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撰稿工作之基,有效提高年鉴质量


作为档案部门编研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年鉴发挥着重要的“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发挥年鉴更大的效用,是年鉴编辑人员不懈的追求。从年鉴编纂的整个过程看,从开始布置撰稿工作到完成印制发行,流程复杂,涉及众多环节和众多人员,形成了年鉴品质的多维塑造环境。面对众多因素,瞄准关键点,抓住主要矛盾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单位承担航天企业年鉴的编辑工作已有20年,长期工作实践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年鉴本身的框架结构也相对成熟稳定。在此局面下,紧紧抓住“撰稿”这个起点性、基础性环节做文章,则成为提高年鉴质量的有效手段。

blob.png

撰稿工作是年鉴编纂的重要基础

撰稿是整个年鉴编纂工作的源头。撰稿队伍的素质高低,写出的稿件质量如何,这是能否保障年鉴总体质量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

虽然编辑人员对年鉴的加工、文字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这是建立在原稿基础之上的。大部分年鉴的编纂都有固定的撰稿队伍。航天档案馆多年来承担《航天科技工业年鉴》的编纂任务,有自上而下、覆盖全系统的供稿网,年鉴的大部分内容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部及集团所属各单位的撰稿人提供。他们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科研生产工作的第一线,熟悉、了解本部门所负责的各项工作、本单位的年度基本情况,他们撰写的年鉴初稿,对于编辑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材料来源上看,撰稿人可以直接利用经过本部门或本单位认可的各种阶段性、年度性、专项类工作总结或专题报告、 综合性上报材料等,作为撰写年鉴的支撑和依据。他们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根据年鉴的撰写要求和相关规范,精心选题立目,认真撰稿,完成符合年鉴需求的稿件。之后还要经过部门、单位领导或权威专家的审查,完成签字盖章的程序后方可上报。这些都为保证年鉴资料的权威性、全面性奠定了重要基础。

加强撰稿的规范性

年鉴撰稿是年鉴编纂的基础性工作,对年鉴编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常见问题入手,推进年鉴规范化工作:

1.运用正确的语体,避免不适宜的年鉴语言 

语体反映了语言风格。年鉴的语言风格不同于新闻报道、工作总结和文学作品。年鉴要求采用公文语体中的公报语体,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规范化是其显著标志,读来给人以严谨、平实之感。

一是避免新闻报道性语言。年鉴的文字要“立言得体”,质朴而有分寸,“荣获” 即写成“获得”,“极大地”“有力地”要限制使用。年鉴讲究“述而不作”,一般不对事物作评价。

二是避免工作总结性语言。在年鉴稿件中,有些综合性条目常常出现一些空话、套话,带有明显的工作总结、报告的痕迹,这样的语言如同穿靴戴帽,只有累赘之感,毫无信息价值,应省略掉。

三是避免文学作品类语言。文学作品注重文字的艺术感染力,追求以文传情,以情动人,经常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讲究遣词造句。这与年鉴的平实风格完全不同,“再创新佳绩”“构筑……发展的不竭动力”等文学色彩浓郁的语句在年鉴中是 不受欢迎的,应尽量客观、真实地展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转承、铺垫、夹叙夹议等文学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繁复的铺陈也不宜出现在年鉴稿件中,以保证年鉴简明、直截了当的语言特色。

2.避免条目内容的重复交叉 

一是同一条目中内容的重复。概况条目和综合记事性条目在年鉴占有很大比重。对这些条目涉及内容较多,采用分层叙述、总分写法无可厚非,但若总述内容缺乏归纳和概括,融合度不高,重点不突出,就容易成为分述内容的简单叠加,造成内容和语言上的重复。

二是不同条目内容的重复交叉。同一项工作内容或成绩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条目选题中,这样很容易出现内容的交叉性重复,应尽量避免,只选择其中一个条目作为内容支撑。若内容具有特殊性,确有重复出现的必要,要尽量根据所服务条目的不同主题而选取不同的展示角度,各有侧重。

3.条目的内容要真实

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要具备记忆历史、保存资料的价值性,具备参考借鉴、教化育人的功能性。每个条目的内容都要货真价实,有效信息多,含金量高。要展现具体做法和工作结果,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成绩说话。

4.立足全局,淡化撰稿中的部门意识 

企业总部机关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管理机构,承担的稿件内容多涉及管理性、保障性工作。但每年总有个别部门的稿件只是简单地对本部门的工作总结、工作汇报进行改编,结果稿件内容仍是本部门工作的代言,缺乏高度,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从本部门的角度介绍工作的开展,站位不高,无法做到纵观全局,反映真正的工作全貌。二是为充分展现部门的工作成绩,条目内容过于全面,过细展开,过分铺陈。这样的稿件重点不突出,需要编辑花费大量精力提炼重点,概括总结,挤去水分,既耗费时间多,又容易因把握不当而出现真正的重点工作被略去的失误。

这就要求撰稿人应有意识地“跳出圈外”,准确站位,立于全系统的高度,放眼全局,从整体上确定条目的内容选题,突出重点,略去事务性内容,不谈工作细节,真正归纳、提炼、总结出能准确反映企业整体工作情况的信息资料。

5.避免罗列堆砌

有些综合记事性条目易罗列堆砌。如反映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来访” 条目,如果把一年所有来访都按时间顺序逐一列举、详细记录,就体现不出“重要” 与否。可以根据来访人员、来访内容的不同适当分类统计,概括归纳,再选择有分量的“重要”来访进行介绍,介绍中在保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要素齐全的基础上,只记述有实际意义的信息,不记录寒暄性内容。

6.避免只见成绩不见问题

年鉴资料的全面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也是编写要求之一。但在现实的年鉴编写过程中,往往是企业年度工作的各项成绩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展现,存在的问题却羞于提起,即使涉及了也是寥寥带过,蜻蜓点水。这也是年鉴编纂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年鉴的“鉴”字首先有镜或照之义。也就是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带感情倾向,不避美丑,既鉴得,也鉴失,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实现“鉴”字的第二层含义——??借鉴之功,供人查考,知往鉴来,起到启迪、借鉴、警醒、提高的目的。“鉴”的功能强弱,也是衡量年鉴的重要价值尺度之一,不容忽视。

7.内容求新,避免老生常谈

在常设条目中,属于管理性、保障性工作却又离主营业务较远的内容容易出现常写常旧的现象,撰稿者应有意识地加以避免。撰稿中不要图省事,不过多借鉴历 年稿件,选材、撰稿过程应尽量挖掘稳中之变,体现时代之新;条目释文的编写方式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不要固守套路,尤其是撰稿人多年不变的,要有意识地趋利避害。确实是常年不变、记录价值又不大的工作内容尽量少写或不写。

8.注意文字表述细节的规范性

年鉴文字的规范性涉及很多内容,笔者仅就工作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一是关于人称,年鉴一律使用第三人称行文,不用“我公司”“我院”“我单位”等说法。二是关于人物称谓,年鉴中涉及人物直书其名,不加“先生”“同志”等称谓。三是关于简称,对于机构、单位、组织乃至项目、型号、基地等的名称,有社会或本系统公认的、经常使用的规范性简称的,可使用规范性简称,没有的一律使用全称,不要随意使用单位内部的习惯性说法。四是关于时间的表述,一般要准确写出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五是关于词语的运用,有些常用词语语义相近,要注意辨析其差别,准确运用。

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撰稿人员的培训

年鉴稿件是决定整部年鉴质量的重要基础;而年鉴撰稿队伍往往数量庞大,层级多,且人员变化多,这就决定了年鉴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地开展,让每个撰稿者都熟悉年鉴的体例规范,提高意识,从源头上保证年鉴的质量。

年鉴的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性,培训时间的安排要在撰稿任务布置之前,先培训,再上岗,欲行其事,先利其器。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承担不同稿件内容的撰稿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指导要结合常见问题落到实处,让培训人员真正有所 收获,以增强培训效果。培训的开展要有全面性,年鉴编辑部可直接开展对总部机关、二级单位的培训,二级单位再对自己所管理的撰稿人员进行培训,尽量做到人员的全覆盖,提高整个撰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2.加强编辑与撰稿人员的交流沟通

撰稿和编辑两个环节密不可分,编辑人员也要加强与撰稿人员的沟通交流。每年在组稿之前,编辑可重温规范要求,总结上一年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及时与撰稿者沟通,就条目的设置与调整、内容与编写的规范性等进行针对性的提示与指导。撰稿人员在撰稿过程中可随时与编辑人员沟通相关事项,及时解决具体问题。稿件上报后,由编辑部进行初审,如有大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完善要求。编辑后的稿件应返回相关部门和单位,由撰稿人员再次核实确认。经过这样的互相监督、密切协作过程,共同完成年鉴编纂工作。

3.加强对撰稿工作的管控

一是制定科学的年鉴稿件编写规范。规范要对年鉴条目的选题与更新、语体要求、不同类别条目的编写要求、文字的规范性等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规定,使撰稿人员依规而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稿件质量。

二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撰稿工作。以条文的形式对稿件的撰写、审查、报送的流程、要求、完成时间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规范整个撰稿工作,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对撰稿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计划执行力。

三是通过表彰评价工作促进撰稿工作的开展。对撰稿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积极提供平台推广先进经验、交流工作体会,调动撰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使更多的人员从学习、交流中获益,促进撰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图片来自摄图网,图文无关)


责任编辑:小志
文章标签: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