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综合年鉴编辑的职业素养
地方综合年鉴的出版周期为年,为年刊,归属于期刊类。但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重要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和权威性、综合性、系统性、资料性工具书的定义、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地方综合年鉴与其他类型的期刊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八条明确规定,“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必须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此规定充分表明了地方综合年鉴“官书”的特质,其所具有的权威性不言而喻。其二,地方综合年鉴系统性、资料性工具书的特性决定了,地方综合年鉴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而是有着严格收录标准和体例规范的资料书。地方综合年鉴编辑的工作职责,就是从纷繁的来稿中编辑加工出符合地方客观实际、符合年鉴编纂出版规范,全面、系统展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貌与特色,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和存史价值的权威性、资料性工具书。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义、特点和性质以及编辑的工作职责,都对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职业素养上乘的编辑,才能编辑出质量上乘的年鉴。笔者认为,一名称职的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应具备如下五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政治理论素养
政治理论素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等方面。
期刊的办刊宗旨是期刊的政治宣言和指导思想。制定正确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正确的办刊宗旨主要靠编辑去具体贯彻实施。编辑是年鉴编纂工作的主导,编辑工作如果偏离了正确的办刊宗旨,就会导致期刊走偏政治方向或降低品位和格调。
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党和政府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具有引导舆论、当好喉舌的社会职能。年鉴所反映的内容的准确性和政治倾向性,具有广泛、深刻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地方综合年鉴编辑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手中掌握着舆论宣传工具,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因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操守,时刻牢记自身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在舆论导向方面负有特殊、重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于年鉴的编辑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深圳,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理位置独特、环境复杂,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出现任何违纪和失密现象,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和严重后果都是不可估量的。
政治是第一位的。年鉴编辑必须懂政治、讲政治。稿件的政策性和政治倾向性,包括从根本的原则到具体的口径和分寸,是编辑审稿必须正确把握的首要问题。为此,年鉴编辑一是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严把稿件的政治关;二是要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的严肃性、坚持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责任心,自学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权威;三是要认真学习新闻出版工作的有关规定,特别是有关保密工作方面的规定,不断增强保密意识,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避免出现政治责任事故。
二、业务技术素养
年鉴编辑的业务技术素养,主要是指在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等编辑工艺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比较独特的信息载体,兼具期刊和工具书的特点。因此,年鉴的编辑工作既要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和语言文字方面的有关规定,同时又要符合年鉴体例规范方面的要求。
计划是行动的先导。制定选题计划,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地方综合年鉴的编辑,一是要关注年度地方宏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特事。二是要关注各个具体工作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工作动态、发展态势。三是要注意不断学习新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制定选题时才能做到眼中有宏观、手中有微观。制定出的选题计划才能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结合、创新性与连续性相结合,才能贴近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工作及发展的实际,才能扣准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充分体现年度特色和地域特色。
提高组稿工作的有效性、缩短出版周期,不断增强年鉴的时效性;拓宽组稿渠道、拾遗补缺,不断增强年鉴的可读性、增加信息含量,是年鉴常编常新、提高使用效益的迫切要求。年鉴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组稿意识,要改变“官书”只管坐等稿件上门的惯性思维和由作者的来稿速度、来稿质量决定年鉴的出版时间和出版质量的被动局面。年鉴编辑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合理的引导与培训以及熟练的电脑操作和对浩瀚的网媒信息的选择与判断,提高来稿速度、弥补“官方渠道”供稿的局限和不足,增加对信息的占有量、增加年鉴的信息密度,由消极等待变为主动出击,充分掌握年鉴的出版时间和出版质量的主动权。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年鉴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播的。编辑通常被喻为语言文字的“美容师”和“文字大夫”,对语言文字进行“美容美化”和查错补漏的过程,就是编辑加工的过程。编辑加工稿件是编辑业务的具体体现,是编辑工作的主体工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编辑加工稿件,就是要在原稿的基础上,通过编辑自身业务技术素养的综合运用,对稿件进行内容上和技术上的处理,使原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准确和完善。这就要求编辑在稿件的筛选上要慧眼独具,善于甄别、善于分析;在稿件的加工上要匠心独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年鉴公报性和工具书的属性,决定了年鉴的用词要朴实庄重、用语要简洁明了并适当讲究文采。经过年鉴编辑加工的稿件,必须达到言简意赅、语句通畅、修辞得当、表达准确的境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稿件都是作者依照其一定的逻辑思维和逻辑结构组织起来的。逻辑就是客观规律。年鉴编辑不仅要具有消灭错别字和病句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具有从来稿的结构、层次、表达方法等方面去发现并修正其逻辑结构和逻辑推理上的错误的能力。实际情况表明,一些年鉴稿件显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编辑对稿件逻辑结构的判断与调整能力,是比消灭错字、病句更高一层的能力。
编辑必须具有灵活、准确地驾驭标点符号的能力,增加语言文字表达的色彩和准确性。同时,编辑还要懂得字体、字号的运用。其中主要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有三条:一是正文以宋体为主,其它字体为辅;二是标题字的层次从大到小、从重到轻;三是正文中的备注文字不得大于正文字体。只有正确地使用字体、字号,才能使年鉴信息内容主从明了、格式眉清目秀。
文体语言是区别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书刊的重要标志。年鉴工具书的属性,决定了年鉴条目的写作主要是运用记叙文和说明文这两种文体。年鉴编辑必须具有能够熟练、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两种文体的能力,对不符合年鉴文体语言要求的稿件必须加以规范,保持年鉴朴实、庄重、简练、严谨的语言风格。
校对、配图、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均是编辑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编辑既要重视编辑工作也决不能轻视校对工作,要提高对做好校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熟练掌握校对技巧、正确使用校对符号。其次,任何出版物都是经过编辑之手进行内容上和技术上的处理,编辑最了解稿件的思想内容和编排目的。因此,年鉴编辑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配图、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三、专业知识素养
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必要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辑的“器”,就是一定的专业知识。
这里所说的专业知识,不是指某一个具体行业和门类的知识,更不是要求每一个编辑都成为各学科和各部门的专家。编辑一般并不具体、直接地参与某个行业、某个部门的工作以及某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题的研究。编辑的重要职责是评价和鉴别稿件的优劣,从而编辑加工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存史价值并符合出版规范的稿件。对稿件质量和价值准确的评价、鉴别能力,来自于编辑自身广博的学识水平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稿件敏锐的识辨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这些都源于编辑深厚的专业素养。
地方综合年鉴是综合性期刊。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不懂专业知识、不懂专业术语,不了解各个门类的发展态势,不了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就不可能准确地鉴别稿件的质量,处理稿件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难以得到迅速、正确的解决,文字加工也会发生困难,有可能人为地造成差错、误导读者,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也可能会使有突破、有创见的信息内容与读者失之交臂。因此,年鉴编辑在编辑业务技术方面要成为专家,同时也要广览杂学、博采新知、兼收并蓄,成为涉猎广泛的“杂家”。要形成广博的知识储备,构建具有多学科、“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单一、“平面”的知识结构,工作中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难以真正做到驾轻就熟、胜任愉快。
四、学术研究素养
编辑的学术研究素养,是指编辑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是衡量一个编辑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进行年鉴相关学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编辑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过程。年鉴编辑在认真编好年鉴,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的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必须积极进取,要以编为主,编、教、研相结合,朝着编辑学者化的方向努力。年鉴作为工具书,对其所刊载的信息资料的取舍、编排,决非只是形式上的编辑工作。工具书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是以编辑对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和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为前提的。从这一点上说,编辑只懂得遣词造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编辑也要学者化。否则,无论你的编龄有多长,无论你的学历、职称和编辑技艺有多高,充其量也只能是个“文字匠”,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作为的编辑大家。因此,编辑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努力撰写出有理论建树和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著。
五、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年鉴编辑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是由年鉴编辑工作部门和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地方综合年鉴是对上年度本行政区域各方面工作的一种“滞后”的总结和归纳。由于年鉴工作的成效不直接与GDP挂钩,距离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领导的关注点及视野都相对较远,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冷线”和“二线”部门,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可有可无。但是,其工作的专业性强、要求高、强度大。为了求得稿件最大限度的“完美”,加班加点、劳心焦思是家常便饭;部门“出口”小、人员流动性差,“只长年轮、不长级别”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正所谓“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
一般期刊杂志是“编者市场”,作者是主动投稿,编辑具有稿件采用与否的决定权。年鉴则是“作者市场”,作者大多是被领导指定承担此项工作,是被动供稿,为此部分作者有着千般的不情愿和万般拖延供稿的理由;千辛万苦组来的稿件即使质量差强人意也不敢轻易退修;向作者求证问题即使费尽周折找到人往往也难以得到肯定和满意的答案。同时,地方综合年鉴综合性、系统性和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特点与编纂要求决定了,即使面对内容和体例都完全不得要领的稿件,编辑也不能简单地一删、一退、一丢了之。因为,编辑没有给任何一个部门或单位开“天窗”的权力,否则编纂出版的年鉴就会横向失去全面性和系统性,纵向失去连续性和可比性;编辑也不能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放任错漏百出和有违规范的信息在年鉴中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误导和贻害读者。编辑必须全情投入,以倍加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披沙拣金、剔疵存珍,精心雕琢每一篇稿件、精心润色每一个词句、精心推敲每一个标点符号,最终使其符合编纂规范、达到出版要求。
可见,地方综合年鉴的编辑工作较之一般期刊的编辑工作难度更大、责任更重、要求更高。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和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的职业自豪感,把工作视为“信仰”和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既是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综合年鉴编辑能够无怨无悔、默默无闻数年甚至数十年坚守这份职业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业务技术水平、广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作者单位:深圳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