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熟地方志回望常熟之一:常熟名称之由来

常熟名称从何而来、意义何在,起码南宋时就已经不清楚,比如邱岳【1】在作于宝佑甲寅(1254年)的《重修琴川志》一文中这么说:“余端平乙未【2】方自淮来依宗党。始至,尝问客曰:‘县名常熟,其义安在?其始何时?’客应之曰:‘绍兴【3】县宰题名云,梁改南沙为常熟。命名之义,则不知也。’又问:‘有图经可以参考否?’曰:‘所志亦同。’‘有故老可以质问否?’曰:‘无可与语者。’及观陆澄【4】《吴地记》,有吴郡常熟县之文。则齐代已有常熟之名,非改于梁也。”常熟地名自南朝齐有还是南朝梁有自古就有纷争,目前一般说法是“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为何如此一锤定音,想必或许有据。尽管南齐与南梁有将近二十年左右的差距,说得清楚总比说不清楚要好,历史长河中,二十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

blob.png

坊间还有“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之说。我们可以从至正《重修琴川志》中看到此话的来历,《卷一·叙县》中明明白白地说“若县所以名之义,则未有考。意者海虞以山,南沙以地,而常熟则或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而名欤”,“欤”字后虞春故意不加标点,因为古文没有标点,但是众所周知“欤”为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句中有“则或”和“欤”,起码是疑问而不是的论,充其量也只是设问而不是肯定和感叹吧?早期常熟包括今常熟全境以及张家港、太仓、无锡一部分,在以粮为纲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沙洲县(今张家港市)都是苏州地区八个县中经济靠后的地方,沿江有大量的沙壤不宜于耕种,“土壤膏沃”要看与哪里比了;“岁无水旱之灾”更不靠谱,虽然至正《重修琴川志·卷五·叙水·水利》中有“常熟为邑,北枕大江,诸湖交贯其中,实泽国也。有陂塘以蓄灌溉,有泖沥以泄深涨,故无旱干水溢,而得常熟之名”,但紧接着又说:“自绍兴丁卯至今九十七年,泾浦淤塞,至或委曲仅一线治水,既无复开导,而陂湖又多,包围成田,故水则下流不能遽泄,遂决溢以成淹浸。一或告旱,而上流去水愈远,易成干涸”。嘉靖邓韨《常熟县志·卷五·历宦志·计宗道》有记:计宗道“弘治十五年授常熟县,英果有为,阔达持大体,临事意见定,为之不可夺。遇岁歉,辄先事具白于上官,议蠲减,知府林世远称贤牧素重宗道。以灾争于林,林未许,宗道曰:‘令诚非才,安敢忽万人之命而迎合郡太守?今农已入种,而官府征之急,使其失业而转死,非特令之罪也。’林虽不怿,卒从之。”生动描绘出一为民抗争的地方官形象,与计的进士座师李东阳【5】所撰《罗池街书屋记》中的计宗道高度重合。而《鹿苑谈·谈侠·征君志士》和龚立本《常熟县志》则不约而同记载了正德年间诸生季儒关心民瘼,拉住到县视察的张都宪的衣裾“以灾伤建言”的故事,其中还有“令有酷于催科者,岁甚歉,儒与之辩于郡守,令颊赪,且诋为狂生,守曰:‘真志士哉!’明日召而慰之。”两件事都是“岁歉”或“岁甚歉”而官府催征,引发知县和生员到知府处为民请命,这不能为“岁无水旱之灾”作注脚了吧?

我们再看嘉靖邓韨《常熟县志·卷十·灾异志》,上面清晰地记载着:“梁:大通中,邑大水。宋:乾兴元年五月大水;天圣元年大水;元丰元年七月四日夜大风雨,水高二丈;四年七月大水。国朝:永乐三年五月大水;景泰五年正月大雪;六年春夏大疫、地震,十月虎入城,突入,民温氏获之;天顺四年五月大水,斗米百钱;七年十一月夜大雷雨;成化元年大水;十五年九月二十日地震;十七年春夏大旱,蝗食禾,秋大水,虎食人;十八年春夏大水;二十一年秋大旱;弘治元年五月大风雨,禾尽坏,飞鸟殒伤,十二月虞山鸣;四年正月至六月淫雨民不得稼,二月十九日县治灾【6】;五年五月大水,田禾坏,民多流徙,大疫;六年五月大水,有虫,大如蚁,栖于屋壁、树木,群飞蔽空,旬日,得雨始灭;七年,大水冒城郭,舟入市;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水溢池,沼亦然;正德五年大疫,岁凶;六年大水大疫;八年冬大雪;十年大水;十三年夏大水冒城郭,民无食多死;十五年大水,民艰食;嘉靖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大风雨拔木,坏民舍民田皆没【7】;二年大旱,民不得稼;三年春夏雨,大水,民艰食;四年夏秋旱;八年大蝗,春夏雨,秋旱;十三年夏旱;十四年春雨,夏旱,秋大水;十五年春夏雨,秋有蝗;十六年大水;十七年夏大雨害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计宗道任常熟县令时还不是常熟历史上最差的年份,起码他那几年的灾情没有入史册。

从文字学来说,“常”古通“尝”,可解为“曾经”,也可解释“尝鲜”的尝。熟本通“孰”,孰,《说文》有:“孰,食饪也。”《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荀子·富国》:“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汉书·董仲舒传》:“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原意为品尝新熟的瓜果。“常熟”这一称呼说不定来自闯入原常熟地界的外地人(常熟人称其为野人)的惊呼,他们见到土著不吃煮熟的实物光吃自然成熟的实物而发出感叹“看呢,他们尝孰”(“孰”指瓜果自然成熟;“熟”指用火烹饪食物使之可口)。这当然是脑洞大开的结果,但不能说没有先例。比如澳门发音“MACAU”,就有二种传说。一是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不知所云,有位爱说粗话的居民答称“乜鸠”(广东话/广州话/粤语中的粗言畏语,即代表“你说什么?”)。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的葡萄牙语名称的由来。还有一说是,澳门有妈祖庙,发音如“妈阁”,用粤语读起来类似Macau,葡萄牙人在澳门上岸时在妈祖庙附近,问当地人这是哪里,回答是“妈阁”,因此澳门被西方人称为macau。长江称“扬子江”也有差不多相同的来历。扬子江本是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旧称,流经今江苏省、上海市。由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最先接触的是扬子江这段长江,听到的是“扬子江”这名称,于是西方把中国长江通称为“扬子江”。

当然尽可以解释因为“土壤膏沃,岁无水旱”而得名“常熟”,但请不要装成传古人所述,也即给人以“从古以来即如此”的印象,古人以史册的形式告诉我们:常熟历史上就不是一个“土壤膏沃,岁无水旱”的人间仙境。我们还得尊重历史,不曲解或者编造历史。像楚国一贯承认自己祖先“筚路蓝缕”,靠奋斗而雄起,有什么不好?江南,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只是后起之秀。富而不忘本,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继续前进的原动力。

注释:

【1】邱岳:字山甫。登进士第,授太湖尉,辟蕲州推官。从淮东安抚副使赵范,平李全有功,通判黄州,知真州。改兵部郎中,淮东提刑,提举常平仓。改知太平州,兼江东转运,徙知江州,兼沿江制置副使,移镇淮东。淳祐十年,以工部尚书召,寻谢归。宝祐初,授华文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兼安抚和州、无为、安庆三郡屯田使。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归。岳自典郡至开阃凡四,御大敌未尝挫败,为人简重寡言,遇事则洞开肺腑。理宗书“忠实”二字赐之。官至正议大夫,封东海郡侯。卒,赠特进光禄大夫。

【2】端平乙未:宋理宗二年,1235年。

【3】绍兴:宋高宗赵构第二个年号,自1131年至1162年,共三十二年。

【4】陆澄:425-494年,字彦渊。南朝吴人。正史《齐书》有传,从传记资料来看,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好学博览,行坐眠食,手不释卷。永明中,领国子博士,为尚书令。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所撰《吴地记》,在卢熊《苏州府志》中屡有引用。

【5】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湖南茶陵人。天顺进士,历任侍郎、尚书、大学士。卒后赠太师,谥“文正”。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为当时文坛领袖,人称“茶陵诗派”。有《怀麓堂集》。

【6】县治灾:按《春秋经》记事体例,单独称“灾”当为火灾。

【7】没:淹没。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