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文献”的搜索结果,共19

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材料”与“问题”是历史研究的两大要素,“问题”的生发有赖于“材料”的运用和解读,“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解释与探讨。陈寅恪先生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近几十年来的学术发展证明了“材料”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

浅议民国《无锡年鉴·第一回》卷首题词

浅议民国《无锡年鉴·第一回》卷首题词

《无锡年鉴·第一回》(以下称《无锡年鉴》)于1930年出版,是我国较早的县级地方综合年鉴之一,蔡元培、宋子文、孙科、马寅初等各界知名人士为其题词。这些题词除少量应景之作外,集中反映了对地方综合年鉴及其编纂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今天,中国年鉴走过了百年发展道路,温习这些基于起点和“初心”的题词,应当会对地方综合年鉴的再认识和新实践有所启发。

藏在地方志中的奉化九峰禅寺

藏在地方志中的奉化九峰禅寺

方志是地方文献的记载,内容兼含地理与历史,形式包括图像和文字。古代的方志,全面记载了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所有信息:地域范围、机构设置、古今变迁、人口、自然资源、名胜古迹、气候灾害、文化教育、历史名人、宗教风俗等,几乎无所不包。

丁志安:淮安方志续谈

丁志安:淮安方志续谈

山阳地固殷繁,人尤杰出。汉有淮阴侯韩信、枚氏父子。唐有诗人倚楼赵嘏。宋有右史张文潜,与苏东坡、秦少游齐名。女英雄梁红玉桴鼓亲操,抵抗侵略。元有老画家龚开,并撰写文天祥、陆秀夫传状。明有文学家吴承恩。清有民族英雄关天培。推翻专制的有清末烈士周实、阮式,而近代更有中外人士所敬爱的周恩来同志。

丁志安:淮安方志漫谈

丁志安:淮安方志漫谈

淮安古属扬州。《禹贡》,“扬、徐二州,俱以淮为界。”淮安地在淮南,故为扬州辖境。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汉为射阳县,属于淮阴。《汉书·地理志》:“射阳县属临淮郡”注“应劭曰:‘在射水之阳’。”后汉时又属广陵。《后汉书·地理志》:“广陵郡射阳县故属临淮。”三国时废,地属于魏。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复立。晋安帝义熙七年(411)置山阳郡治山阳县于射阳境内,其时射阳县犹在。

《支那省别全志》间谍文献论——《支那省别全志·江苏省》《南京调查资料》比较研究

《支那省别全志》间谍文献论——《支那省别全志·江苏省》《南京调查资料》比较研究

方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样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宋代以后,地方志体例结构、收录范围、记述方法乃至志书纂修机制,都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志书的编修通常由官府主持,主编则往往由地方官礼聘本地德高望重而又学识渊博的退休官吏、文化名人或客籍学者担任。

扬州康乾南巡遗迹探访

扬州康乾南巡遗迹探访

扬州天宁寺山门殿后有乾隆《南巡记》碑,1.27×2.63米,长方形,周边有线雕的13条龙纹边框,其落款为乾隆御笔,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完成了六次南巡后,亲自撰文,亲自书翰,加之精美的雕刻,是十分难得的三绝碑,“文革”幸免于难,为扬州文化保留了浓重的一笔。

清代苏人修纂外省方志说略

清代苏人修纂外省方志说略

修纂方志是地方官宦的要务之一,地方文士亦乐行其事。康熙十一年(1672年),诏各郡县分辑志书,以备将来修纂一统志之需。雍正七年(1729年),因修纂大清一统志需要省志作资料,故严谕促修,限期蒇事。省志修纂的资料来源于府志,而府志修纂依赖于州县志提供资料,于是形成逐级地方官主修一域方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

民国时期改造旧志的主张

民国时期改造旧志的主张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方志编纂和理论研究也随之变化。无论是修志的观念和志书内容、门类,还是编纂方式等,都有了程度不等的改进和创新,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和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我国历史的新纪元。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革命的不彻底性,使我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219条记录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