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年鉴创新途径的探索
三、网络年鉴创新的基础是年鉴编纂工作实践
根据目前已知资料,年鉴传入中国100 多年,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年鉴大国,年鉴的数量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实现了年鉴的本土化。中国年鉴在资金来源、编纂形式、收录内容、发行方式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也正是基于此,网络年鉴的创新也必须与当前的年鉴编纂工作相结合。就目前的发展阶段看,年鉴编纂工作主要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不同形式的年鉴进行不同的定位,实现年鉴形式上的全覆盖和功能上的有机统一,从而推动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
( 一) 互联网时代的年鉴必须要实现媒体的全覆盖
互联网时代是媒体融合的时代,任何一种媒体都很难依靠一种单一的形式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各种媒体纷纷扩展自己的领域,努力实现媒体的全覆盖。年鉴作为传统纸媒的一种,必须丰富信息形式、扩展传播途径,即必须实现媒体的全覆盖。从信息形式看,传统纸质年鉴仅包括图片和文字两种类型。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表现形式除图片和文字,还包括音频、视频。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更乐于接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我们常说“一图胜千言”,以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而现在,音频、视频的影响可以远远超过文字和图片所发挥的作用。例如,2015 年11 月16 日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播出的“延时摄影记录北京三元桥大修全过程”的短片,只有三分钟,但在优酷网上却获得超过10 万次的播放,还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议,其影响力要远远大于纸质年鉴上对该事件文字和图片的记载。而这种纯纪实性的短片,与年鉴的基本性质并不矛盾,完全可以作为网络年鉴的刊载内容。同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也启动《中国影像志》工作,既然可以用“影像”作为志书的载体,自然也可以作为年鉴的载体。因此,“互联网+”年鉴,在信息形式上必须要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即实现媒体形式上的全覆盖,收录各种符合年鉴性质的媒体资料。
从传播途径看,传统纸质年鉴只能通过图书的流通来实现。而互联网时代传播途径的扩展,网络年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来传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纸质年鉴早就出现光盘版、PDF 版、U 盘版、数据库版等形式。这些版本有的实际上已经在利用互联网作为年鉴的传播途径,但为什么年鉴的使用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及时适应互联网传播形式的变化。传统纸质年鉴衍生的各种形式都是基于电脑端的,而很少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发基于手机端的形式,更何况手机端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手机应用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形式。所以,不能局限于认为纸质年鉴能在互联网上传播就可以,还要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传播途径,进一步细化网络年鉴的形式。不同形式的网络年鉴,其功能既有交叉,又要有所侧重,应该突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手机应用程序应支持在线编纂、数据库检索等功能; 平板电脑、电子书客户端应支持在线编纂、整刊下载等功能; 微信公众号应支持数据库检索、信息推送等功能。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年鉴,在传播途径上要不断适应互联网传播形式的新变化,才能继续获得大众的接受和使用。
(二) 网络年鉴应主要承担传统年鉴的工具书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年鉴的功能必须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传统年鉴的工具书作用应该主要由网络年鉴来承担,纸质年鉴数字化成为网络年鉴的做法要转变为先有网络年鉴后有纸质年鉴。之所以传统年鉴的工具书作用应该由网络年鉴来承担,是因为网络年鉴更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使用习惯、更有利于网络年鉴的传播。
从使用的角度来说,《不列颠百科全书》之所以停止纸质版的出版,就是因为使用者已经从纸质图书阅读开始向数字化阅读转变。2016 年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 4%,较2014 年的58. 0% 上升了0. 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 0%,较2014 年的58. 1% 上升了5. 9 个百分点。”从阅读时间看,“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 69 分钟,比2014 年的18. 76 分钟增加了0. 93 分钟; ”从新兴媒介来看,“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 21 分钟,比2014 年的33. 82 分钟增加了28. 39 分钟。” 很显然,数字化阅读方式,特别是通过手机的移动阅读方式,正在成为国民的主要阅读方式。同时,作为工具书,检索性是必备的要素,而数字化在检索方面的优势更是传统年鉴检索手段无法望其项背的,更别提现在多数年鉴的索引形同虚设。所以,从使用角度来看,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主动去适应读者的使用习惯。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纸质年鉴的发行范围除党政机关外,主要集中在各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覆盖面很窄。图书馆在收录年鉴时,很难做到种类全、卷数齐。读者要使用年鉴,必须去图书馆查阅。如果遇到库本、孤本,则查阅起来就更为困难。而网络年鉴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得到年鉴编纂单位授权,数字化年鉴制作单位就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该部年鉴的数字化版本,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使用者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就可以使用,可以在线检索、浏览,也可以下载、复制,不必担心年鉴的损毁。所以,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年鉴更有利于发挥年鉴的工具书作用。
( 三) 纸质版年鉴应主要定位为宣传
电子书无法取代纸质图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工具书的年鉴,一般会借鉴志书的功能,将其功能概括为“资政、存史、育人”。一部分学者则表述为“窗口作用”“传播作用”“参考作用”和“指南作用”。不论是哪种表述,年鉴作用发挥的基础都是其资料,即资政、育人、窗口。指南要借助年鉴的资料,传播、参考的对象也是年鉴的资料,所以存史( 保存资料) 应为年鉴的首要功能,其他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存史为基础。如前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年鉴的工具书作用应该由网络年鉴来承担,所以纸质年鉴的功能就必须进行调整,形成与网络年鉴的功能互补,发挥各有侧重的不同作用。纸质年鉴在坚持存史功能的基础上,宜主要定位为宣传,即宣传展示本行政区域( 部门、行业) 上年度取得的主要成绩、重要工作进展情况等。使用对象主要为各级政府机关和对外宣传交往的对象。
如果纸质年鉴主要定位为宣传,则从框架设计、资料选取、编辑出版等环节均可以有较大的改变。从框架设计来看,可加大图表比重,用更直观的形式反映年度发展变化情况,增强年鉴的可读性; 从框架设计和资料选取来看,可以大幅缩减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节情况,只保留总体情况,既保留最基础的数据,又降低年鉴的编纂难度; 从编辑出版来看,可以使用统计快报数以提前年鉴的出版时间,还可以通过简化目录、省略索引以缩短出版时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现在很多地方所编辑的年鉴简本。而年鉴简本之所以更受欢迎,和其基础资料齐全、形式简单有很大关系。所以,定位为宣传之后的这些转变,不但有利于解决年鉴目前饱受诟病的出版时间过晚的问题,还保留了年鉴资料性的基本特征,与网络年鉴形成功能互补的局面,在政府主持编鉴的背景下,会更有利于年鉴的编纂工作。
网络年鉴的创新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机遇,更是对年鉴从业者的挑战。只有在坚持年鉴基本属性的前提下,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改造年鉴工作,以年鉴编纂实践为基础推动网络年鉴的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年鉴事业的繁荣。
(作者简介:崔震,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年鉴指导处处长,原文载于《中国年鉴研究201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