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年鉴如何充实入鉴内容
摘要:吉林省县级( 含县、县级市、市辖区) 综合年鉴编纂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县级年鉴读来“不解渴”“没味道”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县级地方综合年鉴应该从增强实用性、增加自采自编内容及挖掘记述深度、努力呈现地方年度亮点等三个方面入手,以此充实入鉴内容。
关键词:县级年鉴 实用性 内容
一、县级年鉴的数量和质量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年鉴在今天有“遍地开花”的态势。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县、县级市、自治县、市辖区一共有2 800多个①。据国家图书馆统计,到2012 年年底,全国出版各级各类年鉴近5 800部,其中县级年鉴1 400部②,占所有类型年鉴的比例大约为24. 14%。这将近三分之一的占比,说明县级年鉴在中国的年鉴大军中占有重要一席,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国年鉴的整体质量。
从目前来看,县级年鉴存在着诸多质量问题。版协年鉴工委主任许家康曾在2011 年调阅了两个省( 区) 的市、县级年鉴30 多部,他在此后的一次讲话中说,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质量十分低劣的产品,完全可以用“四不像”来形容: 不像年鉴、不像广告、不像手册、不像文件汇编。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每年组织一次全省地方志系统出版物质量评估活动,为上一年度内所有的出版物分类定等。从2011 年开始,4年来,参加评估的年鉴部数多,总体来说,县级年鉴质量在逐年上升,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年鉴从2010 年度的2 部增加2013 年度的19 部。但是,就吉林省县级年鉴而言,与城市年鉴相比,与全国县级年鉴相比,总体质量仍然不容乐观。在县级年鉴的诸多问题当中,笔者认为入鉴内容最为主要,所以要在本文中重点探讨县级年鉴内容不充实的表现以及入鉴内容如何加以充实的问题。
二、县级年鉴读来“不解渴”
县级年鉴承担着全面记述上一年度全县各行各业基本情况和大事要闻的重任,应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查询服务,如果读者怀着极大的热望来翻阅某部年鉴,可是却查不到他所需要的资料,或者查到了,但只言片语无法满足他的查询需要,那么这部年鉴的使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县级年鉴读着“不解渴”,表现之一是实用性不强,应该着力记述的内容( 如上一年度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 ,恰恰记得不多; 应该大力删减的内容( 如机关单位日常事务、行政的过程、管理的措施、取得的成绩,宣传性、事务性、工作总结性的内容等等) 。该详的不详,该略的不略,造成一些县级年鉴实用性不强。
在全省年鉴质量评估中,笔者翻阅某产粮大县的年鉴时,有意识地查阅“农业”方面的资料,可是遗憾的是,这个多次获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 市) ”的农业大市( 县级市) ,年鉴中有关“农业”的记述并不充分。在“粮食生产”栏目中,有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没有主要作物种类和品种; 没有年度内主推的优良品种; 没有经济作物种植情况的记述。“农业”中也找不到“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等的记述。到“工业”中去查,也没有相关记述。作为县级年鉴,其中对“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的记述应该是全面、详细的,对于农业大省的各个县来说,尤其应该把“三农”列为记述的重点。
县级年鉴读着“不解渴”,表现之二是体量偏小。吉林省有的县级年鉴只有40 万字,记述的内容基本属于蜻蜓点水; 某部县级年鉴只有36 万字,个别条目仅20 多个字,读者想从中查找具体内容是很困难的。根据全国各级年鉴的平均字数,一般市级年鉴80 万字左右为宜; 县级年鉴在60 万字左右。体量科学可以通过几个数字来体现。近年来,年鉴界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地方综合年鉴中的综合情况应占全书的7%,动态信息占56%,附属资料占29%,检索系统占8%。从资料的地域性来说,地方本级、下级行政区域和域外信息资料在全书中的理想比例是8. 5∶1∶0. 5。从文献开发深度来说,一二三次文献占比为1∶4∶5。一次文献为原文,二三次文献是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 动态信息) 。年鉴中的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两者之比约为4∶6。笔者认为,一部年鉴中,广告宣传彩页所占页码不应超过全书的25%,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文字量不足,加上记述内容比例失调,县级年鉴读来自然是“不解渴”。
一些县级年鉴不仅全书体量较小,而且每个部类之间,记述量失衡。主要表现为以下3 种情况:一是全书一次文献过多,年鉴成了“文件汇编”。笔者曾在评估的县级年鉴中发现一部年鉴的“文献”占了全书的二分之一文字,全县一年中发布的所有的文件,包括政府组成部门的文件,都被原封不动地收录其中,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二是全书“动态性条目”少而又少,多数条目是多年设置的固定条目,与上一卷年鉴相对比可以发现,条目标题是一样的,只是改动了其中的数字。也就是说,全书对一次文献的开发不够,二三次文献过少。三是不善于使用表格和图片,使得年鉴的记述不仅不生动、不活泼,而且不直观、不充实、不耐读。曾有一部县级年鉴,全书只有两个表格,除了卷首彩页之外,正文没有一张图片。问及原因,编辑人员完全忽略了表格这个表述手段,认为前面有了彩色的图片,加上图片组稿困难,正文可以不用了。这些“原因”听来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体量偏小意味着内容不充分,内容不充分自然读来“不解渴”。
县级年鉴读着“不解渴”,表现之三是淡而乏味。“缺少味道”的主要表现是县级年鉴有的照搬省、市级年鉴的框架结构,但内容空泛,资料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架子过大,造成分类过细,部类太多。县一级建制虽五脏俱全,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设立专栏。如社会科学、军事等,没有必要勉强设立部类。一些县级年鉴的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不鲜明。从框架上、从条目中看不到地方的独特优势所在,见不到地方的特点,只有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常规”栏目,读来索然无味。年鉴框架设计应当与时俱进,逐年从实际出发更新一些栏目,增加对那些有时代意义的新事物的记述。现实情况是,许多县级年鉴的框架长期稳定,缺乏新意,栏目没有创新,读者从中看不到年度特点。
造成县级年鉴缺少味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撰稿人和编稿人。年鉴撰稿人缺乏深厚的材料基础,写稿时单纯依赖单位的工作总结或报告、汇报,概括性的浅层次的记述多,有深度、有特色的内容少。具体表现为: 概况类条目内容单薄,要素残缺不全。不少县级年鉴的概况条目本应反映部门、行业、地区的基本情况,但写得过于宏观,空话、套话、定性的话充斥其间,缺少可以佐证的数字等实实在在的资料。年鉴编辑把关不严,没有及时与作者沟通、加以补充。作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责任编辑来啥编啥,造成基础信息相当不稳定,基本情况和重要指标数据等缺失,令年鉴失去了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单一性条目经常与本单位的职能处室相对应,条目选题多反映某项职能工作的稳定性选题,那些有新意、有价值、有特色的题材被淹没其中,“动态性条目”变得十分稀有。选题上下年雷同,部门间、地区间“似曾相识”,这样的年鉴读来不可能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