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年鉴编辑的意识

【摘要】年鉴作为出版物的一种,是人们出版活动的最终成果。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必须提高年鉴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年鉴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把所编纂的年鉴打造成为精品。

【关键词】年鉴编辑;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

在新生事物不断出现的今天,年鉴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出版物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生存价值,也因此年鉴在中国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中国年鉴界对于年鉴各方面的理论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甚至对于年鉴的性质和定位也是各持己见,无论如何年鉴是出版物的一种是毫无疑义的,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年鉴的编辑工作就必须要遵循出版物编辑工作的基本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编好年鉴、编出精品年鉴,也才能谈年鉴创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年鉴的编辑工作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近些年来年鉴的总体质量令人担忧。

近年来,部分年鉴出现质量下滑现象,“2006年,中央级年鉴的优秀率仅为26.67%,低于当年的平均优秀率29.28%;不合格率达20%,接近当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省级年鉴的优秀率为36.36%,略高于当年的平均优秀率29.28%;不合格率高达45.46%,远高于当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1]

通常情况下,书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有两道防线,即编辑工作、校对工作。编辑以作者原稿为对象,以加工、整理、审读为手段,消灭书稿中的差错;校对是对发排后、印制前的文稿把控。因此,提高年鉴编辑综合能力素养,是提高年鉴整体质量的关键。我们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年鉴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年鉴编辑的主体意识

编辑主体意识在编辑活动中起着统率作用,离开了编辑主体意识,编辑行为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机械操作。[2]编辑是出版工作的中心,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普遍开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中国年鉴出版行业的编辑地位形成冲击。编辑主体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受到极大的影响。

blob.png

(一)新时期编辑主体意识受到的冲击

1.年鉴编辑机构改革对编辑主体意识的冲击

近些年来的机构改革使多数年鉴编辑出版单位变为政府机关的直属单位,大部分年鉴编辑也随之变成公务员。绝大多数稿件是由相关政府机关单位提供,稿件进入年鉴编辑出版单位之前已经过撰稿单位层层把关,于是在有的人眼里,年鉴编辑工作成了所谓的“资料整理”,年鉴编辑成了可有可无的职业,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识字就能做年鉴编辑”,年鉴编辑根本不需要花费精力提高自身素质。年鉴编辑的公务员身份使其不需参与出版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使部分从事年鉴编辑人员并不具备国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责任编辑资格更是无从谈起。年鉴主编大多是由部门行政领导担任,做具体工作的编辑人员难免不会出现机关单位中“一把手负全责”的思想观念,对自己做责任编辑的文稿应付了事,认为前有撰稿单位撰稿人负文责,后有副主编、主编负总责,责任编辑应负的责任微不足道。如此观念意识下,责任编辑的工作就是做一下稿件归类,校对一下内容有无错误,根本不需要专业技能。有这样工作思想的误导,编辑文稿必须的“推敲”“编辑权”无从谈起,年鉴的编纂质量毫无保障。

2.年鉴编辑工作程序相对稳定对编辑主体意识的冲击

作为年鉴基本内容结构体系的年鉴框架一经建立相对稳定,编辑人员减少了“选题策划”工作的主动性。提供年鉴稿件的各行各业机关单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相对稳定的,编辑人员减少了“组稿约稿”的主动性。各撰稿单位提供的年鉴稿件基本内容大多也是相对稳定,变化的是事件、数据、人物等要素,编辑人员又减少了“内容创新”的主动性。市场经济中年鉴的设计、排版、装帧工作经常外包给相关单位,年鉴编辑人员参与甚少,编辑人员又减少了“外观创新”的主动性。如此,在传统的年鉴编辑工作程序中,编辑人员主动参与工作环节不多,如主观上稍有懈怠,不免会在具体工作中丧失主体意识。

(二)强化年鉴编辑的主体意识

1.编辑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正确认识年鉴编辑工作年鉴并不是“官书”,而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权威的资料性工具书。编辑年鉴“有益当代、功在后世”,每个年鉴工作者都应具备此种历史责任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做好年鉴编纂工作。

2.要建立开放式的年鉴编辑工作程序,使每位编辑人员都能参与主动其中年鉴编辑人员不能成为年鉴编纂工作的“旁观者”,也不能对稿件做简单校对的“校对者”,而应成为参与到年鉴成书的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创作者”。

3.不断提高年鉴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稿件质量不高,如遇到专业水准不高的年鉴编辑,必然会造成年鉴差错百出、质量不保,使年鉴丧失权威性和可信度。孙关龙先生指出,“编校质量是每一位年鉴编辑的基本功。”“年鉴是鉴,是一面镜子,是工具书,是为人们提供标准知识和准确典型的资料的,因此它对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的要求远比其他出版物要高……内容的不真实、不准确,会使年鉴蜕变为文化废品,乃至文化垃圾。”[1]

年鉴编辑人员首要做的是一个文化人,要懂学问、做学问、传播学问、坚守学问,要做埋头查据考证、潜心提炼稿件的编辑,才能把年鉴打造成精品。

12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