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信息网络条件下年鉴信息研究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创建年鉴信息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年鉴信息理论基础研究的对象、范围以及年鉴信息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 年鉴信息研究;数字化;年鉴信息学

001.jpg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家康在《年鉴论坛》发刊词《祝贺和希望》中,指出“随着年鉴事业的越来越兴旺发展,年鉴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也将愈加凸显”①。提出年鉴理论研究应该向基础理论研究与相关相近的编辑学、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写作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转变。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关龙在《中国年鉴的现状及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年鉴编纂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在理论上至今缺乏较深入的、系统的阐述,至今也缺乏必要的讨论和争论”②。他们都曾多次呼吁加强年鉴理论研究,提出见解、设想和要求。因此,年鉴工作者需要以敏锐的理论勇气持之以恒地深入探索,寻求理论的突破。本文主要探讨年鉴信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对象、范围和深度。

一、深化年鉴信息理论研究,创建年鉴信息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年鉴理论与业务研究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年鉴基础理论、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规范化、编纂流程研究和出版发行、经营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写、出版了《年鉴学概论》《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地方年鉴学概要》《实用年鉴学》《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数以千计,基本构建了年鉴学科的框架。在年鉴信息研究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开始,年鉴界的部分老前辈、理论工作者和编纂工作者展开了探讨。一是从宏观上描述、探讨了年鉴与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关系,《年鉴工作与研究》刊物1993年第1期即设立了“年鉴与信息”栏目,刊登了中国年鉴研究会原会长尚老的《信息·年鉴·第四产业》、战凤翰的《树立年鉴的信息商品意识》和程磊的《论信息源与年鉴的关系》。二是探讨了年鉴信息资源与信息的价值、搜集、加工和开发,中国年鉴研究会主办的《年鉴工作与研究》刊物首期就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把年鉴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去生产》,段雅晟、陈国华分别对年鉴的标准化、综合条目的标准化格式作了探讨。三是探讨了年鉴信息的属性、衡量和开发利用方法与状况;四是探讨了年鉴作为信息载体及其工作手段的发展演变趋势。

综观近25年中国年鉴界对年鉴信息的研究,可以说研究面比较广,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人经查阅1986~2010年之间研究年鉴信息的部分论文,认为这些研究只能代表过去25年中国年鉴信息研究的水平,大多数文章总体上尚停留于工作总结、经验交流的浅表层面,其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于开掘,年鉴信息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伯华在《努力开创年鉴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一文中提出“现在终于可以明确前进的目标了,那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年鉴学学科体系”,并提出了年鉴基础理论、编纂理念和中外年鉴研究三个大方向③。笔者认为,年鉴信息研究横跨年鉴基础理论与编纂理论研究,是年鉴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创建年鉴信息学。

年鉴信息是一座富矿,年鉴信息研究是年鉴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需要系统化、深入化。笔者认为,规范是年鉴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编出个“四不象”的东西必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创新是年鉴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本体升华,既不能因规范而否定创新,导致因循守旧,也不能因创新而否定规范,导致盲动冒进,二者都有带来失败和损失的可能,而其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任何将规范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只有在规范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否则就是折腾;只有创新,才能让规范的年鉴持续发展。创新可以突破旧规范,创建新规范;规范可以让创新有章可循,到达常编常新、高效精品的彼岸。

当前地方年鉴发展碰到组稿难、编校难和发行难等问题,能编出一部高质精品年鉴相当艰难,这固然与未摆正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有关,但年鉴信息研究不够深入、精细对这些问题的形成和泛滥更有直接关系。因为研究未能做到有的放矢,导致有些年鉴单位的人员对年鉴信息质量不够重视,培训指导到位、质量高低与否事不关己;存在参加业务培训人员不是撰稿人,业务、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编委会、主编(编辑)对信息采集提炼、撰稿规范创新的要求落实不到撰稿人、撰稿过程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年鉴的质量。因此,加强、深化年鉴信息研究十分必要,而且较为紧迫。

二、年鉴信息理论基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信息论与年鉴信息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信息学科(信息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及最新成果,及其与年鉴、年鉴信息的关系,对年鉴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范围以当代中国年鉴为主,可兼及与外国年鉴及其信息的关系,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2.年鉴信息与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知识)经济、信息产业、信息时代的关系。主要研究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三网合一)、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特征、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和年鉴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对年鉴信息制作带来的新要求、新规范,对年鉴的信息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影响和作用。

3.年鉴信息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主要研究年鉴信息、信息(含)量、信息密度、信息质量、信息库等基本概念、范畴,形成为年鉴界大多数研究者、编纂者接受的年鉴信息基本概念、范畴,论述年鉴是一种信息载体、信息资源、信息商品,为年鉴与信息、信息产业接轨,全面融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提供理论依据。信息与年鉴信息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范畴,有人提出“信息是人类物质到意识和反映过程中重要中介”,“信息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凡是有次序排列的符号排列(包括语音、文字、数据、状态)均荷载着信息。”笔者认为,信息、年鉴信息的基本概念、范畴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4.年鉴信息的性质。主要对年鉴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共性、特性(本质属性)特征及非本质属性进行研究。年鉴及其信息具有信息产品、信息商品的共性。客观性、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导向性、综合性、全面性、广适性、年度性、时效性、密集性、历史性、现实性、连续性、趋向性、可比性、鉴诫性等等,弄清楚究竟哪些是年鉴的本质属性?哪些是非本质属性?以及每种性质的真实内涵,更好地发挥其对年鉴编纂的指导作用。

5.构建年鉴信息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年鉴信息系统的构成、运行机制和整体优化等,并进行细化研究,提出构建年鉴文本和网络两个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编纂实践。笔者曾在《年鉴系统论初探》中提出:“年鉴是一个由价值、规范、结构、信息、功能、管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大系统。”并对年鉴信息系统作了初步描述,提出“信息在年鉴系统中不断运动着,一部年鉴编纂过程就是其信息在年鉴系统中的运行过程”,还绘制了年鉴信息从信源到信宿、从输入到输出的运行简图④。

三、年鉴信息制作方法研究

1.年鉴信息分类及其要素研究。研究者一般将条目分为大中小条目、综述、概况、综合记事、专题条目。因为综述、概况和综合记事条目不全是综合信息(宏观、中观信息),也包含单项信息;专题(单一)条目既包含单项信息,也包含综合信息。年鉴信息分类还要通过结构分析,探讨各类信息的要素构成,梳理筛选必写必记的要素(规定运作)和可供作者、编者自选的因素、项目(自选运作)。年鉴信息制作如体操、跳水运动项目有了规定动作,才有规范;有了自选动作,方有多样化,方有创新。笔者曾提出,年鉴信息按时间性分为共时性信息、历时性信息,也有研究者将年鉴信息按视角分为宏观信息、中观信息、微观信息及内视信息,还有研究者将年鉴信息划分成绩成就信息(喜信息)、问题矛盾信息(忧信息)。对这些类型信息、条目的论述文章已汗牛充栋,不再赘述。2010年,笔者按专业领域,将年鉴单项信息划分为政策措施、重大工作(活动)、会议论坛讲坛、重大工程、信息网络系统、重大产品技术等22个小类。如此分类的目的是为实现年鉴信息制作(条目写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基础。希望有识之士提出更多更好的分类。

年鉴信息分类及要素研究的目的是为促进编纂实践。笔者在近20年撰写、主编年鉴的历程中,对编者想收录、读者所需要信息的残缺深有体会,反而是一些内视信息、冗余信息充斥年鉴,最近在编撰二轮续志稿查阅本地年鉴时,发现一些重要的史实、数据缺漏较多。究其原因是作者培训不到位,作者不清楚年鉴信息的要素,不知道哪些事实、指标必须详记,哪些应略记,哪些不需记。这种撰稿、组稿方式如同自发分散种植的小农经济模式,必须由自发组稿模式向规范、标准的组稿模式提升,为年鉴今后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打好基础。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有两个,一是把各类信息的要素及其制作方法分析研究清楚,让理论研究成果指导编纂实践;二是尽可能实现条目信息表单化、数字化,按信息分类设计为标准表式,电子表、WORD表均可,并印发纸样表给作者撰写初稿,表式设立必写要素、自选项目。必写要素比如工程信息应该有投资建设主体、规划设计主体、承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时间与期数,投资总额,工程主要功能,体量(总面积),大型工程的分部分期情况,验收与评比得奖情况;自选项目如建设背景、工程作用、专家评价、主要影响和意义等,可让作者自由发挥。

作者或编者把收集卡的空格所填文字转换成文本,即形成年鉴稿件,如果需要保留表线化形式者仍保留。撰稿人训练有素后定会对信息(条目)制作稔熟于心,把编者想要、年鉴应记的内容报上来,为编纂出高质精品年鉴打好基础,这种做法在《武进年鉴》25年的编纂实践中已经获得成功。经过标准表式的过渡训练,将来向开发年鉴稿件自动写作软件发展,作者只要点击打开各类型的条目写作、信息制作的空白模板,将信息资料填入模板,保存后将会自动生成年鉴稿,真正实现年鉴稿件的自动化写作。

2.年鉴信息制作方法论研究。主要分类研究年鉴信息采集、整理、撰写、编辑、提炼等过程的制作方法,可将检索手段的制作视为年鉴信息制作一并研究,并对年鉴信息的测度、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目前,地方综合年鉴信息制作受到环境、作者和资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缺少要素、信息残缺的问题。笔者建议年鉴信息制作方法与评价研究最好细化到信息要素,并探讨对要素残缺的弥补方法。不管是综合法、分并组合法、杂糅(揉)法、分拆法、追根溯源法、补充要素法,还是文献合成法、沙里淘金法、削头去尾法、减肥消肿法、删繁就简法、修枝剪叶法、挤干水分法、画龙点睛法,十八般武艺,只要有利于年鉴信息制作,全都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应采取三项措施推进年鉴信息研究。首先,建议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整合中国年鉴网和相关年鉴单位的人才和网络资源,建立年鉴研究、信息理论研究资料数据库,组织人才人力,搜集、整理年鉴历史资料、年鉴分类资料和研究论文论著资料,通过扫描制作年鉴研究资料数据库(电子版),出版系列光盘,发售给研究人员查阅使用。其次,结合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编纂质量评奖,发布《中国年鉴编校质量报告》《中国年鉴报告》《中国年鉴信息质量报告》和《中国年鉴编纂质量和事业发展》等白皮书,用系统的数据分门别类地向社会公布年鉴编纂质量的优劣,阐释成功做法、经验及存在问题,既能收督促编纂人员改善之效,又可供研究人员进一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深化理性探讨。第三,组织课题联合攻关。建议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根据各年鉴编纂单位申报情况确立课题,有的放矢,定向下达,吸收高校信息学、年鉴学、出版学、编辑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与年鉴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完成科研课题报告,最终形成科研成果,出版有关专著,推动年鉴学、年鉴信息学的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① 许家康:《发刊词〈祝贺和希望〉》,载《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② 孙关龙:《中国年鉴的现状及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载《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③ 苏伯华:《努力开创年鉴学术研究的新局面》,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3~4期。

④ 杜仁彬:《年鉴系统论初探》,载《年鉴工作与研究》(第2期),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处长 杜仁彬】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