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中的年鉴事业发展思考
二、配合转型升级发展,全力推进年鉴编纂工作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年鉴事业快速发展,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年鉴创新问题。经过 20 多年的创新研究,促进了年鉴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今,转型升级理论的提出,为年鉴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年鉴又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没有创新发展就意味着停滞,而停滞就会被淘汰。要想更好地实现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必须以创新思维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模式、管理方式、工作手段。”
(一)争取主动,抢占资料先机
“资料性是年鉴的第一属性”。掌握好资料是编纂好年鉴的根本,也是发挥好年鉴作用、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地方综合年鉴被人们称为“政府公报”“官书”,多年来,入鉴资料主要来源依赖于政府部门,这是个收集资料的好办法,也是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但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进一步简政放权,资料报送渠道越来越窄。另一方面,即便是政府职能部门提供资料,由于报送体制机制不健全,撰稿人又均为兼职,再加上有些单位不重视,难以保证资料时效和质量。要想抓住资料先机,必须从思想上树立转型意识,开拓新局面。
一是坚持依法治鉴,畅通资料报送渠道。充分利用国务院及当地的条例法规、政府规章等,争取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纳入政府督查或绩效管理范畴,实现依法依规编鉴。例如,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与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每年组织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省各地修志编鉴工作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会同省政府法制办进行执法检查;吉林省部分市县把资料报送纳入当地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项目……这些举措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珲春年鉴》原来资料上报时间拖沓持续 6 个多月,通过依法治鉴、政府督察通报等措施,到 2017 年报送资料时间缩短为 10 天。所以,要加大依法治鉴力度,争取主动,扭转资料报送不畅的局面,改善资料报送效率和质量,提升社会参与度、认知度,为增强年鉴服务功能奠定基础。
二是发挥主动性,深挖有价值的资料。在采用年度培训、电话约稿等常规方式的同时,对一些重点部门和行业的“重、大、特、新”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比如,“一带一路”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等等,拉出清单,甚至列出条目,进行时时跟踪,缕清事实,核对数据,挖出深度,不达目标不罢休,充分体现年鉴提供信息的深度和价值。还可以通过建立年鉴网站与读者实时互动,也可以在地方志网站设立专栏或互动栏目,比如,设“我来编年鉴”栏目,让群众广泛参与,提供信息,甚至自编条目,提供参考。
三是开辟资料来源新途径,主动出击,采集特色资料。“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年鉴的资料性,对于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突破信息资料收集固有模式,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信息资料来源,深入社会采取调研、采访等方式补充资料内容,丰富信息量。比如,《延边年鉴》采取到民营企业收集资料、到社区采访调研等形式,补充了“经济”“社会民生”类目的内容,弥补了靠政府部门供稿造成的内容不全、记载肤浅、缺乏广度,体现不了“经济”“社会民生”大主题的缺陷,使年鉴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充分发挥综合年鉴记住昨天,鉴事今天,服务现实的作用,实现综合年鉴应有的价值。
(二)优化框架,充实内容,随时而变
“从围绕自身工作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变”,不再仅限于编纂体例和规范研究,通过创新框架,让栏目、内容紧跟时代,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生成周密、连贯的轨迹,形成信息密集、堪存堪鉴的实录。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框架,及时充实新栏目,淘汰过时栏目。年鉴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要在数字时代保持竞争力,坚守规范的同时,需要实现内容的差异化、独创性。“内容”外延扩大,并不是一定要覆盖所有,而是 应找准定位,从当地社会事业发展的特点入手,用高质量的内容连接读者。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地方综合年鉴应在概况类目下,除 设自然概况分目外,还应对当地“五位一体”发展情况作以概述,但多数年鉴仍停留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分目状态。又如,早在 200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10 多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年鉴里体现并不多见,有的甚至没有设置相关栏目。再如,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受供稿局限,往往记述的残缺不全。仅从以上 3 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综合年鉴还存在着更新不及时、创新不够的问题,迫切需要升级。所以,在每年每鉴的编纂中要及时调整栏目,有废有进,常编常新。
二是要充实内容,紧跟社会发展。综合年鉴要及时、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不只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实事求是地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充分反映体现社情民情,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历 程。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新成就、自贸区建设等。还有,无户口人员可以落户、老年公寓有了“家庭医生工作室”……只要善于发现,及时跟进,就会有足够数量的新鲜资料需要补充,增加条目、分目,甚至类目。比如,《山东年鉴》增加信息量、增强实用性,在部分栏目末辑录了相关的知识性、咨询性、互动性信息资料,突出反映了山东的优势、特点。再如,《吉林年鉴》及时补充栏目内容,对吉林省积极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进行了跟踪记述,反映了农民生产观念和经营观念的更新和进步,充分体现了吉林省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新进程。日常生活中承载着记忆,需要年鉴人通过近距离的触摸来感 受过往的岁月,也是一种有历史感的体验。尤其城市年鉴,在记述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 城市信息的广泛要求,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等相应栏目,及时锁定城市街路、桥梁、居民生活等些微变化。比 如,哪年有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哪年婚庆习俗有了变化、养老模式在创新、无人机进入百姓生活等,应及时捕捉,抢入鉴中。否则,稍纵即逝。过些年,有些事物的发端,难以寻觅。
三是要确保连续性。连续性是确保年鉴信息权威、有效的前提。缺乏应有的连续性,读者就难以通过年鉴把握相关领域、相关事物的发展轨迹。每项事物发展都是有过程的,除当年已经完成的项目外,必须确保事物发展、项目数据等连贯性,要逐年连续记述。今年有材料就记,明年无资料就不记,中间出现断档,就无法分析事物发展。连续记载,就能让人们更好地跟踪、了解事物的发展全过程,尽管有些事情也有新闻报道,但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年鉴作为年刊,应充分体现其年度性、资料性、权威性的特点,对年度内的新事物进行综合整理甄别,有始有终,有数据有图片,形成完整的信息链。
(三)充分体现综合年鉴提供信息的有效性
“就汇集资料的数量和密度来讲,年鉴是其他一般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年鉴的信息量大是公认的。有的年鉴为了资料全面,部头越来越大。但字数多不代表信息量就大,部头大也不代表有效信息就一定多。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涵盖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可全书 294 卷,只有 300 多万字。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资治通鉴》堪称是记述有效信息的典范。由此,应引起我们深入思考,提升年鉴信息的有效性 也是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必要之举。首先,要甄别资料的有效性,发扬“沙里淘金”精神,为入鉴信息把好第一关。其次,在具体编纂工作中,甘为每一个条目负责,敢为每一个数据较真。确保年鉴的资料真实、全面、权威、有效,彻底剔除年鉴中无人问津的死条。第三,对年度资料进行统一整合、梳理、编辑,增强年鉴信息的有效性,实现信息量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