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年鉴研究”的搜索结果,共115条
数据库试用:中国地方志知识服务体系试用
图书馆开通《中国地方志知识服务系统》试用,截止日期:2018年7月30日,该系统以地方志为核心资源,结合GIS技术,全面系统整合我国现有新旧方志文献资源,给用户提供数字化、可视化、时空一体化的互动体验。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
专业年鉴编纂与出版中常见问题浅析
当前,专业年鉴的编纂质量仍然较综合年鉴有一定的差距。就其原因,有专业年鉴编纂机制尚不成熟,编修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尚有待提高,急需加强培训和指导。通过对百余本专业年鉴的评阅,目前专业年鉴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三类:总体设计与框架结构的问题,内容与编校质量的问题,印刷与出版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提出相应的修改措施。
编纂出版精品年鉴要论
从出版角度来看,编纂精品年鉴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在内容方面,应注重加大信息量、提高资料性,增加焦点性内容,写出年鉴的深度,打造独有的品牌栏目,突出年度特色、地方特色,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精心锤炼标题,增强实用性等。而在形式方面,要注重封面、彩页、书眉与内文的版式设计,增强年鉴的视觉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年鉴编纂模式构想——以《中国地方志年鉴》为例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对年鉴的出版时限提出“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为年鉴编纂运作模式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年鉴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在线编辑系统,实现跨界融合,为年鉴编纂出版提速,为实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做出努力。
简论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志书的合作与创新
本文从地方志书与地方综合年鉴都是资料性文献,都是以同一个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因此具有共同性这个角度来阐述两者的合作与年鉴的创新。从三个方面论述:一、地方综合年鉴应该也可以为地方志书积累基础资料,理由有四。二、地方综合年鉴与地方志书合作的关键在于衔接。三、地方综合年鉴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
进入90年代,有些地方志机构完成首轮修志任务后,启动了地方综合年鉴(简称年鉴)编纂工作。2000年,全国又兴起第二轮修志工作。在第二轮志书编纂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年鉴化倾向,已严重影响志书质量,引起方志界的关注。第二轮志书编纂为何出现年鉴化倾向,其表现有哪些方面,如何避免?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以供方志同仁参考借鉴。
关于年鉴出版周期和年鉴编纂理论研究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上快车道,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放眼祖国大地,处处风生水起,大干快上;各行各业都在尽量往前赶,“能快就不要慢”。各种信息载体、大众传媒也都在比速度、比效率,时效、网速、及时性等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和生死存亡的关键。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始末
10年前的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肆虐巴蜀大地,一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人间奇迹随即在地震灾区书写。这是人类和中华民族史上值得记载的重要一页。10年后的5月,一套由省政府组织实施、全面记述伟大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过程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正式出版面世。这是我省历史上首次就重大事件编纂志书,其中近一半内容首次公开披露。
短史记:中国“长寿之乡”造假史(图文)
最近,因众多老人涌入争抢“圣水”,“中国长寿之乡”广西巴马成为了舆论议论的热点。所谓的“长寿之乡”,真有什么“养生”神效吗?香港作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自然环境上无法同早年的巴马县相比,肯定也不如海南岛,但是2016年香港男性、女性的人均寿命分别达到了81岁和87岁,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最长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