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轮志书志稿中不均衡现象的一些思考
鼓楼区方志委 贾学勤 黄丹
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广泛性是志书的一大特征,一本高质量的志书要能够全面地反映“多彩多姿的现代社会全貌”。但是从目前二轮志书出版和编修的情况看,存在着畸轻畸重、不均衡的现象。这种不均衡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篇幅数字上不均衡。某部已出版的二轮志书,全书共约130多万字,其中经济、建设部类约15万字,党政机构工作活动约25万字,文化教育约12万字,而反映人民生活、改革与社会变化的内容在志书中少有记载,不到1万字。如果再剔除相关部分组织机构设置管理等内容,那么剩下的记述就更少了。这部志书对经济、建设方面的记述相对全面,党政机构的工作记述偏多,部门志痕迹明显,社会调查和社会材料很少。任何一本志书都不可能达到每一篇每一章字数绝对的统一,但对篇目所对应的内容,按照轻重,对数量通常会作必要的规定。根据省市要求,第二轮修志区志总体规模控制在百万字左右,各部类一般相应也有具体的控制字数,例如大事记2万字,政区环境10万字,经济综览5万字,人民生活15万字,政治辑要20万字,产业辑要20万字等等。篇幅结构差异太大会影响志书整体性,不能全面体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区二轮区志目前已陆续收集了近70个承编单位的初稿,这些志稿也存在数字篇幅差异较大的现象。公安、法院、教育局等单位的志稿字数都在两万以上,而有的单位志稿只有一两千字。教育作为单独一篇,字数达到6万3千多字,而国土资源管理篇却只有约4千字。前者是后者的15倍,两篇之间在篇幅字数上悬殊巨大。
二是志稿质量不均衡。公安、法院、环保等部门上交的志稿内容丰富,体例也相对规范。而科协、文联、党史办等一些小单位,上交的志稿内容上就相对匮乏,有的甚至根本就提供不了志稿。有的部门有区域的概念,如环保局上交的志稿,记述比较全面翔实,撰稿人熟悉本区的环保工作,还到市有关部门查阅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志稿内容基本反映了1996-2005年间鼓楼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变化。环保这一篇是我区最早通过区内编审审定的篇章。而多数部门都只侧重于自身的工作,讲“管理”多,而记述具体内容和情况的内容偏少。如,劳动与社会保障章节中,第一节只记述了与部门日常工作结合紧密的“再就业”,没有体现正常就业情况,如就业总数,集体、国营、个体就业的数量等,也没有写明失业率、新增劳动力含本地青年和外来人员就业情况、失业者的就业等情况。
造成志稿不均衡、畸重畸轻的原因有很多,从当前的情况上分析,较为突出的是这么几个方面:
1、篇目设置时考虑不够周全。篇目设置直接决定了志书的整体结构,由于设置篇目先于志稿撰写,而往往要在搜集材料和撰稿中才能发现与设置时的初衷有所差异,如在城区志中把国土资源管理单独设篇,而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基本没有矿产资源,许多业务又都归市里直管,业务有限、资料有限,可以入志的内容也有限,与其他篇相比明显不成比例,单独设篇就显得太单薄。
2、部门差异是造成志稿不均衡的客观因素。在修志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传统的“强势”部门,在修志工作中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如公安、法院、教育、执法等部门,由于部门人员多、日常工作多,有的还专门出版过部门志,一些单位有自己的档案室,档案制度健全,资料丰富,具备较好的修志基础,因此上交的志稿内容丰富,体例规范,质量上有一定保障。而一些小单位在修志时往往面临资料匮乏、修志人手缺乏等难题,尤其是如果这个部门人员变动大、档案制度不健全的话,那就更加乏善可陈。
3、撰稿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单位撰稿人经验丰富,业务熟悉,也了解掌握志书体例;有的单位聘请了专业人员帮忙撰稿,这些单位的志稿相对成熟,质量较好。但也有相当部分的撰稿人是业务新手或外行,或是对修志工作不重视,应付了事。受自身认识水平和文字能力所限,简单记流水账,以部门工作总结充数,以文件会议充数,在具体叙述手法上雷同化严重,千篇一律,特色资料非常少。提交的志稿虽然有的篇幅很长,但记述事物空泛无物,或多为承上启下铺垫过渡性内容,或没有分类,将工作总结、空话套话等一概堆积在志稿中,或互不关联的资料多,反映事物联系的资料少。在资料选择上,随意盲目,入志的资料不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如某单位志稿中列举获奖奖项时,把不重要、不具代表性的奖项写入志稿中,而有价值的奖项却漏记,或不去搜集。还有一些撰稿人未能从部门设置的职能发挥、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记述,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反映内部一些小单元的起源兴革,反映不出多层次的、立体的、多彩多姿的社会全貌。例如某民主党派,把区工委成员获奖的情况罗列在志稿中,而把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等需要着重记述的内容给忽视掉了。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的志稿“体育竞赛”中提到很多非竞赛的内容,其中如“全区有老体协会员2360人参加各街(镇)社区‘文体周’活动,并配合卫生、计划生育、防火、环保等开展宣传演出72场2200人次”,都没什么入志的价值。
社会发展是各行各业、各领域、各部门全面、协调发展的,志书记载也应该全面、如实地记述社会的协调发展情况。因此要努力克服志稿中的不均衡现象。
一要科学设置篇目并适时进行必要调整。篇目作为全书的纲目,设计时要慎重周全,反复研讨,要将纲目发放到各承编单位,请他们根据自身承编内容对照纲目,提出修改意见。要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修改稿进行论证,根据专家们提的意见再进行修改调整,通过不断打磨调整形成相对成熟完美的志书篇目。在修志过程中仍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修改,如我区国土资源管理、邮政电信等篇,就可以考虑进行适当调整归并,使全书整体上更加均衡。
二要深入挖掘资料。职能较少,资料匮乏的部门,撰稿人要树立社会历史观,除本部门工作外,要把管理对象、管理领域内的发展变化纳入记述范围。社会面貌并不等于部门工作之和,只写部门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而修志实践验中,往往写部门工作的多,写社会情况的少。比如“青年”章节,多写青年团的工作,而无青年问题,包括青年心态、青年择业、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问题,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妇女”,写的是妇联工作,而无妇女问题,包括妇女的生育和健康问题,妇女受教育问题,家庭暴力问题,拐卖妇女儿童问题,妇女自杀问题,男女两性社会地位差别问题等。如果能把这些相关问题也纳入志书内容,弱势的部门也能提供质量上乘的志稿。
三要注重章法技巧。对篇幅数字过大的志稿,要下大力气做好压缩提炼工作。许多单位提供的志稿之所以冗长拖沓,常常是记机构多,文件多,会议多,把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文件,与区委、区政府决策等同,文件一年一年列出,汇总到一起,就成了决策。会议多,表现在党、政、群、团的会议都记得多,有的不仅记会议,还记与会人员的名字,有的仅参加会议的代表就列4、5页。志书要从机构、文山与会海中解放出来,选取每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点来记述事物的变化,适当地使用图表代替文字。与其他地方雷同的内容要删减压缩;机构、会议、人员更替要删减压缩;一般性的工作过程、“流水账”式的记述、“部门志”的痕迹、工作总结性的文字等,要删减压缩。
四要加强审稿把关。编审审稿要严,对不准确的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对交叉重复的资料要进行删减归并处理,要注意资料之间的平衡,统一入志资料标准,要有典型和代表意义,从而使志书达到总体相对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