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志地情”的搜索结果,共62

山西旧志记载中的“清明节”

山西旧志记载中的“清明节”

清明节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并称为民间祭祀祖先的三大“鬼节”。从山西旧志的记载看,尤以清明节为最重。一是最为普遍,无县不过节;二是最为隆重,无县不上坟(后两节在平遥等县仅是家祭、路祭)。

挖掘方志文化资源   彰显闽都文化魅力

挖掘方志文化资源 彰显闽都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方志是地情的载体,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本身所固有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只有不断从文化中汲取力量,一个城市和地区才能永葆生机,走向繁荣。

首轮修志回眸——以首轮《连江县志》为中心

首轮修志回眸——以首轮《连江县志》为中心

新中国建立后连江县第一轮修志在县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参与下展开。志书贯古通今,下限1990年。出版分上下两册,225万字。志稿指导思想明确、地情突出、资料翔实、行文规范,在送省审评中全志一次通过。出书后,在2007年获福建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总结过去,志书质量的保证,是得益于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总编室的总纂整体构思贯串整个编志过程。

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

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

中国的地方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周礼》所记“外史掌书令,掌四方之志”。编修方志源于两汉,定型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8000种,10余万卷,占中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以纪录片《美丽西江》为研究范本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以纪录片《美丽西江》为研究范本

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之路,是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材料”与“问题”是历史研究的两大要素,“问题”的生发有赖于“材料”的运用和解读,“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解释与探讨。陈寅恪先生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近几十年来的学术发展证明了“材料”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

地方志打造泰安“文化旅游名片”

地方志打造泰安“文化旅游名片”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4月25日上午,泰安市地方史志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交流2017年度史志工作情况,部署2018年度工作任务,积极发挥“地理通”“诸事清”“百科明”的“史官”“谏官”智库角色,推进史志工作画出亮丽轨迹,让文化资源为发展插上翅膀。

明朝在六盘水地的卫所设置及其影响

明朝在六盘水地的卫所设置及其影响

元末明初,社会动乱,兵祸连连,西南地区大量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战争和发展生产之间,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卫所制度应运而生,并对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六盘水之地生产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

书写有态度的民俗志

书写有态度的民俗志

我国很早就有采风问俗和记录民俗的传统,作为对民俗进行记录的成果形式,民俗志亦早已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发展,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类型的民俗志作品。但不论哪种民俗志,都格外强调书写的客观性,尽量避免编写者的主观评价。这种态度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民俗志还应该发挥辨风正俗的现实作用。

从苏北到上海,苏州人为何四处移民?

从苏北到上海,苏州人为何四处移民?

苏南重镇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辈出、商贸产业发达的城市。这里是出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出名的商业要道,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以后就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比之浙南、福建、粤东等海洋气氛更浓、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苏州人的移民传统和闯荡倾向似乎要弱很多。但就是这样一个不需要外逃就能过得很好的地区,其实在历史上也一直向外输出着自己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