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同寻常的村志——读《开弦弓村志》
收到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开弦弓村志》,激动与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浏览全志之后,敬佩与赞赏之意陡然而起。鸿篇巨著,春秋五度,“众学成志”,可喜可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村,这是一批不同寻常的修志人,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村志,令人震撼,可点可赞!
一个不同寻常的村。开弦弓村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东岸,因村内东西走向的小清河如拉开的弓、北塍港如搭在小清河的箭而得名,面积不大(现域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不多(现约3000人),但历史悠久、不同寻常。她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名著《江村经济》所写的“江村”,是中国农村的一种类型。因此,自《江村经济》出版(1939年)后,开弦弓村已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小村,而是赋予民族标志、象征中国农村的一个地方。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这里都经历过,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蕴藏着丰富的农民社会经济生活史料和人文知识。因此,不仅费孝通先生26访该村,将此作为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基地,而且国内外一代代社会学者先后来到该村,跟踪调查,剖析研究,获取学术滋养。这里成了社会学人类学的圣地、世界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窗口。七十多年来,围绕该村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著作,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开弦弓村名扬天下,享誉海内外。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名村,直到本世纪初,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其历史与现状,系统记载其自然、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民族和宗教详情的村志。因此,由刘豪兴教授主持编纂的这部村志,不仅填补开弦弓村的空白,开创吴江编纂村志的先河,为百花争艳的地方志增添了新绿,而且对于介绍、宣传“江村”的历史文化,对于了解、挖掘“江村”的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学界、广大读者全面观察、认知“江村”,具有导引之功。
一批不同寻常的修志人。编纂《开弦弓村志》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种寄托和宿愿。费老与开弦弓村结有不解之缘,费老对地方志情有独钟。开弦弓村是他两次学术生命的起点,“乡土志”与地方志的知识和文化精神,则影响着他的人生志向和学术道路。因此,他不仅善于读志用志,而且十分重视编志修志。在晚年,曾两次向他的学生提出编写开弦弓村志,并以“修志读志用方志,识乡爱乡建家乡”的题词相勉励。复旦大学刘豪兴教授,遵循费老的嘱托,精心策划、上下求索,联通各界、借力各方,依托社会学界、立足村民乡贤,主持编纂了这部村志,使费老的宿愿终以实现。这部村志的编纂,从倡议到组织,从编者到主编,并不是“方志界”与“方志人”,而是社会学人类学的著名学者、社会贤达、青年志愿者和村民乡贤。这批不同常的修志人,怀着家乡情怀,以实现费老遗愿和给开弦弓村留下一份历史遗产为己任,谦恭求学、不耻下问,求同存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消疑除惑,任劳任怨、忘我修志,不仅为“众手成志”做了有力的注脚,而且为“众学成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方志界推广、方志人学习。
一部不同寻常的名村志。这批不同寻常的修志人,所投入的工作热情,表现出的专业水准,蕴含其中的评判和思考,使这部村志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通览全志,从体例到体裁,从资料到内容,无不渗透着社会学的“气息”,彰显出名家学者的独特视角,与众不同,耳目一新。
从体例体裁看,通中有变、承中求新。全志正文设14卷57章235节,前有概述,后有附录,图文并茂,表照兼具,既运用述、记、图、表、录等志书惯用体裁,又辅以社会调查、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较之传统志书,有变化,有创新。因此,从纵向角度,《开弦弓村志》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说是费老《江村经济》的续篇。
从资料采用看,视角独特、方法别样。这部村志编纂中,对于资料的搜集与运用,既沿袭了方志界、方志人的一些做法,又融入了社会学、社会学者的视角与手法。资料搜集更多的是面向村民、注重调查,资料运用更多的是体现人与社会的变迁、注重原汁原味。比如,沈再兴、徐明德两位老人不厌其烦地接受访问提供资料,张祖道1957年拍的照片,数十位乡贤村民为编志提供资料和实物,多位志原者协助收集资料,不仅突破了志书资料搜集的“窠臼”,而且为志书如何运用原始资料,增强志书资料权威性、真实性、典型性提供了范式。像第十二卷社会生活中存录的大量表格、图照,第十三卷江村考察访问中收录的大量调查报告、研究论著,附录中精选的调研文章、媒体文章、村规民约,无不体现了社会学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客观、务实、可信,提高了志书“资料性文献”的价值。
从记述内容看,突出人与社会、调查实例。这部村志在对开弦弓村调研、自然、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风俗等历史与现状进行客观系统记述的同时,又从社会学角度,把开弦弓村的历史变迁置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考察,力求为解剖、认识中国近现代农村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从第一卷费达生、费孝通与开弦弓村到第十三卷江村考察访问,从志首的彩宣图照到附录中的各类文章,都在引导读者去审视、观察这个社会学的研究基地、这个中国近现代农村的窗口。与此同时,该志还突出了人的事与活动、社会生活与事务。比如,专设“费达生、费孝通与开弦弓村”卷,并将其置于正文之首,以显开弦弓村的特殊性与历史地位。“江村考察访问”卷、“人物”卷,以及附录中的“开弦弓村军人和大学生名录”“宗族世系列表”,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载录了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各类人物的业绩和轨迹,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志中还存录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今后社会学的深度研究提供了线索和基础。
总而言之,这部村志不仅系统还原了“江村”的历史原貌,而且包含了“江村”的特质和发展思路,将对“江村”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治知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在序中所说:“《开弦弓村志》能够成为我国村志的一个典范。”
(本文原载《内蒙古方志》2015年第4期,本文由方亚光先生授权在“新越绝书”微信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