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中国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七、未能与其他文化场馆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些方志馆在工作和业务方面不注重吸收其他文化场馆的长处,不太注意借重于其他成熟场馆的经验,不能很好地建立合作关系,无法很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场馆体系中,往往是自娱自乐,从而影响了自身水平的提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抓好《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贯彻落实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继续加以深入研究、探讨,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志事业长远发展的方志馆建设之路。对此,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应该特别予以关注。
1、要努力把地情展览展示做成展览精品
方志馆展陈是方志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方志馆作为地情馆的基本定位,各级方志馆在展示地情特色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举办展览对地方志工作者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其中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探讨。
首先,要注意跳出“修志思维”的束缚。受修志思维逻辑影响,展览从起草大纲,到开展深化设计,往往类似于志书,过于注重横排竖写、面面俱到。要尽量打破思维定式,在照顾主要面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要明确方志馆展览虽然是全面、系统地展示地情,但不等于地情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一个不落都要展示,该舍弃的要大胆舍弃,不要吝惜。
其次,要注意摆脱过分强调展览普及知识功能的偏见。展览的目的之一固然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但是展览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全面普及地情知识,而是通过展览让大家形成对地情或者某一主题的宏观印象和认知。如果过分注重展览的知识性,过分强调知识普及,往往导致展览内容庞杂,文字量巨大,反而降低了展览效果,冲淡了展览主题,结果适得其反。
第三,要注意强化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展览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视觉体验、感觉体验。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展览内容的可视性、趣味性期望越来越高。尽管不能简单说方志馆要迎合世俗需要,但是方志馆展览一定要避免单一图片展的模式,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博物馆器物展览的视觉效果依靠的是展品本身的特殊文物价值和观赏效果,方志馆作为新建场馆,藏品往往较少,因此需要形式的创新设计,需要一些趣味性、互动性较强、设计比较震撼的效果去吸引观众,赢得参与,强化参观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办展水平。
2、要把馆藏资源建设作为方志馆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持久抓好
资源是一个场馆生命力所在和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也是各类场馆竞争的核心。目前体现方志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是志书、年鉴、家谱、地方史、年报资料和其他各类地情资料。这是方志馆建设的本义所在。然而,仅仅依赖这些资源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利用群体也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明确,一个场馆的服务方向决定了馆藏资源建设的方向。为此,方志馆馆藏资源建设应当注重增强方志馆的社会知名度和方志馆长远发展等各方面要求,应该适当扩大收藏范围,丰富馆藏资源形式,努力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切实提高方志馆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要克服重静态资源、轻动态资源的思想。方志馆作为地情馆,涉及本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信息的各类资源均应集中收藏。其中,不仅包括志鉴等纸质静态资源,还包括反映地情信息的视频影像等动态资源。要强化地情资料的搜集、征集力度,抛弃守株待兔的思想,真正走出去主动搜集,特别是开展口述资料收集、整理,视频、影像资料的拍摄等等,留存动态活资料,使得静态、动态两种资源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其次,应加大实物资源的搜集(征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各地城镇、农村大量拆迁,能够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实物资源已经越来越少,需要抢救性搜集或征集,尽可能多地保存地情实物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往往受私人藏家青睐,博物馆等大型公藏机构相对不太重视,方志馆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搜集、整理力度,以公藏机构的身份建立方志馆作为地情馆的独特收藏体系。
第三,要充分考虑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利用需要。方志馆不仅展览需要吸引普通受众,馆藏资源建设也应充分考虑普通读者的需要。然而,如果将馆藏资源仅仅限定在志、鉴、谱等学术化的资料层面,恐怕很难吸引大量的普通读者,门可罗雀的问题也就很难解决。为此,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方志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功能,探索加大适合普通读者,特别是适合青少年的历史文化读物的收藏,有条件的地方专门开辟儿童阅读区等空间,让普通读者、青少年在方志馆中接收历史文化的熏陶,把方志馆打造成普通读者、青少年喜欢接收历史文化教育的文化场所。换句话说,只要人们奔着了解地情或我国历史文化的需要走进方志馆来,那就是方志馆的成功,因为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把方志馆和地情、历史文化捆绑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