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南京城门变迁


神策门及其保存完好的城楼

南京城门古之繁多,世人现在见到的南京城墙是明代南京都城的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现存明代城门四座,它们分别是聚宝门(中华门)、神策门(和平门)、清凉门和石城门。当初建南京城墙时为四重城墙,由内而外为宫城、皇城、京城和外廓。宫城、皇城毁于战火,外廓南京人俗称“土城头”城与门均荡然无存,然外城门地名仍然保留并沿用。

明初建造的南京城,由于规模恢宏,且又有四重城墙围护,故正式城门的设置多达43座。即宫城和皇城各有6座,京城13座,外廓18座。由于城门数量多,自清代南京坊厢百姓中,为记住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城门名将其编排为顺口溜,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随着时代的变迁,这13门的名称累有更易。

宫城之门:设城门6座,分先后两次建造。1367年10月,始建城门4座:南面的午门,东面的东华门,西面的西华门,北面的玄武门。1377年10月,在午门东西两侧建阙,各设左掖门、右掖门。

午门,是天子所居的南门,级别高于宫城诸门,上朝时,只有公、侯、驸马及文官三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许由午门的右门出入,文官四品、武官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从左掖门和右掖门出入。公元1929年,拆除了午门东西两侧之阙,以及左阙门和右阙门,从整体形制上改变了午门的原始规制。

除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和西华门遗址尚存外,其它各门均已毁圮。

皇城之门:设城门6座,即皇城正南的洪武门、承天门东侧的长安左门,承天门西侧的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除此皇城内的城门,还有承天门和端门。

除西安门尚存外,其它各门均已毁圮。

保存完好的最大内瓮城中华门

京城之门:设城门13座,位置不求对称,皆居城市整体布局和城防需要设置,即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

这13座城门,均建有城楼;有些城门为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还增设了附属建筑内瓮城和外瓮城,并建有闸楼。城门及瓮城门通道地面皆为青石铺砌。每座城门及瓮城城门均设木质对开城门、上下启闭闸门各一道。由于城楼为木结构,极易损坏,故城楼历代屡有修葺,加之战事和人为损坏,南京现仅存神策门城楼一座(为清代修葺)。   

南京自古有“里十三、外十八”的说法。“外十八”是指明都外廓的十八座城门。

正阳门:都城南面东首第一门,它与明皇城、宫城的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和皇宫三大殿,直到宫后北安门同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为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攻克南京,1928年改名光华门。20世纪40年代后此门及左右一段城墙拆除,门名沿用。

通济门:位于正阳门以西,都城南面第二门,下临秦淮,故名。原有城门四道,形成三个“瓮城”。上世纪50年代此门拆除,门名沿用。

聚宝门:本为南唐都城南门,明初加筑瓮城、楼阙,因前对聚宝山(雨花台)故名。此门设计奇巧,工事之坚固,为13门之最。有3个瓮城和4道拱门贯通,每道门卷有门两重,外门建有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城门两侧砌有缓坡,可策马登上城头;瓮城上下和内外城堡建有‘藏兵洞’二十七个,用以储备军事物资和埋伏士兵,总计可藏兵三千人。城门上层建重檐庑殿顶敌楼等设施。城楼1937年被侵华日军炮火摧毁。瓮城总面积16500多平方米,城高25米,1928年更名中华门。此门是城南交通要道。

三山门:都城西南第一门,下临秦淮,原为南唐时的龙光门。以南眺三山故名。又因内外秦淮经此,俗称水西门。此门构造与通济门略同,规模次于聚宝门,是通往西郊上新河等地的要道。上世纪50年代初门卷及右侧沿界城墙拆除。

石城门:在水西门以北,南唐的大西门。门以北里许便是著名的石头城所在,故名。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1931年在其门侧辟汉中门后,老门遂废。现遗老门卷及瓮城之台。近年因建城西干道和汉中门广场,汉中门随之拆除。

清凉门:在石城门以北,清凉山的西麓,因山得名,又因前有清江河,曾名清江门。此门幽僻,明永乐年间后即封闭,门卷至今犹存。

定淮门:在清凉门以北,古平岗西头,初名“怀远”,门外是三叉河河口,秦淮河流此入江,故名。上个世纪60年代门卷及南侧城墙拆除。

仪凤门:在定淮门以北,下关狮子山南麓。1928年改名兴中门,后在1958年大跃进中拆毁。2005年在原址复建。

钟阜门:位于狮子山东侧,因门对钟阜(钟山),故名。此门与仪凤门东西相对,形成‘雉堞相向’。清代俗称‘小东门’,后拆除。

金川门:在钟阜门东南,朝向西北,因金川河经此得名。1908年建宁省铁路(市内火车道),轨线即从下关穿越金川门入城。上世纪30年代曾改名‘三民门’。

神策门:今中央门长途车站东南,旁临玄武湖,西北遥对北固山。清代一度得名‘得胜门’,1928年改名和平门。城楼及瓮城城垣尚存。2006年对外开放。

太平门:位于玄武湖东南角,富贵山与小九华山之间,1931年曾改‘自由门’,但民间仍以旧名沿称。上世纪40年代门卷拆除。

朝阳门:都城东面之门。与明皇城东安门、东华门、西华门、西安门同位于东西向的横轴线上。1928年改名中山门。1929年在此门稍北开辟,旧门遂废,原有月城亦拆除。左右城垣完好。

1908年在定淮门与清凉门之间开草场门;1908年在神策门与太平门之间开丰润门(1928年改玄武门);1921年在仪凤门与定淮门之间开海陵门(今名挹江门);1929年在通济门与聚宝门之间开武定门;1931年在石城门与清凉门之间开汉中门;1931年在神策门左侧开中央门(其时只开个豁口,因战事滞延至1941年建成);1931年在中华门瓮城两侧开中华东门与中华西门;1934年在钟阜门与金川门之间开新民门;1936年在武定门与中华门之间开雨花门以通市内火车轨线出城抵达中华门站;1936年在金川门与中央门之间开小北门;1952年,在玄武湖西南角(与明代‘后湖小门’相对)增开解放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建设的需要,1991年在城西南隅开集庆门。2006年,又在富贵山隧道东侧面向琵琶州,开琵琶州小门。2007年10月,在挹江门之西的华严岗建成华严岗门。近年来又在后标营一带城墙开标营门等。

“外十八”是针对南京京城城墙周边地形,出于都城设计和军事防御考虑,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造。根据五年后绘制的《洪武京城图》,外廓有十六座城门,分别为:沧波、高桥、上坊、夹岗、凤台、大驯象、小驯象、大安德、小安德、江东、佛宁、上元、观音、姚坊、仙鹤、麒麟。明中晚期,外廓北面又新增外金川门和栅栏门,构成了‘外十八门’。

外廓城的作用是控制外围制高点。外廓利用丘陵有利地形建造,墙体以土构为主,故有‘土城头’之俗称。外廓全长60公里,面积大约230平方公里,现有之外环路大致沿此而建。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南京的发展规模仅限于京城城墙之内的话,那么现在城市规模虽然扩大,但也没有超出600多年前的外廓城。

复建后的仪凤门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