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粤地方志蕴含的海南海洋文化
地方志,简称方志。方,地方,方域;志,记也;“永志不忘”、“日志”即取此意。方志,就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但亦可单列)。
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简而言之,地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地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可见,琼粤地方志是指海南与广东历史上记载的有关的地方材料的汇集。这些材料丰富多彩,其中透露着海南海洋文化的光辉。
从地方志的目录中可以看出有关海南海洋文化的因素。如明《正德琼台志》卷四的“风候潮候”,卷七的“风俗”,卷八、九的“土产”,卷二十一的“海道海境海防海寇”,卷二十六的“坛庙”。清《琼山县志》卷二“风候潮汐风俗”,卷五的“坛庙”。
清《万州志》卷二的“坛庙”,卷三的“风俗”。清《崖州志》卷二的“坛庙古迹”,卷五的“海黎志”,卷八的“风土志”。民国三十六年《海南诸岛地理志略》以及民国《西沙群岛小志》,等等。从这些海南地方志的目录来看,沿海地区的地方志中都有该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这些内容还占有一定的比例,是这些地方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志在研究海南海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地方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很多丰富的海南海洋文化内容。在地方志的庙宇部分中,多记载有“天妃庙”。如《万州志》卷二中有4所“天妃庙”,还有“飓风亭”。明《正德琼台志》卷二十六中有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会同、昌化、万州、陵水、崖州和感恩县十个地方的“天妃庙”。有关这些“天妃庙”的来源、方位、布局、捐建以及变迁情况,都记载得明明白白,这就为研究海南海洋文化中的“妈祖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在地方志的风俗部分中,记载有沿海居民的生活风俗。如明《正德琼台志》卷七记载有“蛋俗”。其文曰:“各州县皆有,居海滨沙洲,茅簷垂地。或从屋山头开门。男子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渔为生。子孙世守其业,岁办鱼课。”
如《万州志》卷三的“风俗”中,记载有“蛋人,隶州者,若新泽、东澳等处。茅屋,居海滨,业鱼。赶墟换谷,岁纳鱼课。妇人髻垂后,或插簪包金。戴平头藤笠,负贩。长至日宰牲,备旧招亲邻,曰作冬。节近,日不使得捕鱼,仍纳岁课焉。”
如《崖州志》卷八的“风土志”记载,“蛋民,世居保平港、望楼里濒海诸处。男子罕事农桑,惟缉麻为网罟,以渔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鱼课,间有种山园,置产业,养牛耕种。妇女兼织纺布被为业。…居处,因地逼海滨,时虞飓风。公私宫室,不甚高美。民舍多用茅茨,官署亦沿其陋。近海者,常为风涛淹卷。附黎者,亦效栖峒巢木。即绅士之家,既不尚华饰,惟取完固而已。”
又如《乐会县志》卷二“风俗”中记载有“多海溢飓风之虞,故公私宫室不得为高敞,然规制与琼邑同。民居近海者,常苦风飘水泊,附黎者难免巢居峒处。若缙绅家,凡有营建,虽尚华饰亦取完固。自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聚家于此,至今文物礼乐盖班班然。”从中可以看出,沿海居民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业等生活习俗均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与其居于海边的天然条件分不开的。
从存留下来的许多海南地方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相当多的海洋生物名称。如明《正德琼台志》卷九的禽之属:
“海鸟,夏秋之夜惊鸣,飞入黎山,土人以为飓信。”鱼之属:“鲨,数种。皆胎生,曰犁头,有二,鬣黑者味美,曰剑鲨,长喙如锯。性善而美,即胡鲨。曰琶鲨,一名曰双髻。曰狗鲨,曰虎鲨,斑点食人,其皮皆可剉物。子随母行,惊即从口入母腹。”
《乐会县志》卷二物产的鳞类:“鲸鱼目如明珠,鱽鱼状如尖刀。马鲛皮珠味美。螺状如覆杯,海镜壳圆莹滑。玳瑁鳞斑器用,海胆形圆刺多。”《崖州志》卷八记载有禽属:“海鹅,海鸟,夏秋夜,惊鸣飞,土人以为飓信。”
水族属:“刀鱼,鲳鱼,马膏,鲨鱼,胎生,皮可挫物。蜡鱼,带鱼,西纲,跳天,蒲鱼,竹叶,鞋底,即比目鱼。鰽白,红鱼,飞鱼,翻车,河沌,海猪,龟,鳖,玳瑁,类龟而大,背甲自脊两分,共十四版,可为带。田鸡,蝦,蟹,蚌,蛤,蛏,海镜,即海月,形圆如镜。蛤蜊,螺,海狮,江鳐,以柱为珍。蚝,鹦鹉螺,海龟璧。”
药属:“石蟹,生海底,能走动。见风,则化为石。性凉,涂消肿毒。磁石,《异物志》: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龟甲,海螵蛸,蝉蜕,海马,小如守宫,形若马。主妇人难产,带之于身,神验。”
货属:“车磲,形似蚌蛤。青螺。珠,《汉书》:郡在大海中,崖边生珠,故曰珠崖。后洪水,崖陷,不复有。据此,则郡曩或有之,今则皆出于廉,而琼绝无。”这些地方志用简洁的语言把海洋生物的名称、习性、多种功用等作了描述,是非常珍贵的海洋文化资源。
长期居住在海边的人们经常观察到的海洋现象是“海潮”。这在所有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崖州志》卷八的潮候:“早曰潮,晚曰汐。”《抱朴子》曰: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则海潮。
《大图经》曰:潮汐往来,为天地至信。琼州潮候与江浙钦廉之潮不同,其地势异也。郡与徐闻对境,两岸相夹,故潮长则西流,消则东流。日则消长,常也。八月、九月,其势独大。每日两有消长者,其变也。故旧潮渐减渐小,谓之老潮。新潮渐进渐大,谓之稚潮。十一月朔,或时不测而长,谓之偷潮。其大小之候,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
《旧志》云:琼海东南诸港,朔望前后,潮大。上下弦前后,潮小。二至前后,潮大。二分前后,潮小。夏至潮大于昼,冬至潮大于夜。又云:晴则望南而吼,阴则望北而吼。人以为阴精,验之果然。又云:交广潮候与闽越相去亦少差,其半月东流,半月西流。俱与郡同。”这些记载对潮汐的名称、流动规律等有关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
地方志还对影响人们生活的海洋灾害作了记载。如道光《广东通志•前事略》卷七记载: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闰七月,琼山飓风潮溢,平地水高七尺。1514年,琼州大风,从东北来,海水飞卷西南,其东北干四十余丈,鱼鳖堆积。”光绪《崖州志》卷二十二记载:“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涨海溢,淹死男女十余口。”《崖州志》卷九灾祥志记载:“[宋]元丰五年八月,飓风毁民舍。庆元七年八月,飓风毁城门、公署,民舍殆尽。”“[康熙]十一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山水海潮汇溢,淹死男女十多口。五十二年癸巳闰五月初二日,飓风大作。水进村乡,伤民房数十间。溺死十余人。幸冬收丰登。
这些记载向人们展示了海洋飓风给人们造成的惨重灾害,是人们对海南海洋风暴长期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属于海南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琼粤地方志中包含了丰富的海南海洋文化的内容,它对于研究海南海洋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离开了琼粤地方志,就无法进行研究,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从其内容来看,材料丰富,翔实可靠,类型多样,涉及面广,也是其重要特征。
另外,琼粤地方志在向我们提供历史上不同时期海洋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资料不均衡问题。它们过多地集中在明清时期,而明以前的地方志仅存其目,无法了解其详细内容。对于这部分的海洋文化,我们只能靠考古材料或其他有关材料来进行补充。
再如贯通性问题。由于各朝地方志相对独立,条块分割,彼此之间虽然有所连接,但是贯通性不强。要对历朝历代的海洋文化作出系统性的论述,必须付出大量的劳动,而不能苛求地方志。所以,琼粤地方志固然存在着不足,但是暇不掩瑜,琼粤地方志为研究海南海洋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料,这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