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年鉴创新途径的探索

二、网络年鉴创新的关键是以互联网思维全面改造年鉴工作

当前,已经开展的网络年鉴试点,基本还停留在借助互联网平台编辑年鉴的阶段。充其量不过是降低年鉴编辑的工作量,把原来人工完成的部分工作,如统计来稿情况、催收稿件、稿费计算等,通过互联网编纂平台实现自动化处理。所以,网络年鉴创新的关键是要以互联网思维全面改造年鉴工作,使年鉴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大众的需求,从而具有其继续存在的价值。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目前也有不同说法,但大致指向是比较一致的。在此,以小米总裁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来阐释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改造年鉴工作。

专注就是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不要把精力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当前,年鉴最擅长的就是全面获取一个行政区域,或某一个部门、行业的全面信息,有些还包括大量的内部信息。这些信息,除统计年鉴外,多以事实性信息为主,很多信息是读者除年鉴外无法从其他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信息。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这些信息,就是年鉴编纂者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有些年鉴一味追求装帧设计,内容华而不实,读者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即便是作成艺术品,对读者而言也毫无意义。有些年鉴加很多名词解释,试问年鉴如果要发挥词典的作用,那么还要词典干什么? 还有些年鉴,在附录中刊登公交路线、列车时刻表、航班时刻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有谁会去年鉴中查这些资料呢? 即便是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期,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在年鉴中查这些资料。十多年前以提供日常生活信息为主的《北京人手册》在北京十分火爆,现在已经彻底消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获取此类信息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所以,作为年鉴的编纂者,就是专注准确把握年鉴的定位,除统计年鉴外,应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最全面的、最准确的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事实性资料。

极致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让别人不可替代。中国的互联网搜索领域曾经流行一句话,叫做“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这句话体现了在搜索引擎领域百度和谷歌的地位,即百度和谷歌分别把中文搜索和英文搜索做到极致,别的搜索引擎根本无法替代他们。尽管在年鉴是否是工具书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年鉴具有工具书的特点是无法抹杀的。从这个角度看,年鉴具有和搜索引擎同样的作用。但是,年鉴与搜索引擎也有不同: 搜索引擎是让使用者在互联网海量资料中尽快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年鉴是为读者提供最为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资料。因此,年鉴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要在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方面下功夫。所谓无错不成书,笔者看过的年鉴,小到错别字,大到事实性的差错,几乎每本都能发现错误。出错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面对错误。现在纸质年鉴因为各种原因,只有很少的种类进行勘误,其结果就是造成谬种流传,年鉴的权威性日渐下降。纸质年鉴不勘误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网络年鉴却可以发现一个错误就实时更正一个错误。虽然出现错误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及时纠正错误避免更多不良影响的产生。从全面性的角度看,成书的地方综合年鉴很难做到行政区域内所有的事情都收录。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很多在国内外有着一定影响的事件,供稿的相关部门并不掌握全面、详细的情况; 另一方面,撰稿人和编辑要在规定字数范围对稿件进行取舍,这种取舍是基于个人的判断,对很多事物,特别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很难不出现遗漏。而网络年鉴可以借鉴百科、贴吧等的方式,开放作者渠道,尽最大可能获取政府管理范围以外的信息,弥补传统供稿渠道的不足; 同时,基于网络存储的无限性,在收录范围上可以突破纸质版年鉴的束缚,做到应收尽收。

口碑就是要让读者获得最佳体验,主动从年鉴的使用者变成宣传者。除去内容方面的需求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得获取年鉴信息,是年鉴编纂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纸质年鉴,一味追求国际流行的大开本,采取图文混排的形式,字数逐年增加,导致又大又厚,翻阅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年鉴,框架调整过于频繁,不利于读者查找不同卷的相同内容。还有的年鉴只设置总目录,或者页码没有具体到条目,加大读者检索使用的不便性。相当一部分年鉴的索引形同虚设,很多专为年鉴评比活动而编,根本起不到索引应该起的作用。有些年鉴编纂单位开展年鉴的数字化工作,把年鉴扫描上网,但是其内容不可检索、不可复制,并人为制造种种障碍,不允许读者下载,只能在线浏览,这样的做法只能让读者望而却步。还有一部分年鉴习惯单打独斗,没有意识到规模效应和大数据的价值,不建设也不加入年鉴数据库,只在自己的网站上放自己的年鉴,各卷之间也缺乏横向的数据整合。现在只有极个别的年鉴开发自己的手机应用程序( APP) 或微信小程序。多数还停留在做光盘或者U 盘的状态,根本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年鉴编纂人员必须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来改造年鉴工作。只有用的方便、用的可靠,读者才会继续使用年鉴,并进而逐步建立起年鉴使用意识,成为年鉴的宣传者。也唯有通过使用者的口口相传,年鉴才能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

快就是要抢占先机,让读者第一时间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年鉴的时效性问题,历来争议比较大。有部分人主张年鉴根本谈不上时效性。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年鉴的时效性虽然不是决定年鉴作用发挥的决定性因素,但时效性还是年鉴应该具备的要素之一。正如百科全书“印刷版本在印制时就可能已经过时”一样,年鉴也一定意义上面临着这个问题。因此,年鉴要抢占先机,就必须努力提高时效性。年鉴的时效性差,是由于纸质年鉴的编纂出版体制造成的,而非年鉴自身的缺陷。纸质年鉴出版滞后,主要是因为组撰稿时间晚和统计数据公布晚。这两个原因,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很难得到解决,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则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年鉴的组撰稿工作,都是在当年底按照制定好的组稿方案进行,撰写的内容涵盖全年度事件,除少数需要全年度数据外,其中很多事件早已结束。这些事件完全可以在结束后就进行撰写并报送,经相关权威部门审核和年鉴编纂单位编辑后,在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即刻通过年鉴网络予以发布。而不需要像纸质年鉴一样,必须等到全部资料收集齐全后才能印刷出版。需要统计数据的内容,则可以先使用统计快报数,待正式数据公布后再进行替换即可。这种做法,就是通过网络发布的形式来弥补纸质年鉴时效性差的问题。同时,采取网络发布的形式,也符合读者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习惯,有利于更多的读者接受和使用年鉴。

通过以上的阐释我们不难看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以互联网思维对年鉴工作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使年鉴符合大众的使用习惯,有其存在的价值。实际上,国外有些年鉴已经在这方面开始探索。如“《德克萨斯州年鉴》网页中及时更新当地新闻,发挥网络实效性。《加利福尼亚年鉴》网站设立论坛版块,及时与读者互动”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