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人物编纂的若干考量

摘要:年鉴内容突出以人为本,即,视各行各业先进、优秀人物为年鉴重要角色。因此,年鉴编纂应重视人物在年鉴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人物典型事迹的采编意识,全方位做好年鉴人物资料收集、典型事例采访和文稿撰写,包括题材选择、主题提炼、编辑加工以及版面的精心安排和美化等,突出年鉴人物形象,弘扬人物风采,彰显年鉴特色。

关键词:年鉴 人物编纂 特色彰显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彰显。以福建省为例,除了有全省综合年鉴《福建年鉴》,很多政府部门也在编纂年鉴;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不仅省住建厅从1996 年就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市级住建部门近年也开始编纂年鉴;厦门市建设局已经编纂了两卷年鉴。在全国住建系统,有住建部的《中国建设年鉴》,许多省份也在编纂建设年鉴。其中,有的年鉴还编成了精品,被评为全国或省优秀成果。如《广东建设年鉴》就获过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一等奖、特等奖,《福建年鉴》2014 卷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从年鉴编纂内容上看,普遍重视全面性,尤其体现在比较完整的统计数据上。记、图、表、录等表现形式的恰当配合,图文信息资料丰富,条目也多了动态性内容,不仅具有存史价值,还起到资政作用。对于年鉴人物,可能由于资料采集困难以致编纂者对编纂年鉴人物的意识不强、弱化,大多情况下对人物只是简单归集,形式较呆板,内容显得单薄,或仅仅作为名录或列表予以记载,从而使人物在整卷年鉴中所处位置无足轻重,为读者所忽略,所以谈不上为现实、为事业、为社会服务,也起不到年鉴所应有的教化、育人作用。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强化年鉴精品意识,深化年鉴质量建设,促进年鉴事业科学发展,无论综合年鉴还是专业年鉴,国家级年鉴还是省市级年鉴,上自编委会、编辑部,下至一线撰稿人,都亟待解决人物的编写问题,尤其是亟需强化年鉴人物典型事迹的采编意识。我们知道,人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最基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年鉴内容要突出以人为本,把各行各界先进或优秀人物看作年鉴的灵魂,而不应忽略他们,遮蔽了建功立业者的形象,使读者看不到年鉴中灵魂的在场和飞扬。以下,本文结合有关具体年鉴实例,从年鉴人物编写意识和指导思想、人物资料征集和撰写体裁、形式与编纂加工、版面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blob.png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一、年鉴人物编写意识和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任福建省省长时,为《福建年鉴(2000)》写过一篇序言,特别强调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精神贯穿到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全过程,绝不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要学习吸收古今中外年鉴志书的优秀成果,努力提高《福建年鉴》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在发挥年鉴资政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年鉴的教化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四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也为后人留存一份文化遗产。”①

习近平这段话既高度概括了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也回答了指导思想问题如何在年鉴编纂实践中进一步具体化的问题,而且对今天编好年鉴人物同样具有政治方向性的现实意义。在年鉴人物编纂的具体过程中,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历史观和辩证法,来指导具体实践。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把握好年鉴灵魂,真正唱响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人选是个首要问题,这一关必须把好,不然就容易出错。对已逝人物,盖棺论定,比较好把握,对当下仍活跃于第一线的先进人物,选择入编时要慎重严谨,全面考虑,反复掂量。可以先由编辑部初步拟定选择范围和标准,再由机关党委、人事、纪检和工会等组织初步提出人选,然后经编辑部、主编报送编委会研究确定。收集人物资料,要做到文字材料客观真实,事例细节准确无误。在秉笔直书人物事迹时,不要忽略其挫折和教训,深入、动态、立体地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选材和内容上,做到全面、新颖、独特和精炼,即要从本质、整体和发展上反映人物深层内在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记述和描写要有适当文采,质朴而不平淡,生动而不夸张,典型而不拔高,真实可信,可亲可学。在这方面,务必杜绝任何编造和伪饰,同时也要避免机械地复制人物工作和生活现象,对选取材料要精益求精。

年鉴人物编写,要增强为人立传意识,有为时代人物———或如人们常说的优秀、先进、模范人物、“新闻人物”、“风云人物”或“榜样”、“标杆”等———立传的意识,充分认识编写好年鉴人物的重要意义。“人物作用于经济大潮,经济大潮也影响着人物,人物新闻在整个经济宣传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说举足轻重。”“新华社早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把人物新闻特别是人物通讯看作一个主项,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典型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①笔者曾经尝试将“建设人物”作为年鉴类目,在征集资料通知中提出入编人物标准和撰写要求,但最后未能编成。究其原因,在于上下对年鉴人物意识不强,人物名单没有选定,撰稿人采写能力偏低,文稿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加工,以致最后放弃,并且一弃多年,直至2016 卷首次推出“建设人物”类目。谓之首次,肯定尚存诸多不足和遗憾,如入编人物仅仅局限于全国劳模,所收集材料主要是工会组织和机关党委提供的劳模简介、图照和巡回演讲材料,编写资料有限,加工存在一定难度。

法国美学家雅克·马利坦曾在《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 年6 月版)一书中说过:“诗性意义之于诗,恰如灵魂之于人。”这里提到的“诗性意义”,在中国即是“诗意”,或即是诗的思想。就一首诗而言,只有情感而没有思想,只是为自然摹写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平铺直叙,而缺乏人生洞见,缺乏精神火焰,缺乏超凡的精神向度,以及缺少高远的神性呼吸,那么,这首诗则成不了重要的诗。②

同理,就一卷年鉴来说,如果不能以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去烛照现实社会生活,烛照年鉴编纂的整个过程,就很难超越表象包括诸多工作或数据,而直抵诸多业绩的创造者生命的本真和事物的本质,实现对人和世界的终极关怀,进而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某些本质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即没有深入灵魂、深入骨髓的人物信息资料的采集与编写,对这个时代而言都是无高度、不全面的撰写和编纂。打个比喻,年鉴丰富的篇章是撑起年鉴的骨架;年鉴条目和数据是构成年鉴的血肉;而年鉴人物,才是年鉴的灵魂。通过人物,可以唤起读者对现实和存在的深度思考和重新认知。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人物志年鉴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