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旧志”的搜索结果,共25

首轮修志回眸——以首轮《连江县志》为中心

首轮修志回眸——以首轮《连江县志》为中心

新中国建立后连江县第一轮修志在县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参与下展开。志书贯古通今,下限1990年。出版分上下两册,225万字。志稿指导思想明确、地情突出、资料翔实、行文规范,在送省审评中全志一次通过。出书后,在2007年获福建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总结过去,志书质量的保证,是得益于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总编室的总纂整体构思贯串整个编志过程。

<span style='color:red;'>旧志</span>整理步骤与方法琐谈

旧志整理步骤与方法琐谈

旧志整理属于古籍整理的范围,文字工作繁冗,如有不慎,就会事倍功半,在整理旧志中,我们应采取以下步骤与方法,以体现古籍整理的要求。

南宋方志理论浅析——以方志起源、性质、功能为中心

南宋方志理论浅析——以方志起源、性质、功能为中心

关于方志学,人们普遍将其与章学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南宋方志理论非常丰富,方志之学日臻成熟,与后人相比亦毫不逊色。其中,方志起源上,时人提出《周礼》、诸侯国史、《九丘》等说法;方志性质上,在传统的地理派之外,"郡志即诸侯国史"之史学派崛起,受到学界重视,同时,也有人主张乃"存史而备记"的资料书;方志功能上,存史、资治、教化三大作用已经得到了系统阐述。

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材料”与“问题”是历史研究的两大要素,“问题”的生发有赖于“材料”的运用和解读,“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解释与探讨。陈寅恪先生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近几十年来的学术发展证明了“材料”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

嘉庆《郫县志》于巴蜀文化研究之价值

嘉庆《郫县志》于巴蜀文化研究之价值

郫县之有志,据考始于宋代《古郫志》,自宋代到清同治八年,计有县志七部,已知著作者的有四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县令沈芝重印的《郫县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县令朱鼎臣主持编纂的《郫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县令杨得质在嘉庆志上增补三篇艺文志,称为道光志;清同治九年(1870)县令陈庆熙主持编纂的《郫县志》。经过岁月风霜,诸多县志鲜有留存。

浅议民国《无锡年鉴·第一回》卷首题词

浅议民国《无锡年鉴·第一回》卷首题词

《无锡年鉴·第一回》(以下称《无锡年鉴》)于1930年出版,是我国较早的县级地方综合年鉴之一,蔡元培、宋子文、孙科、马寅初等各界知名人士为其题词。这些题词除少量应景之作外,集中反映了对地方综合年鉴及其编纂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今天,中国年鉴走过了百年发展道路,温习这些基于起点和“初心”的题词,应当会对地方综合年鉴的再认识和新实践有所启发。

中国古代国学的特殊记忆 ——《钦定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和史料价值探析

中国古代国学的特殊记忆 ——《钦定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和史料价值探析

对于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国子监的研究,学界多侧重于对它的历史变迁、发展概况、功能特色等方面进行探索,而对记载国子监的“专志”研究略显薄弱,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清代编纂的《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和史料价值进行探析。

藏在地方志中的奉化九峰禅寺

藏在地方志中的奉化九峰禅寺

方志是地方文献的记载,内容兼含地理与历史,形式包括图像和文字。古代的方志,全面记载了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所有信息:地域范围、机构设置、古今变迁、人口、自然资源、名胜古迹、气候灾害、文化教育、历史名人、宗教风俗等,几乎无所不包。

丁志安:淮安方志续谈

丁志安:淮安方志续谈

山阳地固殷繁,人尤杰出。汉有淮阴侯韩信、枚氏父子。唐有诗人倚楼赵嘏。宋有右史张文潜,与苏东坡、秦少游齐名。女英雄梁红玉桴鼓亲操,抵抗侵略。元有老画家龚开,并撰写文天祥、陆秀夫传状。明有文学家吴承恩。清有民族英雄关天培。推翻专制的有清末烈士周实、阮式,而近代更有中外人士所敬爱的周恩来同志。

丁志安:淮安方志漫谈

丁志安:淮安方志漫谈

淮安古属扬州。《禹贡》,“扬、徐二州,俱以淮为界。”淮安地在淮南,故为扬州辖境。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汉为射阳县,属于淮阴。《汉书·地理志》:“射阳县属临淮郡”注“应劭曰:‘在射水之阳’。”后汉时又属广陵。《后汉书·地理志》:“广陵郡射阳县故属临淮。”三国时废,地属于魏。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复立。晋安帝义熙七年(411)置山阳郡治山阳县于射阳境内,其时射阳县犹在。

325条记录首页上页123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