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年鉴框架”的搜索结果,共60条
一部不同寻常的村志——读《开弦弓村志》
收到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开弦弓村志》,激动与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浏览全志之后,敬佩与赞赏之意陡然而起。鸿篇巨著,春秋五度,“众学成志”,可喜可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村,这是一批不同寻常的修志人,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村志,令人震撼,可点可赞!
地方综合年鉴社会部类分类、标题及记述范围——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 2018 年卷申报年鉴篇目初稿为例
由于年鉴的分类、标题及记述范围的界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追求标题词语内涵与外延的完全对应,也不能完全脱离标题词语内涵而随意选择,而是应当把标题词语与外延的对应关系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在体现一定科学性的基础上合理地反映社会分工的实际,形成年鉴的标题词语体系及其所对应的内容,既能概括主要内容又能揭示内容主题。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分类、确定标题和记述范围,可进一步加强社会部类篇目的规范性,确保该
从主编三大意识谈县级年鉴质量的提高
县级年鉴主编的专业素养和编纂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县级年鉴质量的高低。当前福建省公开出版的县级年鉴在政治性原则、框架设计、条目撰写规范和篇幅控制等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从年鉴主编这一核心角色,从增强县级年鉴主编的责任意识、人才意识和法治意识的角度,试着探讨如何提高县级年鉴质量,发挥年鉴作为年度性文献的价值和作用,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数字化微时代行业年鉴出版工作探析
互联网时代,面对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年鉴类图书编纂出版工作的数字化道路已经势在必行。文章阐述年鉴编纂出版过程中适于走数字化道路的特点, 着重分析数字化年鉴在出版和经营方式的变化,表明数字化出版年鉴以及年鉴数据库的建立能充分发挥工具书的职能。
香港为何至今一直没有修成地方志?
2017年尾,距离2004年在岭南大学举行的本地学术界推动香港修志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已经过去13年,遵循“政府支持,学者主修,社会参与”的模式,香港修志却仍未走出实质性的第一步。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当前准备工作进度如何?有无可借鉴的修志模式?修志人员对未来有何期许?一众修志人士虽面临资金困顿,却不言放弃。如今他们对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支持充满期望,相信香港修地方志“临门一脚”问题有望解决。
论从家族修谱到社区、行政村修志的现代转换
家谱和地方志,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构筑中国历史与文化大厦的重要文献支撑。旧时由于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传统文化的覆盖是全方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部分家谱被焚毁或停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要实现文化兴国的目标,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让基层百姓以最直接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我国年鉴出版历程与发展态势
年鉴作为独特的信息载体,源于16 世纪的西方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拓展,成为集数据、资料和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工具书。它记录了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迁、人物的更迭,具有存史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谈衡量年鉴编纂质量的几项重要指标
衡量年鉴编纂质量的要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框架结构、信息资料、条目内容、行文表述。重视和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是年鉴工作的核心之处,也是编纂人员的追求目标。只有重视和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才能有效推动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年鉴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
编好公司年鉴应把好“四关”
公司年鉴也称企业年鉴,属于专业性年鉴,汇辑一年内公司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具有信息密集、资料翔实、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好的公司年鉴具有资料室、信息库、工具书、企业史、资政镜、媒介体等多重功能。那么,如何才能编纂出好的公司年鉴呢?
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的构建
一项新的发展战略的出台,可能会催生一系列的发展,对一个地域的各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点,这也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年鉴框架,以便容纳相关文献资料。对于一部比较成熟的年鉴框架而言,调整应该是渐进式的。这种调整包括类目、分目的具体调整,也包括类目内容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各地重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民生的关注,年鉴中与此相关的类目、分目也就相应增多,其纳入的文献资料也日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