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兴起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进入90年代,有些地方志机构完成首轮修志任务后,启动了地方综合年鉴(简称年鉴)编纂工作。2000年,全国又兴起第二轮修志工作。在第二轮志书编纂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年鉴化倾向,已严重影响志书质量,引起方志界的关注。第二轮志书编纂为何出现年鉴化倾向,其表现有哪些方面,如何避免?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以供方志同仁参考借鉴。 

001.jpg

一、第二轮志书编纂出现年鉴化倾向的原因 

第二轮志书编纂实践中出现年鉴化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年鉴编纂队伍直接投入编纂志书 

首轮修志任务完成后,许多地方的机构面临撤销,队伍面临解散。为了保存机构和留住队伍,地方志机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编纂年鉴上来。在编纂年鉴的岁月中,参加首轮修志的老同志陆续退休,一些年轻同志不断补充进来。为使地方志机构编纂年鉴合法化,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把编纂年鉴列入地方志机构的职责,一些原属新闻出版部门管辖的省(市)级年鉴社,也相继划入地方志机构,壮大了年鉴编纂队伍。地方志机构通过逐年编纂年鉴,锻造了一支庞大的年鉴编纂队伍,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展开后,市县两级没有配备专门的修志队伍,而是由年鉴编纂队伍直接投入志书编纂工作,他们既没有修志实践经验,也没有志书编纂理论知识,参与编志的条件不够成熟。 

2.年鉴编纂队伍对修志认识模糊。 

年鉴编纂队伍直接投入志书编纂工作,他们没有思想准备,对第二轮修志认识模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是存在修志和编鉴差不多的认识偏差。《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逐年编纂;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20年左右编修一次。年鉴编纂人员编惯了年鉴,认为志书与年鉴的记述内容、编纂方法差不多,只不过志书的时限要长一些,把20年的年鉴拿来做简单组合,就成了志书。二是存在尽快完成任务交差的思想意识。年鉴是当年编纂当年出版,篇幅与志书相差不大。年鉴编纂人员编纂年鉴只需一年,认为编纂志书有2~3年就足够了。于是在志书编纂开始时,急于分配组稿任务,没把撰稿要求向撰稿人员讲明白、讲透彻;对于撰稿单位报送的稿件,又不愿花时间、下苦功,只是运用年鉴的套路加工,完成任务交差了事。 

3.年鉴编纂队伍缺乏志书编纂知识 

年鉴编纂队伍直接投入志书编纂工作,他们虽然编过几部年鉴,积累了一些年鉴编纂知识,但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没有参加过首轮修志,也没经过志书编纂业务培训,缺乏修志实践经验和志书编纂理论知识,分不清志书、年鉴在结构体式、分类方法和条目命题、内容写作等方面的区别,把志书与年鉴混为一体,用年鉴的体例来编纂志书,编出来的志书很不规范,“年鉴味”较浓。 

二、第二轮志书编纂出现年鉴化倾向的表现 

用年鉴编纂队伍编纂第二轮志书,编出来的志书年鉴化倾向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第二轮志书的框架结构有年鉴化倾向 

第二轮志书的框架结构具有年鉴化倾向,是指志书的结构体式和篇目分类,运用了年鉴的条目体结构和单纯按社会分工的分类方法。 

(1)志书采用年鉴的结构体式。年鉴的条目体结构具有灵活性、独立性和方便操作、检索的特点。在第二轮志书编纂过程中,有的地方认为,本轮志书的记述内容与首轮志书不同,其编纂体式必然发生变化,不能完全采用首轮志书的框架模式,而应采用年鉴的条目体结构来设置篇目,美其名曰“创新”。其实志书采用条目体古已有之,并不是第二轮志书的首创体式。首轮志书也有采用条目体,如河南省《郑州市志》。 

(2)志书采用年鉴的分类方法。有的地方在设置第二轮志书篇目时,参照了年鉴的分类方法,使志书篇目带有浓重的年鉴色彩。一是大类按社会分工划分。志书类目、分目或篇、章设置按照年鉴注重社会分工的方法,把每个部门或单位逐一立为类目、分目或篇、章,造成部门(条条)味太重,行业(块块)内容不足。如某部志书茶业篇没按茶叶生产(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经营(茶叶收购、茶叶销售、茶叶市场)、茶技交流(国内交流、国外交流)分章(节),而是按生产经营企业来分类,每个企业设为一章。二是小目按一事一条划分。志书条目设置按照年鉴一事一条方法,把发生的同类事件逐一立目,造成志书条目划分过细、粗细不均、结构松散。如某部志书国家税收节设置了管理机构、税收征管、开通运行“金税工程”系统、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税务稽查5个条目,其中“开通运行‘金税工程’系统”“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就是一个事件设为一个条目,实际上可撤销并入税收征管条目。 

2.第二轮志书的条目撰写有年鉴化倾向 

第二轮志书的条目撰写具有年鉴化倾向,是指志书条目的命题方式和记述方法,运用了年鉴条目标题多为一句短语和逐年记述、注重结果的方法。 

(1)志书的条目标题采用年鉴的命名方式。年鉴条目一事一条,标题多为一句公报性短语。有的地方在拟制第二轮志书条目标题时,采用了年鉴的方式,从事物的年度状况、规模、性质、结构、作用等不同角度进行命题,其标题变成一句揭示事物年度特征的公报性短语,削弱了志书条目标题的特征。如某部志书农村电网节设置了电网建设、改造35千伏变电站、新建35千伏线路等5个条目,其中“改造35千伏变电站”“新建35千伏线路”两个条目标题采用了年鉴的命题方式。 

(2)志书的条目内容采用年鉴的记述方法。一是逐年记述,变成年鉴资料汇编。编纂年鉴的目的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为志书续修积累资料。有的地方把年鉴作为第二轮志书资料的主要来源,编纂第二轮志书时,不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起点、转折点、终点,而是把20年的年鉴资料,按年度先后顺序积累在一起,作适当加工、裁剪,拼成志稿,实为年鉴资料汇编。如某部志书新闻报道工作写了1994年在各级新闻媒体的发稿情况、1995年在各级新闻媒体的发稿情况……2005年在各级新闻媒体的发稿情况,与年鉴一对照,完全是把年鉴的内容移植过来,写成12年的年鉴资料汇编。二是注重结果,展现不出发展轨迹。年鉴条目是记述实体,注重记述事物的结果。有的地方在第二轮志书条目中记述事物时,没有从事物的源头写起,没能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事物的发展脉络、轨迹,而是运用年鉴记述事物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表述方法。如某部志书广播电视节设置了专题节目编制条目,只记述1998~2005年电视台共编制专题节目的数量及重点专题节目的名称,没有记述编制专题节目的过程、采取的措施及数量的增减、水平的提升等情况,看不出专题节目编制的发展脉络。 

三、第二轮志书避免出现年鉴化倾向的对策 

为避免第二轮志书编纂出现年鉴化倾向,应积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提高编纂人员的思想认识 

第二轮志书是记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程,展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历史借鉴与智力支持。因此,编好第二轮志书十分重要。编纂人员肩负第二轮修志的重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了解编纂第二轮志书的重要作用与重大意义,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其次要强化质量意识,领会志书质量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活力所在和价值所在,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始终,以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编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志。第三,不能偏离志书轨道,志书和年鉴虽然都是反映一定地域情况的资料性文献,都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但二者毕竟是两种文化载体,是各有特色的两个不同事物,不能人为地将志书趋于年鉴化。 

2.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编纂队伍 

第二轮修志仅仅依靠年鉴编纂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长远谋划,采取借调、聘请、招考等形式,广泛吸纳人才,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编纂队伍,保证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聘请具有修志经验的老同志。首轮修志培养了一批既有志书编纂理论知识又有修志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有的在机构改革中提前离岗,有的到了年龄退休在家,这部分人对第二轮修志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可以聘请进来。地方志机构要充分发挥老同志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展“传、帮、带”的活动,让他们把修志实践经验传给年轻同志。二是发挥中年同志的骨干作用。中年同志精力旺盛,熟悉地情,参加过多部年鉴编纂实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只要给他们讲解志书编纂知识,帮助他们分清志书编纂与年鉴的异同,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并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提高其鼎立一方的工作能力。三是招考朝气蓬勃的年轻同志。年轻同志虽然没有参加修志编鉴工作,但他们学历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通过公开招考吸收年轻同志,并采取“传、帮、带”形式,让他们在修志编鉴实践中多磨炼,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修志编鉴的主力军。 

3.组织修志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第二轮修志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加强修志人员业务培训显得十分紧迫。地方志机构组织修志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撰稿人员和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一是确定参加培训的对象。各部门各单位的撰稿人员,大多是办公室主任,写惯了总结和年鉴资料稿,不懂得志稿撰写要求,常常把志书资料稿写成总结式或年鉴式,必须参加志稿撰写业务培训;地方志机构的编纂人员,大多是年鉴编纂人员,编惯了年鉴稿件,不熟悉志书体例,往往用年鉴的套路来编纂志书,需要参加志书编纂业务培训。二是举办业务专题培训班。地方志机构举办专题培训班不能定期,要在修志的每个环节和专业门类上进行不同的培训,以解决薄弱环节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培训班授课要有针对性,如讲授首轮修志的经验与不足,以利“择善而从”;拿些志稿进行评析,分析一下这些志稿的优劣,存在的一些通病及该引起注意的问题等。以满足撰稿人员和编纂人员的需要,少走弯路。三是组织走出去参加培训。地方志机构要经常组织编纂人员,参加全国和外省举办的培训会、研讨会、评审会,开拓视野,提高业务能力,帮助其练好内功;选派一些优秀编纂人员外出进修,或到修志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增长才干。四是引导参与实践的培训。地方志机构要组织人员编写《第二轮修志撰稿手册》,发至各撰稿单位,宣传撰稿知识,规范撰稿要求,提供志书资料稿范文,引导撰稿人员理论联系实践,写出高质量的资料稿。 

4.分清志书编纂与年鉴的区别 

第二轮修志启动前,编纂人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学习志书编纂理论知识,掌握志书体例,分清志书编纂与年鉴的区别,为编纂志书筑牢基础。 

(1)分清志书框架结构与年鉴的区别。一是运用的结构体式不同。志书大多采用章节体,横分门类,以类系事,结构严谨,上下领属;也有采用条目体,但这种条目体与年鉴的条目体是有区别的。年鉴的结构体式是条目体,其条目具有灵活性、独立性、突出性的优势。志书引入年鉴的条目体,或采用章节与条目相结合的体式,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在形式上向年鉴大大迈进了一步。但是采用这种体式,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冲淡志书的特征。二是运用的分类方法不同。志书大类划分是从社会分工与事物性质出发,按行业系统、事物类别、领属有序的原则进行分类;年鉴则是按社会分工进行分类,部门痕迹浓,条块分割,部分职能交叉重叠。志书小目划分是把多年发生的同类事件概括为一个条目,条目之间为并列关系;而年鉴条目则是以事件为立题之本,强调一事一条,相互独立,具有鲜明的工具书特色。 

(2)分清志书条目撰写与年鉴的区别。志书条目撰写与年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它们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志书条目与年鉴条目的命题方式不同。志书条目多以事类名称为题,标题通常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只起区分事类的作用,如管理机构、职业教育等,比较稳定,要求其内容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而年鉴条目普遍从事物的年度状况、规模、性质、结构、作用等不同角度命题,标题大多是一句能充分揭示事物年度特征的公报性短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昌德高速公路通车”“工商银行吸储突破30亿元”等,年度变化较大,要求常编常新、年年出新。二是志书条目与年鉴条目的记述方法不同。志书条目是竖写,要求统合古今,上溯发端,中记演变,下述现状,重在显现事物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注重对事物全貌的反映。而年鉴条目是特写,要求着眼当时,运用全面扫描和重点透视的办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用,着重勾勒事物当时的整体轮廓,突出事物当时的特点,挖掘事物的本质,注重对事物结果的反映。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