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邳州农村的传统婚俗

邳州市地处苏、鲁交界,古老的大运河滋养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婚俗文化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是民间文化工作者探讨、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编撰《邳州市车辐山镇志》,笔者对流行于本地区大运河沿岸的传统婚姻习俗进行了调查。现根据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作为传统文化的遗存,以示后人。

旧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多,自由婚姻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铲除了不合理的旧婚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结婚。实行了婚姻登记制度,自由婚姻成为主要的婚姻类型。但是,在几千年的旧时婚姻中,却有很多种婚姻模式,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缩影。

娃娃亲:幼年男女,两家父辈友情深厚,由父母从小定亲,成人后结为夫妇。

童养媳:穷苦人家把未成年女孩,送到男方家养活,待女孩成人后,结婚成家。

纳妾:1949年前的旧中国,富有人家的男子,可以娶几个老婆,一个男人拥有三妻四妾并不违法。新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

买卖婚:一是旧中国,贫苦家庭,欠富人的债太多,无法偿还,被逼以妻女抵债;二是在旧中国,贫穷人家,为了生活下去,将女儿卖与有钱人为妻,换取活命钱;三是人贩子将贫穷地区的女子,以诱骗等手段,骗至外地,卖与人为妻。新中国政府将此视为严重犯罪行为,不断进行打击。

招赘:也叫招婿,招亲。女方无兄弟,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招男方为家庭成员,在女方家生活。男方一般要改随女方姓,所生后代一般也随女方姓。

换亲转亲:换亲,即男女双方兄或弟,姐或妹,交换成婚。转亲,即三方男女转换成婚。新中国,政府不提倡此类婚姻。

表亲婚:多为侄女看姑形成的姑舅表亲婚或姨兄妹形成的姨表亲婚。均为近亲结婚。新中国,政府禁止此类婚姻。

自由婚: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或经他人介绍,相互了解后自愿成婚。1980年代后,经报刊等媒体登载征婚启事或婚介机构,男女双方联系成婚。2000年后,部分青年人通过网恋成婚。

逃婚:男女双方为挣脱包办婚姻,或父母阻止的婚姻,双方私奔,外逃成婚。

再婚:少数因离异,或一方病故,重新组成新家庭。亦有极少数离异,男方重组家庭后,而前妻为抚养年幼子女,仍然生活在男方家,称为“离婚不离家”。丈夫病故,遗有家产和年幼子女需照顾,女子再找一男子入门,称“坐家招夫”。妻子病故,男子另娶一女为妻,叫“续弦”。

传统婚礼习俗: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结婚被看作人的一生大事,十分慎重。婚嫁习俗也较多,繁文缛节过程复杂,忌讳讲究太多。大体可分以下程序。

合年命:双方经媒说合,双方父母要请人根据儿女生辰八字“合年命”。所谓合年命,就是看男女是否犯“剋”,若一方属龙,一方属虎,这叫“龙虎斗”,不可。若双方同属虎,亦不可,那叫“二虎斗,有一伤”。合年命要规避避“四大忌”,即:白虎怕青牛,乌猪怕猿猴,蛇见猛虎如刀剁,鸡犬泪交流。

过柬(传启):若年命相合,男方即买些衣物鞋袜之类,送女方,称“过小柬”,也叫“过红”,正式确定关系。之后,男家再择吉日“传启”(大柬),送“敬求金诺”启书和一定数量的衣物、首饰、化妆品等包成红包袱。除此之外,包袱内还要包上枣、栗子、花生、白果、艾叶、松枝、针、米面、麦麸、葱、食盐、红绿丝线等带有寓意、象征吉祥的物品,由传启人带至女方。如果男方要求近期结婚,传启时还要女方提供女方的生辰八字。女方接启后,回启“谨遵台命”。若同意结婚,还要同时开出女方生日,由男方选定吉日嫁娶。吉日要根据女方生辰年月,先确定旧历的月份,再定日子。月份确定依据是: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与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马和鼠。若男方父亲或母亲有一人,年龄在47或51时,则这年不能给儿子结婚。

铺床滚床:传过启后,双方根据启上规定的仪式各自准备,结婚前男方在铺床日,要找一个全福的人,把秫秸疙瘩、芝麻秸、干牛屎铺到床上,支好蚊帐,用红纸垫好床腿,然后把染红的大枣、花生、白果一起缝进被子的四角。取早生贵子之意。男家要在近房中找一个男童(一般为新郎的侄子或弟弟)做新郎的小陪客,铺床这夜,小陪客要睡在床上,叫“滚床”。

过轿贴喜联:男方还要准备花轿和新娘子穿的衣服。花轿和衣服多是租借的,衣服为肥长的大红袄,绿色的百褶裙及凤冠,这些叫“催妆衣”。催妆衣和花轿,要在喜日的前一天送到女方家,叫“过轿”。过轿这天,两家都要贴喜字喜联,男家贴“双喜”,女家贴“鸿禧”。男家贴进喜联,女家贴出喜联。

磕喜头烧喜纸:结婚前头一天,新郎要在小陪客的陪同下,给本家长辈逐家磕喜头。再骑着红马,身跟几担酒菜,喇叭匠子吹打着,到祖坟上放鞭炮,磕头烧纸,每个坟头上压一张红纸,曰“烧喜纸”。

备嫁妆填箱:女家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准备嫁妆,嫁妆包括家具、盒底子和几床铺盖,家具主要有大小八仙桌、大站柜、板箱、抽桌子、坐床子等。铺盖即被褥。盒底子就是吃饭的用具。有的还要陪土地,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不等。家境再差,也少不得板箱坐床子之类。过轿这天晚上,女方至亲好友要来给填箱,即给钱物,礼物大多为点心盒子。填箱的物品除以上衣物外,还有尿罐子、针筐子、脸盆和灯盏等。在男家轿来前,将嫁妆贴上封条,封条上写“是年某月某日喜封”字样。至喜日,男方用花轿前去迎娶。

发嫁:上轿前,全福人要点着火把把轿内照一下,意为驱邪。新娘上轿前,还有辞母啼哭之俗,曰给娘家洒“金豆豆”,然后由娘家哥哥抱上椅凳上轿。上轿时,孕妇要回避,以免冲喜;属相相冲的,要挂写有青龙二字的青龙帖。发轿后,家中兄弟要护送一段路程。女方雇的“老伙计”(也叫伴娘,有的是专业伴娘,为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主要照顾保护新娘子的人)和送嫁妆的抬着嫁妆随轿同行。女方如出大客(一般为新娘的舅舅等两辈人),大客也随轿同行。

迎轿、下轿和拜堂:到了新郎家,男方找6—8位姑娘,身着艳妆,在院子中排成一队,站在前头的手捧拜盒,缓步迎至轿前,新娘再由领亲的(应是儿女双全的全福人夫妻二人)搀扶下轿。有的则由大伯姐扶下轿,俗说“要想发,大伯姐拉”。领亲的 男的捧着斗,内装着五谷杂粮、镜子、秤、黑方巾,女的向新娘头上抛撒五谷,边撒边唱:一撒长命富贵,二撒金玉满堂,三撒田地千顷,四撒骡马成行……直唱到十撒。新娘下轿后,闹喜的人就开始闹新娘新郎。有的还闹领亲的和伴娘。新娘再由“老伙计”和夫家近亲女眷们护送,跨过燃烧松枝的火盆和马鞍子,至天桌前,天桌上燃着一对红烛,桌下拴着一对长命鸡,鸡脖子套着红纸剪成的套脖。新娘与新郎并立,行拜堂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均行跪拜礼。拜堂时,若新郎因意外不在,要由新郎的妹妹或本人的衣服代替,决不能单拜或不拜。新娘下轿和拜堂忌怀孕妇女(双身人)和戴孝的人观看。

入洞房和送房:拜堂之后,将新娘新郎送入洞房,还要经坐帐、上头、开脸、吃长生面、喝交杯酒等一系列程序。晚上,男方还要备下几桌酒席,邀请村中8—12名男青年参加送房仪式,酒席上,要唱送房歌,青年们极尽所能,戏虐新娘新郎,如要他们亲吻,换裤腰带,同咬悬空的水果等,新娘新郎若照办,则罚提议青年喝酒。气氛热烈诙谐,闹到半夜结束。

设宴酬客:当日男女双方事主都要置办酒席,收礼酬客。宴席中的菜,多为四碟八碗,为讨吉祥,宴席上要有甜饭,寓意生活甜甜蜜蜜;有枣、栗子、花生,寓意“早立子”、“男女插花生”。如果女方有大客来,男方要特殊招待,除四碟八碗外,还要有果碟、整鱼整鸡等大件。亲朋好友礼金交后,方可入席。礼金多少则根据远近厚薄和平时的礼尚往来等而不同。多数的礼金都记入喜簿。但娘家亲戚给新娘的压腰礼、婆家方给的磕头礼、亲朋送的红包则不入账簿。

接回门:婚后新娘在婆家过几天,由娘家派两人(须是叔伯兄弟两辈)接回娘家,在娘家过几天,再由他们送回婆家,叫“接回门”。婚后四天接回娘家,在娘家住四天再送回婆家,称“接四还四”。有“接四还四,越过越滋”说法。另还有“接七还八”(越过越发)、“接九还九”(越过越有)、“跑三天”(即结婚一天,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送回婆家)等。新娘回婆家,还要带上娘家的馒头、回门鸡、拍子(高粱梃串制),篦列子和新娘亲手制作的回门鞋。回门鞋婆家人每人一双,以展示新娘针线功夫。回门之后,整个婚姻程序才算结束。

现代婚礼习俗:新中国建立,195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禁止包办和买卖婚姻,提倡男女自由恋爱,关系确立之后,双方持村证明,到乡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但合年命、传启、婚礼仪式等习俗,直到1960年代中期依然沿袭。文化大革命至1970年代中期,因“破四旧、立四新”,传统婚俗被视为“四旧”破除,提倡女方不收男方聘礼,新娘出嫁不穿大红的新娘妆,迎娶的花轿改为马车或步行,后改用拖拉机,新人拜堂改为向毛主席像行鞠躬礼,但撒喜糖,入洞房,闹喜,办婚宴等习俗仍在流行。

1990年代以后,迎娶多用小汽车,大汽车拉嫁妆。2000年后用多辆小汽车,少则三五辆,多则十多辆,连送嫁的人都拉着。婚礼仪式有选择“五.一”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节等举行。有的时兴旅行结婚。1990年代后,一些传统婚俗部分恢复,如传启、磕喜头、烧喜纸等;部分实行变革,如拜堂,跪拜礼改为鞠躬礼;迎轿的清一色的小姑娘,改为迎轿排头的,有的换成小男孩。新娘上轿,原为女方的哥哥抱上轿,改为新郎打着伞携扶新娘上下轿车。大红新娘妆改为白色婚纱妆。新娘的陪嫁,过去是小八件,大八件,用品多是针筐子、罩子灯、暖水瓶、洗脸盆,家具多为板箱、抽桌子、坐床子、大方桌等,变为除少数传统物品外,主要的嫁妆为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摩托车或电车等现代化用品。婚前男女青年还要照数张大幅婚纱照。原来只男方请唢呐班,改为男女方各请一班。唢呐班过去只有传统的管、弦、打击乐器,改为除传统的外,都配备了现代化的音响、灯光、布景。唢呐班吹打拉唱、魔术舞蹈、小品相声等无所不能。 喜庆的普通鞭炮、铁炮换成了液化气炮、礼花炮、彩纸炮。宴席由普通的四碟八碗,改为至少十二菜一汤,多的二十菜以上,整鱼整鸡大件不再是只招待大客的专属,时鲜蔬菜、鸡鱼肉蛋、山珍海鲜、凉拌热烹、蒸炒炖炸,花样繁多,数量充足,客人多数吃不了。从2000年后,境内兴起宴席后打包习俗,客人可把吃剩的菜,用塑料包装回家食用或喂猪狗,避免了浪费。但有点身份的人却不屑为。还有的直接到酒店办婚宴,省心省事。婚后接回门,多改为“跑三天”,即第一天结婚,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送回。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