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鉴篇目设置的几点思考──在全省地方综合年鉴业务培训班上的发言
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它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资料性、年度性和纵横提供性。它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要编纂一部质量上乘的年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篇目框架。因为篇目是一部年鉴的设计蓝图,是一部年鉴的总纲,它是收集资料的导向,整理资料的提纲,分工编写的依据,总纂合成的纲领;它决定着全书内容的范围和选材方向,体现着材料的分类归属和层次。篇目框架是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直接影响着年鉴的编纂质量。因此,拟定一个好的篇目,是指导年鉴全书能否编好的关键环节。
一、年鉴编目结构上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不全,遗漏缺项。不论承认与否,方志和年鉴都有密切关系。年鉴与地方志无论从篇目设置上、还是从表现它们的性质、特点、内容、形式、编纂方法等各方面,既有差异,又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年鉴与志书在性质特点上的地域性、资料性、客观性,内容上的多门类性,形式上的多体裁性,作用上的多功能性,都是地方志与地方年鉴的连接点。所以年鉴记载的内容必须全面客观,不能遗漏缺项。有的年鉴的基本要素缺项,在编目结构上还习惯于志体结构的影子,综合条目相对多,分立条目少;有的几乎是文件的照抄照搬,没有按年鉴的体例要求加工整理。在材料来源上基本依靠各单位提供,部头过于膨胀,但资料肤浅分散,铺垫性过渡性的内容过多,核心资料被冲淡。对市场化的新兴产业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很多鲜活的内容缺失,反映不出多层次的、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社会面貌。比如物流流通、房地产中介、快递小哥、无籍人口、“双11”、宠物热等大家皆可见的经济现象,在记述中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把握年鉴的“条目体”特征,避免过多的文章体。条目是年鉴特有的一种文体,是构成年鉴的基本单元。虽然年鉴也有概述式的专论、调查报告,但它不是年鉴的主体。任何年鉴都有其自身的选题和设目标准,主要包括:①当年取得实效的重点工作、改革措施和其他突出成果;当年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或自然事件;②当年获得的荣誉;③需要连续反映的部门或行业概况;④其它重要信息资料,等等。二是要加强对新型产业、新鲜事物的调查研究,善于捕捉新生事物,创新工作方法,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包括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扩大社会层面上信息资料的收集。三是要切实压缩篇目、减小部头、甩干水分、浓缩资料,增强实用性,以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二)条目信息冗长,加工不够。年鉴条目选题的一般原则是“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必选。所谓“大事”,就是对社会事物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共所普遍关心的事;新事,就是反映事物发展的新阶段、新水平,昭示社会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特事,就是一个行业内发生的人无我有、独具区域特色的事,也包括热门话题。
面对单位报来的基本素材,对条目的写法要把握两点:一是条目记述力求简洁。必须选择能说明事物本质的主要资料,直接记述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或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二是条目的长短、结构应视其本身的情况而变,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无史料价值的不予录入,总之,要从为读者提供全面、翔实的具有资料价值方面来考虑,还要从读者查找的方便来考虑,加强年鉴的检索性。
(三)打破逻辑关系,随意调整前后顺序。年鉴以“目”划分单元和层次。大部分年鉴基本分为类目、分目、条目三个结构层次(有的四个结构层次)。一般来说,类目的设置要按照国民经济分类设置,在类目下面合理安排分目,条目由撰稿人拟定。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类目,只按单位性质设置分目,下设条目只有两个层次,把经济综合管理的部门分散设置,记述显得零乱;还有的随意升格,将分目与条目同坐一条板凳;有的随意调整分目的前后顺序,造成归类不当,或者主次不分的感觉。年鉴记述同志书一样,在内容记述上同样要求“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在框架结构上要考虑到他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依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社会分工,归口组织撰稿和编纂。年鉴所记述的内容十分繁杂,在框架布局上,一是要坚持时序性原则,就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排列。例如教育,排序应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二是要坚持先统后分的原则。既先记述具有综合性的共性内容,后记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的事物。三是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大事、特事、新事先行记述,一般性事物放后排列。
( 四 )照抄照搬,具有 新、奇、特 内容的条目不多 。在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职业不断涌现,过去的一些行业或职业不断萎缩或退出,如“网购”的兴盛使大批实体店惨淡经营或关门歇业,“共享单车”进一步方便了市民的出行,私家车的普及使居民出行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交通更加拥挤,地价的坚挺使楼市衰而不降,把包袱都甩给了银行,自驾游已占旅游业的半壁江山乃至主导,等等,这些新事物或转折点仅靠单位提供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一些调研材料的认真分析来加以补充。
( 五 )条目 与前鉴的衔接 不够 。年鉴的记述按年度记述、遵照不越界的原则毫无问题。但年鉴是一部推向社会的资料性工具书,它除具有服务领导指导工作的功能外,还具有对外宣传、向社会介绍市情、县区情的功能(公开出版的作用),所以与前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背景资料的挖掘和合理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如此记述一个项目,企业从规划到建成需几年时间,记述上要跟踪记载,不能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这就有个衔接的问题;又如,年鉴作为一本资料性工具书,一个市、县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主要资源、文化沉淀、名优特产等内容做一些合理的重复也是必要的,乃至必需的。
(六)在内容记述上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年鉴具有“镜鉴”价值,而这个作用往往被编纂者所忽略。任何时候、任何地区、任何单位,形势总是一分为二的,工作总是有喜有忧,喜中有忧、忧中有喜,这是客观存在。但往往在编辑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只陶醉于成就感,而忽略了经济增长所伴随环境破坏的危险性。这样的例子各地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报喜又报忧”?一是客观表达。直接了当,反映事物过程中“忧”的内容。二是“喜忧参透”,在以喜作为主流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扩张“喜”的成果,在报忧的同时,展示正在转化的趋势,指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转忧为喜。三是对比分析,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对比,不能只比成绩的一面,舍弃不足的一面,从而可以认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四是总结经验。通过对信息的深层揭示,对问题深层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今后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此外,还有在框架中的鉴名失当问题、地图更新问题、图注问题(图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提供者)特载文章过长问题(可摘录)等都需要在设计框架设计时予以充分考虑。
二、篇目设置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篇目总体设计的要求是:要从实际出发,要正确反映当地的客观实际情况。作为编纂人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一年内全市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的大体情况和大事要事,同时借鉴兄弟市区年鉴经验,对上年度年鉴的框架设计进行认真的思考,检讨其得失和优缺点,做到胸中有数,合理确定结构层次,划定资料、信息的归属,使框架设计的资料归类力求科学合理,并注意处理好资料的交叉重复问题。具体讲,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条目要主线明确,层次清晰。主线明确,就是要反映本地的基本面貌,一年的发展脉络要清晰,要反映一个区域的个性特点,有闪光点、有着重点。发展脉络要对照本地的“十三五”规划、党代会报告、人代会报告及当年工作计划,从中找出重点与亮点。层次清楚,就是要经纬安排合理,立目粗细得当,正确处理事务之间的联系制约和影响关系。例如有些市县区举办的节会,有的记在“文化”类目中,有的记在“旅游”目中,有的只简单记载了节会本身的盛况,没有真实反映办节的意义以及需要达到的效果。
2.条目要反映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专业特色。要突出一些独有的行业和与外地相比占有一定优势的行业,还要突出一些内部各行业之间相比较各自具有的特点。时代特点就是要突出执行中央大政方针所取得的成效,当前就是要突出各地推进“五位一体”和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就是有别于其它地域或在本区域内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或有发展后劲的产业或产品,要浓墨重彩,写出亮点。各市、县区每年都有其工作重点和突出的亮点,抓住了它们,也就写出了特色。
3.要处理好年鉴框架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年鉴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内容首先要求全面,“横不缺项”,和上年比要“纵不断线”。在框架结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它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依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社会分工,编排要科学,分类要合理。一般来讲,每年的框架结构要基本稳定,以保持每年资料的连续性、衔接性,在结构上不宜做大的变动。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也要有调整和创新,以记述每年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做到内容上常编常新,体例上讲究规范稳定,文字上强调朴实简明,形式上注重图文并茂,装饰上讲究庄重典雅。所以,我所说继承,就是要遵循年鉴的一般性框架,要按照年鉴框架的基本类目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对年鉴的统一规范。创新就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框架进行调整,不能简单地按照部门、行业或单位的地位、利益来考虑,避免千鉴一面。
三、科学制定年鉴篇目
年鉴的框架结构在设置上要达到科学、系统、完善、层次分明的要求。篇目的制定要按照“实事求是,应时而变;继承发展,创新突破”的思路进行。
1.完善框架的基本要素。年鉴的基本要素与志书有相似之处。一是“特载”篇。一般收录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年度工作报告或主要领导对重大活动进行部署和有存史意义的讲话。这些报告和讲话可摘其要点,不一定全文照搬。二是市县情“概况”,包括“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民族人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要素。三是“大事记”。大事要大,要定收录标准,大事记要记载有实际内容的大事,特别要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对一般领导的调研检查活动可不记或少记。类目可按照政治、军事、经济、经济管理与监督、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文化、社会事业、县区概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年度人物与获奖名录、附录等进行分类。这些类目这样划分是按大的部类划分,记到条目就达到四级,有的年鉴部类划分的更小一些,变为三级条目,例如将“社会”部类析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活等部类,也未尝不可。
2.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篇目。篇目的设置只是相对稳定,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合并或调整篇目。例如过去的“人口计生”栏目相对稳定,但随着“计生委”的合并可将该栏目取消,将“人口”的内容放入“民族·人口”栏目,计划生育与卫生合并;取消“档案、地方志”栏目,合并到“文化”栏目;将“邮政、电信”栏目中的“电信”整合到信息化栏目;有些过去的栏目也可升级,如“环保”“生态建设”等栏目等等,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防止条目的照抄照搬。
3.压缩无价值资料,减少整体篇数和字数。在框架设计时应把各个类目的大体数字加以规定,这样才能控制总字数。对各个类目字数的比例也要有一个大体的规定,不能畸轻畸重、详略不当,要分清主次,不能喧宾夺主。目前的年鉴都在百万字左右。有的对单位报来的材料不分轻重,简单的进行来料加工,囫囵吞枣,造成条目过长,空话过多;有的不抓主次,对一些部门的日常工作,如思想教育、干部培训、后勤服务等内容照抄照搬,既缺乏史料价值,又大量占用了篇幅。要本着精炼、简洁、突出价值的原则,对每个条目“瘦身”,切实减少无实际内容的条目,减少字数数量。
4.拓宽收集资料渠道,增加“新条目”。近年来,有的年鉴条目多年来一贯制,文字表述基本类同,只是换了新的数字而已,使信息量大大减少。条目的选录要紧盯本区域一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及各行各业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新信息而设置。资料来源的渠道除单位上报的材料外,一是要通过与行业协会建立联系,加大与统计部门的合作,扩大资料的征集范围,提升行业资料的完整性;二是要逐年加大自采资料的比例,特别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要组织人力进行调查研究,形成鲜活的资料;要与报纸、刊物、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加强合作,不断获取新鲜资料;三是逐步创造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地开辟从社会征集资料的渠道,获取更多的有社会价值的资料。(作者为张掖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