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
中国的地方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周礼》所记“外史掌书令,掌四方之志”。编修方志源于两汉,定型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8000种,10余万卷,占中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以纪录片《...
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之路,是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地方志社会需求“微信调查”报告
2017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利用“微信方式”对7710人进行了地方志社会需求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地方志总体需求较大,达到93%;但,不同职业、年龄和学历群体对地方志需求差异较大,主要呈现出“需求目的多元化、需求种类均衡化、需求内容偏好化、需求形式当代化、需求方式碎片化、需求渠道普及化”的特点。
对二轮省志政法类分志有关问题的探讨
政法类分志是二轮省级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二轮省级志书规划当中,虽然对政法类分志的设置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能涵盖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政法工作的主要方面。笔者所在的吉林省,在二轮《吉林省志》规划当中,对政法工作的四个主要方面,分别设置了一部分志,即《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
关于二轮志书编纂有关问题的研究
资料、人员和稿件编撰是志书编纂工作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三要素”,每一要素都不可或缺、至关重要,是志书编纂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可以说志书编纂的过程就是承编单位持续、有效、精准地解决“三要素”问题的过程,一部高质量的志书也一定是建立在很好地解决了资料、人员和稿件编撰三个问题的基础之上。
口述史视野下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趋向
提 要:口述史学是跨学科的应用与发展,对地方志而言,加深了各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推动了地方志向纵深发展。各地在第二轮新方志编修中...
观天下如指诸掌 ——中国方志的历史
如果我们想了解某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今天的第一选择可能是上网搜索。在没有百度、谷歌的时代,人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了解天下四方的概况呢?有,那就是方志。方志就是地方文献的记载,内容兼含地理与历史,形式包括图像和文字。古代的方志全面记载了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所有信息:地域范围、机构设置、古今变迁、人口、自然资源、名胜古迹、气候灾害、文化教育、历史名人、宗教风俗等,几乎无所不包。
浅谈志书总纂
总纂是指在总纂者(总编辑)的主持下,对志书编纂的组织、指挥、协调与志稿的再创作。是在志书初稿编辑加工基础上的雕琢过程,它是志书编纂出版中的重要环节、攻坚阶段,也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关键。
关于市县志编纂的若干问题
当前,全省第二轮市县志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其表现,一是绝大部分已经进入终审、复审或初审程序,二是部分进展缓慢的县区市,也逐步进入正轨。市志工作总体上必县志更慢一些,存在的问题有相似也有不同。但在发扬优点、解决短板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志书篇幅研究析论
控制篇幅问题,从新方志编修一开始就提出来,在中指组的层面还有过硬性规定,但在实践中,篇幅膨胀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志书篇幅如何看待的问题,宜简宜繁,在讨论中各持所见。通过对此方面的研究做一些析论,提出文约事丰是理想的志书境界,讨论志书篇幅问题关键是要不要控制篇幅,何为篇幅适度。控制篇幅应重在内修,即提高编纂者控制志书篇幅的自觉意识和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