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年鉴规范、创新与传播
摘要:编纂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鉴既具有官方主办的资料性文献属性,又具有体现编者价值的经济属性。年鉴编纂要规范得体,以提高整体质量为前提;年鉴编纂要有创新意识,使其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和健康发展;年鉴编纂要体现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
关键词:年鉴;规范;创新;传播
编纂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2015 年上半年,中指组正式提出年鉴质量建设,启动实施 年鉴精品工程。2016 年 7 月 13 ~ 14 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精品年鉴指导培训暨《中国年鉴发展报告》会议。15 日,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编制了《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 》,明确了未来五年年鉴工作目标,标志着年鉴工作从一本书向一项事业的转型发展。因此, 规范年鉴编纂,创新年鉴内容,拓宽年鉴发行渠道, 是摆在年鉴工作者面前的主要工作。
一、规范
规范一词按辞书解释,意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行政年度性文化工程,其规范之处,除明文规定和地方特色外,大 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
(一) 框架。框架是年鉴的基石,基石不牢,地动山摇。年鉴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不仅贯彻年鉴体例,而且框定年鉴内容,明确信息资料的归属和层次。就形式而言,年鉴框架有大篇体、中篇体和小篇体之分;就县市级地方综合年鉴而言,采用中篇体的居多,大篇体的次之,而小篇体多适用于省级年鉴。但无论采用大篇体、中篇体还是小篇体,篇体是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在编制年鉴框架的同时,务必做到分类科学、篇目规范、编排合理、层次清楚,具有可操作性。
(二) 卷首。综合年鉴的卷首,泛指彩页、特载、大事记和综述几个栏目。其中有三个栏目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一是彩页部分。彩页是年鉴的脸面,大家都喜欢看。但年鉴彩页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是编排无序。彩页编排要改变无序编排形式,最好按大事剪影、年度荣誉、地方风情、十强企业、乡镇( 县、区) 巡礼、行业风采等专题分类编排。二是大事记。何为大事,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不一样,但用于年鉴大事记,则需要规范处理。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的收录范围,一般情况下应该包括: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法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 主要领导人任免更迭、区划及机构的变更和撤并、上级领导考察调研并作出实质性批示、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重大工程开工竣工、重要活动的举办、重大科研成果或技术革新(发明创造) 的成功、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非常影响的灵异现象;而不记诸如职工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领导干部例行公事、例会等等。我曾经看到一部年鉴,把公厕免费、银行发卡、网络升级、职工评先等,都列入大事记范畴,仅“大事”就占了十几个页码,很不规范。三是关于综述栏目的设置。地方综合年鉴的“综述”栏目,应该包括位置、境域、气象、物候、政区、人口、资源和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但我看到有的年鉴不是记述缺项,就是记述过细;这个栏目记述缺项起不到综述作用,记述过细又会冲淡主题,因此在条目设置以及资料取舍的时候,务必综述得当,涵盖主体。此外,在卷 首板块,有的年鉴还将县(市) “领导名录”列表置于卷首,这样做也可以,但在收录领导名录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标准”。我认为,县(区) 级综合年鉴主要收录行政级别、而且是实职的科级及以上的局、委及街道和乡镇主要负责人即可;市一级的综合年鉴收录县处级及以上的实职领导人即可。我曾经看到一部年鉴,把学校校长、医院院长、银行行 长、电信公司经理、保险公司经理等等,都收入“领导名录”,一个表格续了几页,既不美观,又占篇幅,实在没有必要。
(三) 正文。地方综合年鉴正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大类。1. 政治部类。政治部类指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法治、军事等栏目。这部分栏目不规范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民主党派的记述顺序不规范。二是群众团体的记述顺序不规范。2. 经济行政管理及综合经济部类。按年鉴中编体大纲形式,这个部类的排列顺序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信息化、统计、审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农业、工业、商贸、旅游、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交通·通信、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栏目。当然,规范不等于守成,守成不等于一成不变。一县一市有各自不同的地情和特色,尤其是在经济部类栏目的设置问题上,在规范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安排栏目顺序,以突出地方特色、行业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点为宗旨。3. 文化部类。年鉴的文化部类是指大文化范畴,按中编体地方综合年鉴的分类设计,一般是按教育、科技、文 化、卫生、体育顺序排列,如果内容较少的年鉴,可以考虑教育与科技合并,文化与体育合并。4. 社会部类。社会一词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很清晰的概念,在年鉴撰稿时,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较多,但规范起来应该包括人口、民政、民族、宗教、居民生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街道社区等栏目,最后是乡镇( 县、区) 概况。乡镇( 县、区) 概况宜简不宜繁,对静态的事物从简,对变化的事物从详,不事无巨细,不面面俱到。各乡镇( 县、区) 栏目下的条目设置,应基本一致,规范处理。对于人物传记栏目, 有则记,无则不记。年鉴收录人物的标准,应严格按志书标准要求,规范收录。
(四) 标题。年鉴标题是指年鉴框架下的类目、栏目、条目三个层次的冠名或者说主题词。拟定年鉴栏目条目标题,犹如大人给小孩戴帽,大了不合适,小了又戴不上,因此标题一定要大小适度, 涵盖内容,切勿跑题。比如卷首板块的综述栏目, 有的用“县( 市) 情概览”,有的用“概况”,有的用“综述”。我认为,三个名称“综述”最佳,“县( 市) 情概览”可以,唯有“概况”不行。概况一是概念范围过小,二是容易与下面的栏目概况产生冲突,因此舍弃不用。又如关于公、检、法、司栏目的标题, 就我目前看到的年鉴或志书而言,多数是使用的“政法”或者“司法行政”一词。关于这个栏目的标题,2015 年 11 月 9 ~ 10 日,在福建厦门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讨论会上,中指组办公室主任兼秘书长、法学博士冀祥德指出:政法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不很明确的概念,以之作为志书记述法治建设内容的篇名,有其不规范和不科学之处, 可考虑使用“法治”这一名称。我认为,年鉴与志书同步,同样可以使用“法治”这一名称做标题。此外,年鉴栏目、条目的标题,尤其不能使用诸如全面贯彻、深入开展、着力发挥、稳步推进等修饰性词语和动态性词组。年鉴栏目条目的标题,关系到编者水平和年鉴质量,务必反复锤炼,言简意赅。
(五) 附录和索引。地方综合年鉴附录的内容,应包括年度国民经济统计公报、重要文件选编, 市、省级及以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一览表。其中重要文件选编应把握重要文件的“重要性”,不能自认为重要就重要,盲目收入附录,扩大容量,徒增篇幅。年鉴索引是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符合规范的索引尤为重要。年鉴常用的索引应包括主题索引、条目索引、机构索引、图片索引、表格索引五个大类。
二、创新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年鉴亦不例外。作为官方文献资料且一年一编的年鉴,其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对文明的记述与传承,更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使其不间断地为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年鉴创新从表现层次的角度看问题, 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 版式创新。年鉴作为一门独立的编纂学科,既具有资料性文献和工具书的特点,同时也具备一般公开出版物的特点。但是从近年来的年鉴编纂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地方在框架设计和资料内容的取舍上把握不好、不准,收录的无效信息太多, 致使年鉴越编越厚,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加上彩页,厚得让人吃惊,而且价格不菲。我认为,年鉴要创新,首先得从年鉴厚度着手,减轻年鉴厚度,编纂年鉴精华版,提升年鉴可读性。例如2015 年《成都年鉴( 简本) 》就开了一个好头,将原版大 16 开、48. 5 印章、168 万字精简成 32 开本、9. 75 印章、37. 1 万字的简明读本;压缩的内容首先是卷首板块的特载、大事记和彩页部分,其次是精简栏目。此外,在版芯的书眉、留白、图注、表格乃至字体字号等方面,都有创新之举,而且不动其筋骨,不伤及内涵,给人以视觉一新的感觉。我认为这是年鉴创新的一种举措,对于扩大发行量,扩大传播途径和提供资政参考,都不无启示意义。如此,地方综合年鉴可以大幅度瘦身,既减轻编者负担,又减少出版费用,节约成本,更利于读者查找利用。
(二) 内容创新。年鉴分类目、栏目、条目等层次,本身就给纲目和编纂工作创新以很大的空间。如何创新,我认为在坚持框架基本稳定、栏目设置相对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特载创新。特载栏目是年鉴的“文眼”,有年度聚焦、特别报道和年鉴之“鉴”的作用。年鉴特载可因年而设,因年而异,不必只登书记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特载可以根据年度特点、围绕年度中心工作增加内容,以体现年度特点和时代特色。2.优化会议条目的撰写。关于党政机构会议条目的撰写,一直是综合年鉴容易写得空泛、可读性较差的部分,但也是撰稿人每年必写又不容易写好的部分。这部分内容除了挤干水分、过滤一些无效信息而外,可以考虑将县(市) 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例会,以一览表的形式在年鉴中列出文号、主要内容、开会时间、参加人数、形成决议等要素,既规避无效信息,又使人一目了然。3. 重视年鉴。版面中的边角余地。由于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最 好不要留白,应充分利用空间,此种做法可以考虑在留白处加上一些地情小资料以充实版面。如当地的小手工艺、特色小吃、公交路线、便民电话、办事机构等,既美化版面,又体现“官书民用”特色, 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4. 在附录中收录年度内有特别贡献的小人物速写,如环卫工人、技术农民工、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者等;人随事出,以事系人, 突出小人物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5. 年鉴衍生品。所谓衍生品,是指依附于年鉴,由年鉴派生出来的一种附属产品。譬如编辑服务指南、旅游指南、交通指南、农业生产指南、投资指南、工商企业巡礼、健康生活常识、地方名胜、地方名人、警示录、风范录、行政事业单位电话及地址汇编、政策性文件选编等各类小册子,这些都可以视为年鉴衍生品。年鉴衍生品因年鉴而生,可与年鉴同步发行与传播,亦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总之,年鉴不仅上述内容可以创新,其他内容同样可以创新。如农业、工业、商贸、旅游、附录等, 均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新情况进行创新。年鉴创新是年鉴框架的一个维度。只有创新,使其年年不同,年年有新意,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凸显其史性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三、传播
成果共享,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和价值旨归。年鉴资政、致用、存史、育人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年鉴成果必须回馈社会,这样才能发挥年鉴的 作用。至于回馈社会的途径和方法,既要沿袭传统 的行政手段,又要适应多元的网络传媒。
(一) 赠送。年鉴属官方文献资料,资料来源主要由各部门和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因此年鉴出版以后,除了赠送给这些供稿单位之外,还可以考虑:1. 赠送给两会代表,为提案议案提供参考。2. 赠送给社区居委会,让更多的受众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3. 赠送给宾馆旅行社,有利于年鉴的流动发行和动态传播。4. 赠送给有需求意向的社会群体,包括本埠文史爱好者、时政爱好者以及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的在外工作人士等。
(二) 包销。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政府主办的官方文献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具有经济属性, 又具有文化属性。年鉴要扩大发行量,除了赠送, 还可以考虑以“包销”的形式把年鉴推向市场。具体做法:一是可以考虑由连锁书店、文化公司出面包销,二是可以考虑个人介入承包。
(三) 互联网 + 。近年来,各地开发利用年鉴资源的手段不断丰富,建网站、数据库、开设微信公众号、手机互联网等,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年鉴作为一种资料信息密集型的文献书籍,在网络全 文传播有一定的局限。那么,怎样才能利用互联网将我们一年一编的年鉴推向社会大众:1. 通过我们的自有网站,把年鉴优秀栏目和优秀条目摘要挂 在网上,并加以交叉点评,借以提高年鉴质量。2. 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 APP 产品,通 过“APP”把年鉴读“薄”,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实现年鉴作者、编者、读者的互融互通。3. 开设微信公众号、手机地情网和微博、微信朋友圈,通 过朋友圈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相互 转发,互动互融,形成信息交换的空间,扩大影响, 实现大众传播。
(四) 电视、报刊。电视报刊是传统媒介传播的主阵地,传播途径直观面广。一年一鉴编好之后,可以考虑在电视报刊开辟专栏的方式,专门介绍年鉴资料信息和使用价值,以期达到推广和传播 的目的。此外,近年来不少市县史志机构先后创办自己的史志刊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刊物,刊登有关年鉴的理论文章和出版发行情况;刊登优秀 栏目、优秀条目,并配以点评文章或读后感,把史志 刊物作为提升年鉴质量和扩大发行量的平台和载体。
总之,年鉴出版以后,不要放在资料室( 史志馆) 束之高阁占用库存。要通过赠送、包销及网络渠道来扩大发行量;要通过开展年度大事评选、举办周年宣传日、开办学习讲座、知识竞赛、我与某某年鉴有奖征文等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宣传和推销年鉴产品;要通过建网站、数据库,开设微信公众号、手机地情网等,实现国家、省、市、县年鉴资源共享,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理、挖掘、分析年鉴中的相关内容,向社会各界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及其个性化服务,做到领导干部了解年鉴,读者群体熟悉年鉴,社会各界知晓年鉴,逐步在全社会培育浓厚的年鉴意识,使年鉴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其资政、致用、存史、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