记述就过于随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当地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已有明确结论的问题和重大事件,志书应当予以实事求是的记述;如实在把握不准,还可以向党委、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予以请示,然后按照批复意见记载。
(本文原载《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