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村志的编写

三、村志主要内容

村志要记载村庄的方方面面,内容很丰富,最主要的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村庄状况。村志完整、全面、清楚地记载村庄的基本面貌,使人看后能知晓该村庄是个什么样子。大致应记载以下诸项:村周环境,从远处说是相邻的村庄,或者山丘、河流、水湾、树林、道路等,从近处说是紧靠村庄的小桥、流水、沟渠、围墙、树木、园林、窑场、土坡等。街巷胡同叫什么名、住户分布,可绘制示意图,如不同时期差别较大,也可按时期绘制多张图。房屋建筑的各种样式、所用材料、外部形状、内部结构可绘图标示,或选用照片。农村房屋形式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就多有变化,可分时期记载各家各户院落布局。若街巷傍有水井,要写明位置、井深、水深、水质及提水工具。若街上有古树,要写明名称、树龄及生长情况。村头庙宇,记载初建朝代、建筑规模、样式、内部设计、所祀何神、碑刻及松柏等。若村内有小庙,要记位置和所祀何神等。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旧村之外盖新居,并逐渐形成新村。村志对旧村、新村都要记载。土地,记各地块名称、面积,全村土地总面积、人均土地数、土改前后各阶层土地、宅基地占有量变化情况,可列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自治和生产组织沿革。各主要时期姓氏和户数、人口数分年龄段统计,可列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种植方法、产量及效益等的变化。家畜、家禽养殖。集体生产的结束。若村庄已消失,记消失时间及动迁情况。能工巧匠及各类典型人物。重要事件。绘置各重要时期的村庄平面图。

二是村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贫困村民糠菜半年粮,不得温饱;遇到灾荒,乞讨要饭,甚至卖儿卖女,这是笼统记载。村志要通过具体事例(包括典型个例),写出当时村民的贫穷程度和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要通过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变化,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成立初,村民都是单干,即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从1954年农村开始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进行集体生产,后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一个行政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一个自然村为一个生产队(大的自然村划分为几个生产队)。生产队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一个生产队的村民一起劳动,生产的粮食除去公粮、销售粮、饲料、种子外,按人和工分分配,收入按工分分配,多劳多得。据了解,正当年的男整劳力,劳动一天挣10分工,称一个工;正当年的女整劳力,劳动一天挣8分工;男女劳力根据年龄、体力等情况分为几个等级,每日所挣工分不同。一年四季都不得闲,冬天不侍弄庄稼了,就深翻整地、修水利工程、积肥、搞副业等。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只在春节前后歇几天。“大跃进”时,大年初一就去干活。生产队生产的指挥者称队长,负责安排各个社员的活动。每天清晨,队长(或安排他人)敲钟(有的队是吹哨子),社员集中到固定地点,队长分配活后大家到各自地点去干活。社员辛勤劳动一年,就盼望年终分红这一天(大多数队一年只分红一次)。村志要详细记载分红的整个过程,包括分配政策、分配方案、分配结果(可列表)等。据了解,有的地方一个工(即10分工)分红只有两三毛钱,能达到五六毛钱就不错了。一个劳力多的家庭能分到几百元就很满足了,一年的所有开支就全靠它。还有一部分孩子多劳力少的家庭,辛辛苦苦劳动一年,连口粮钱都挣不够,还要欠生产队的,称“透支户”。农业体制改革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实现耕种收割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收入增加。直至现在种地不缴公粮,国家还给补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住院最高可报销85%。村志按此顺序记载下来,村民在各时期的生活状况便会呈现在读者面前,“新旧社会两重天”和“村民生活逐步提高”的结论也就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三是家谱世系。编修方志、谱牒都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都有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独特甚至独有的文化现象。谱牒的社会功能与方志类似。早在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就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掀起修志热潮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台、港、澳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历史上,方志、家谱都是分别编写,近年来在村志编修中,出现了二者融合的趋势,家谱世系成为村志的重要内容。1987年浙江省永康县编《官川村志》,除设置《胡氏族谱》外,还设有《官川其他姓氏支流世系》,记载本村其他姓氏的谱系,并设有《官川村各姓氏列传》。1994年永康县编《河头村志》设《村民世系表》,从主姓吕氏到只有一户的贾氏,不分男女,人人入表。山东省荣成市《阴亮村志》设置村志篇、族谱篇、传记篇三大部分。[6]这是村志内容在现实形势下的创新,对拓宽村志记述范围、拉近村志与全体村民的关系、提高村志的利用价值,都有积极意义。村志记载家族世系有以下3种模式:

其一,设置家族世系章(志书第一层次)。下分两节:第一节姓氏族派:姓氏概况目,记述各姓的由来和历史变化,以下每姓为一目记其族派源流及何时迁入本村。一世祖姓名及以后世系,用牵丝画图形式理清每位村民属何代何辈以及同代同辈有何人。第二节户籍与户主身世:每户列一表,记村志下限年份家庭成员情况,横向栏目有住宅门牌、家庭成员姓名、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出生年月日、工作及其他等;竖向设渊源身世栏目,对每户户主的世系身世进行追溯,弄清每个家庭的来龙去脉,主要记述户主祖父、父亲的姓名、职业、主要业绩、祖宗历代有何名人、有何功绩等,并记述户主本人的主要经历、专长、与本村的特殊关系及影响、人望等。这部分就像广义的人物志,是对村志人物传和人物录的延伸与补充。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采用这一模式。

其二,诸姓村民章设姓氏谱系节(此章还设有人口结构节和计划生育节)。先概述建村以来姓氏变化情况,列表记村志下限年份各姓户数和人数;接着分姓记载由来和发展历史。各姓氏支派按辈分记姓名,从左向右排列,同辈自上而下排列,男性名下记妻名,括号内注娘家村名,女儿已出嫁的括号内注婆家村名。村志设人物章,下分人物传、人物简介、人名录。姓氏谱系节不介绍人物。山东省青岛市《金家岭村志》采用这一模式。

其三,设家族史章。每一姓氏宗派设“××家族史纪略”,记载家族由来、家族迁徙过程、家族人物、家庭子女、女性出嫁情况等。家族人物是家族纪略中最主要部分,不论男女,凡对本村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如农业生产、副业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组织领导者,能工巧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社会新风代表人物,在外工作有成绩者等,凡有可记之处的,都记载其事迹。其他成员也记载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和子女情况。人物事迹都记在家族史章,村志不另设人物传部分。后列××家族繁衍脉络示意图,用牵线法绘制,按辈分列出自建村至志书下限所有家族成员姓名,标明各成员间的辈分关系、血缘远近。每个家族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家族人员合影照片。山东省东营市[7]采用这一模式。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