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府传播观指导下年鉴编辑的创新
福州市方志委 吴燕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碰撞与共融,信息利用形式的多元化可见一斑。作为政府色彩浓厚的地方综合年鉴,也在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新闻、事件、数据和统计资料等方面,发挥它应有的载体效用。近几年,政府逐步引入“传播治政”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作为文化基础事业中的志鉴编修工作的重要契机。因此,如何更好的突出地方综合年鉴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发挥其资料性和文化性,也是我们年鉴工作者需要探求和创新的必然要求。笔者将在以下论述中,试从政府传播观的角度,谈一谈《福州年鉴》的积极探求,及年鉴编辑可尝试创新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政府传播观;年鉴;编辑;创新
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对地方综合年鉴作了准确界定,即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它具备三个重要特点:即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是资料性工具书。可见,年鉴不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的资讯信息,而是归属地方志范畴的地情信息,同时由于地方综合年鉴是由政府主办,又具有“官修”性质。因此,借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需要重新从资政、存史、教化以及文化性的角度,对地方综合年鉴进行准确定位,方能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一、政府传播观指导下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其中,信息化地位的提升便体现了我国政府改革深化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政府传播也日益进入公众视野。所谓政府传播,即指政府运用各种媒介及载体,与广大公众之间建立起传播的桥梁,使其适时了解政府的动态、决策、危机处理等政府行为,以期逐步向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政务透明化与公开化,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是展现政府作为的重要途径。
而政府传播的主要介质有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等传统与新兴媒介,那么,作为边缘媒介的地方综合年鉴定位究竟如何?笔者认为,应是:1.“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官办载体,具有政治性与严谨性;2.属于“小众市场”,读者主要为各级领导、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3.具有文化品位的公益性读物;4.具有公共服务性,是信息资料全面翔实的工具书,为指向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福州年鉴》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福州年鉴》立足于政府高度,坚持以“窄众”为准绳,不收录广告,而是对内容和质量进行提升,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反映福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貌,做到大事要事新事不漏,同时力求时效性,出版速度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⒈在内容上。根据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篇章架构进行整合、归并。在条目的编写设置上,坚持把握“固定条目稳定,新增条目新颖”的原则,在全面反映撰稿单位主体业务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划分主要工作,并突出当年的特色事件。如:银行业规范设置【公司业务】、【个人业务】、【网点建设】、【风险控制】等固定条目,同时增设了【服务海西建设】等特色条目;海洋与渔业设置了【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保护】、【渔业生产】、【科技兴渔】、【渔业监管】等固定条目,在【海洋合作与交流】条目中突出具有榕台交流特色的“海峡(福州)渔业周”等内容。⒉在形式上。⑴按照“五审制”的编校流程,严把鉴稿的政治关、事实关及质量关,在稿件付印前,做到“回头看”,不仅要求各责任编辑认真校稿2至3次,同时要求将稿件返至各承编单位进行审校,尽量避免错漏。⑵采用全彩印刷,提升《福州年鉴》的档次,在装帧设计和内容版式上,以福州市标“三山两塔”为主基调进行创意,彰显地方特色。
此外,《福州年鉴》对彩页进行重新编排,设置了城市精神、数字福州、城市荣誉、城市建设、榕台交流等专题;根据2010年度福州机构改革的情况,整合部分栏目,如出版传媒栏目归入文化栏目,金融栏目分为银行业和保险证券业两个栏目,并要求各涉及单位的机构调整内容需在【概况】中反映;在附录后增设“市委、市政府重要调研课题”栏目,扩展年鉴的收录范围;针对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求福州市重点行业(单位)在内文中展现“十一五”的成绩。同时,还强调年鉴编纂要与方志修编接轨,力求在编鉴时,注重为地方志收集资料,并从中了解行业规律,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第三轮修志打下基础。
三、年鉴编辑完善与创新的几点想法
⒈打造“城市名片”。通过历年年鉴的发行,我们可以发现,年鉴读者对象主要为各级领导、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在准确的读者定位后,我们方可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适当创新。如:可充分利用“特载”提纲挈领的作用,下设“印象福州”“政府在行动”“文明创建”等专题。在“印象福州”中,可反映福州荣誉、城市新貌、优势产业发展、软环境介绍等内容,如体现城市地铁、港口、园区,以及福州市政府对投资软环境的建设等;“政府在行动”中,可以将“民生热点政府反应”作专版,如载入为应对2010年菜价飞速上涨的势头,福州市政府积极作为,稳定“菜篮子”价格的报道;针对楼市宏观调控,为解决住房难出台的保障房、公租房等住房政策。不仅收录政府关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也体现政府敢于问责、危机公关等新闻信息。另外,对福州所获的“全国温泉之都、全国宜居城市”等荣誉,可以设置“创建的脚步”专题记录创建过程,另外可在旅游等相关栏目中对三坊七巷、温泉群等旅游热点资源多着笔墨进行推介,而不单只是对上年度旅游收入、人数等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如此,可使读者在阅鉴时,在重要位置更为直观清晰的看到福州市一年来的大事、要事、新事,使年鉴真正成为一张“地方名片”。
⒉打造质量上乘的工具书。年鉴采用的是“多单位供稿,一家主办”的工作模式,其中,涉及的撰稿人员达上百人,而年鉴撰稿人基本上是政府或单位的秘书科或办公室的人员,因此,他们的稿件多少会有总结、汇报、报告之类的官样色彩,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严格按照年鉴的要求对来稿进行甄别、选择、加工及校改等。对于政治观、语言文字观,专业编辑能较轻松的把握。但对于事实关和特色关,年鉴编辑未必能做好。笔者在编鉴过程中,发现个别单位鉴稿中的文字数据基本是上年的翻版,更甚者连数据都没有变动,这就要求编辑在改稿时要做到上下左右的对比,对事件、数据等细心审核,防止差错。年鉴编辑也要成为负责栏目的行家里手,善于收集所编辑栏目的新闻、信息资料等,对于行业术语等疑难处,不能抱着“不知为不知”的心态,要及时与承编单位进行沟通,这样在来年鉴稿送审时,可帮助检查稿件是否能够反映单位或行业的全貌及新貌。同时,通过几年的编鉴实践,年鉴编辑在行业知识上也有长足的进步。
⒊提升文化品位。年鉴是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孕育产生的时代文化产品,它的编纂是文化基础事业中一项系统的工作。为了更好的“知往鉴今”,充分发挥年鉴资料性文献的文化效用,就必须努力提升年鉴的文化品味,使之成为一部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作品。做到: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全面反映各行业年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增加有存史价值的文献资料;⑵坚持以先进文化统领全书,地方综合年鉴映一方之精、气、神,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思想上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⑶谋篇布局全面新颖,突出年度性、地域性及时代性,如《福州年鉴(2011)》新增“打好五大战役,大干150天”的条目;按照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重新调整篇目等。
⒋提高年鉴利用率。⑴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指向读者对年鉴的需求,对其提出的意见、建议可以召开工作会议予以讨论,力求在稿源上做到“广”,质量上做到“精”,内容上做到“深”,增强互动,调动读者读鉴用鉴的热情;⑵在突出版面链接地情网网址,利用地情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接轨的契机,扩大地情网站宣传面,使读者可更为轻松便捷的获取电子资料,拓宽信息服务渠道。
综上所述,年鉴的创新,是建立在准确定位基础上的创新,政府传播观指导下的“官办”载体,不仅是形式内容和主题立意的创新,更应该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要充分利用文化振兴的有利契机,在品质和品位上下功夫,同时年鉴编辑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发展观来要求自我,力求将年鉴打造成为“服务当代,遗惠后人”的精品佳作。
参考文献:
⑴高波:《传媒学术前沿·政府传播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
⑶经瑞坤:《编辑理念与年鉴特色》,《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2期
⑷周南非:《地方综合年鉴的创新定位》,《年鉴论坛》,中国林业出版社
⑸中国年鉴网:《试论创新中的地方综合年鉴定位误区》
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⑺王之勤:《努力提高年鉴的文化品位》,《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