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家族修谱到社区、行政村修志的现代转换

(二)家谱的功能意义。古时修谱的目的是“明世次,别亲疏”。表现形态为: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在一起生活,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共同继承财产,共同祭祀祖先,对外共同复仇,死后葬在共同的墓地。周代建立了宗法制度,嫡长子继嗣,修谱便是为了“奠世系,辨昭穆”,以“辨昭穆”来维护嫡长子的统治地位。战国至秦汉,氏族世系之谱,重在血缘婚姻之别,地望贵贱之分,正所谓“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则为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制度服务。“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隋唐仍有谱局谱官,门阀士族依然存在。但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士族已不能再以门阀取官,往昔选官、品人、联姻的官谱作用已不复存在。唐代虽然三修官谱,但其目的恰恰是要打破过去的门阀制度,树立皇家与科举取士者的地位。

宋代官方不修谱,但鼓励民间修谱。宋宁宗曾颁布《修谱圣谕》,劝天下青年安分自立不负先祖,“大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以致修谱蔚成风气。家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也随之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教化”等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

明代修谱更加普遍,但其宗旨与宋代相若。明太祖有《乡谱诏》,号召天下立家训家规为“矩度”“溯芳规于祖考,彰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天理”。又颁《圣谕六条》云:“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3]李东阳曾为茶陵《唐氏族谱》作序云:“自圣人建极,因生赐姓,而世系所由始。自圣贤倡义,因姓类族,而谱牒所由作。”[4]王夫之曾为衡阳金坑《唐氏族谱》作序云:“窃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释其义,不独水木有然,而人亦莫不然。”[5]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修谱,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富,为历史之最。清代为了巩固统治,尊儒重礼,推行孝道,鼓励民间修谱。顺治帝颁有《乡谱诏》,康熙帝颁有《圣谕十六条》,其修谱作用亦与宋明同。曾国藩为衡山新桥四修《唐氏族谱》作序云:“谱不修,无以明原委异同、长幼亲疏之义,而数典忘祖之讥、渎宗紊伦之弊、悖逆之荫、戕贼之祸将迭起丛生。一族如是,积而一县一省一国如是,此大乱之道也。谱之关系何其重切哉。”[6]曾国藩将修谱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说得非常明白。这一功能,其实也是宋代以来朝廷最为重视的。

民国时期,民间大兴修谱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入侵。因此,这个时期一个鲜明的修谱功能意义,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功能。浏阳唐才常支修《唐氏族谱》序云:“自古国有国史,家有家乘,虽编纂各殊,其关于血统之盛衰、民族之存亡,用意一也。故中山先生谓国族之大团体必由家族宗族之小团体集合而成,是家族宗族为国族之集合体昭昭明矣。”[7] 1942年宁乡《唐氏五修族谱·引》称:“家族为国族之基,谱牒为家族之系。……尤以迩年日寇侵华深入腹地,沩宁僻壤亦已成战区,是续修谱牒以团结家族之精神,巩固国族之基础。各族互相团结争回祖先故土,实属应时之举而刻不容缓,又为战时之所需要而迫切者也。”[8]

二、村志、社区志对家谱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一)家谱存在的基础已经有所弱化,社区、行政村已经替代传统的聚族而居。中国虽大,却由一个个最小的行政方域组成;中国人口虽多,却都为一个个最小的行政方域所承载。而这一个个最小的行政方域,就是农村的行政村和城市的社区。村志、社区志,是官修的正史。从光宗耀祖的角度看,它的层次比家谱更高。历史上的谱与志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维护儒家正统的价值观,培养修齐治平的人生观,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和谐等。但它的服务对象则有鲜明区别,志服务于官员与朝廷,谱服务于百姓与民间。家谱连绵不断地编修与传承,与本姓族的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丁有直接关联,这就是家谱在民间不可替代的文化魅力。数十年来,百姓因家谱不存,家族观念淡薄,重新唤起民间对文化传承的激情,便是我们编纂村志与社区志的历史使命。

(二)社区志与行政村志的功能意义。村志与社区志虽然都是志书,但因其宗旨是传基层历史、彰地方特色、写百姓生活、为人民立传,所以单纯地套用三级志书的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是不够的。必须要借鉴家谱的功能特点,取其精华融入地方志的功能。以历史的观点,站在百姓的角度,我们总结的家谱功能是存史启后、敬宗收族、爱国齐家、守礼明义、彰善化人。

存史是地方志和家谱共有的功能,理所当然地要融合传承。资政是地方志的核心功能,无论哪一级修志,都必须考虑为当政者服务,以便造福一方。但家谱编修是没有这一功能的。家谱的本质功能是敬宗收族。除了规范本族的昭穆秩序、祖宗祭祀,其主要目的是记述本族的姓氏源流、人口分布和人物家庭。编修村志与社区志具有鲜明的记述范围,原则上不能越境而书。因此,氏族向外迁徙后的人口与分布,只能略记或不记。一般而言,各姓氏对祖先的祭祀,也只能记入风俗。家谱的这一功能,可以部分融入村志与社区志。已出版村志与社区志的80%都设置了姓氏篇章,用以记载本域的姓氏源流、人口、迁入迁出、家谱的编修与保存等。爱国齐家的功能,在志书中应当而且可以整体融入。村民与居民都是国民。国民与集体保卫国家、建设国家、捐助公益,都是爱国行动。建设和谐家庭、文明家庭,都是齐家的内容。彰善化人,是地方志和家谱共有的文化功能。志书在人物与家庭篇章,应浓墨重彩地书写先进模范人物和文明、五好家庭。对个别恶人恶行,也应在记、录中予以记述,让百姓知荣知耻,树立和保持地方的良好风气。兴利除弊,是志中有而谱中无的重要功能,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家谱的传承与借鉴,首先要充分反映本土姓氏家族的变迁史,要将百姓的血缘认同融入乡土认同之中。其次,要像家谱一样坚持以人为本,以对人们生活的充分记述、对民生事物的深情表达,在百姓心中实现由对家族的心理依赖向对村与社区的心理依赖的转换。再次,要传承家谱中承先启后、守礼明义、彰善化人的文化传统,浓墨重彩地书写人物、家庭的内容,呈现各姓氏人物的历史功绩和当代作为,记述各姓氏美好家风的传承和文明家庭创建中的先进事迹,从而增强百姓的亲切感、荣誉感和认同感。

村志与社区志,是一个村一个社区的百科全书,它呈现完整的历史面貌,反映百业的因果兴衰,彰明地方的特色特产,凸显本土人物家风,描写真实的人民生活,展示独有的方言风俗等。一个修志班子,就是一个地情研究团队。村志、社区志记的都是村民和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身边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如某某为建校、修路捐款,某某见义勇为,某某扶贫济困,某某学雷锋经常做好事,某家小孩考取硕士博士,等等。每家每户都有书,网上都传到国外去了,这些都能激发村(居)民的荣誉感、羡慕感和思齐心。

在新编修的社区志和行政村志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新民俗、新家风的建设。我们今天编修社会主义村志与社区志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通过鲜活的人物与故事写入志书。如富强的价值观传承着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等文化基因,我们则记述百姓紧跟党和国家奋力奔小康的故事。文明的价值观传承着以德治国的文化基因,我们则记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故事。诚信的价值观传承着言必信行必果的文化基因,志书可记述村民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守诚信的故事。友善的价值观传承着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基因,我们则有大量的故事可以记述。读志用志,是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

(三)传承连续编修、众手成谱的家谱文化传统。地方志和家谱,都有连续编修的历史传统。村志、社区志编修的全面启动,既标志着官修地方志的终极延伸与传统文化的民间覆盖;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志对家谱的替代。因此,它必须肩负起传统文化两种文献文本的传承使命。在当代民富国强的盛世,村志与社区志的编修一经启动,便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连续不断地编下去。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浙江《白沙村志》的谈话中就明确要求村志要连续编修。

众手成志、众手成谱,是地方志编修与家谱编修共同的文化传统。编志修谱都是大型文化工程。前者研究方域地情,后者研究姓氏源流,都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编修村志和社区志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采访人员之外,还需要有一个从事编修的地情研究团队。我们从框架结构,就可以知道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如山西的《附城村志》[9],除概述、大事记之外,共设12卷,即建置、地理、治所,发展里程,村政村务,产业,社会事业,村风民情,方言、谚语、民谣、故事,人物,艺文,文献辑存,警示录,驻镇单位。又如深圳市宝安区《涌头社区志》,该社区户籍人口仅1700多人,但社区志除综述、大事记之外,共设置10篇52章,涵盖了社区的自然、社区建设、政治、经济、军事治安、教育、体育卫生、文化、人物等方面。[10]它们虽然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小的社会。无论是出于规律的要求,还是工作的客观需要,都必须传承众手成谱的文化传统。因此,在续修《白沙村志》的问题上,当年习近平同志就要求“要调动一切力量”。

(四)对家谱体例、内容的借鉴与传承。家谱旧时的结构体式有纲目体、条目体、混合体3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大量采用地方志的章节体(篇章节目体)。现在已出版的村志、社区志基本上都用篇章节目体,目前还只看到河南巩义市的《白沙志》采用的是条目体。家谱世系表编制体式有4种,至明代以后则只流行欧式与苏式。这一体例,尚可在谱书中传承,但在村志与社区志中派不上用场。家谱的体裁,从民国到今天已逐步接近地方志的体裁,史、志、传、记、图、表、录多体具备。现在只有单姓修谱的谱书大部分还保留从右至左的竖排版式和装订风格。

家谱的记述内容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借鉴的。一是本族人丁人人上谱(旧时女人不上谱),代代上谱,加强了文献文本与百姓之间的关联性和亲切感。村志与社区志记述的地域不大,人口不多,完全可以学习家谱的经验,以列表等形式做到人人入志。二是考订姓氏源流,记述祖宗功德,褒扬美好家风。志书可以将这些内容科学分类,分别在不同的篇章记述。实事求是地写好姓氏、写好祖德、写好家风,让百姓心灵深处的血缘文化情结与地缘文化情结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三是人物是家谱的核心内容,也是志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志书要借鉴家谱中人物传、人物行状的取材和写法,并增加表、录等体裁,通过故事和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我们第一、二轮编修的三级志书,许多人物传读来苍白无力,也就缺乏感召力。村志与社区志中的人物,对百姓而言十分熟悉,就在身边。立起一个人物,就等于树起一面道德的旗帜。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