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鉴编纂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年鉴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编纂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年鉴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年鉴事业规范化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说:“人才队伍素质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事业发展就能上台阶、上层次。”这同样适用于年鉴工作,要编出高质量的年鉴,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编纂团队,惟有因人兴鉴、众手成鉴,方能出精品良鉴,方能使我们的事业长青常新。现结合年鉴编纂工件实践,就加强编纂队伍建设谈些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专家共研。

001.jpg

一、年鉴编纂队伍现状

队伍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项工作,只有人员素质高,团队建设有力,这个地区、这项工作才能顺利发展,才能按照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目标方向正确。2014年召开的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对当前地方志工作作出了基本估计,并对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法治化建设提出了要求。要想高质量地完成年鉴编修,完成编纂工作中的各种新挑战,也必须要打造一个高水平、德才兼具的编纂团队。

1.队伍构成较新

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作为一个新组建不久(2012年6月机构“三定”完成,与区委党史研究室合署)的机构,人手较新,干部队伍处于新老交替之中,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史志办是两块子,一套班子,属参照公务管理的单位,编制数为11人,目前在编9人。其中处级3人,、科级3人,科级以下3人。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5人、占55.6%;35岁以下2人、占22.2%,35岁到40岁3人、占33.3%,40岁到50岁2人、占22.2%,50岁以上2人、占22.2%。除1名副主任在史志办工作8年外,其他的都是近几年调整来的。2012年部队转业及调整来的3人,2013年后招收和调整过来5人,他们虽然都有工作积极性,且文化程度也很高,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不是曾经所从事过的专业,业务水平参差不一。另外,各单位部门撰稿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每年都有30%左右的人员变动,稿源质量变化较大。

2.区域情况不够熟悉

近几年,上海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快,旧区改造力度强,市政建设步伐大,从事年鉴工作的同志稍不留神,不注意学习,不当收集资料的有心人,就会茫然无措,对编纂年鉴质量有一定影响。在我们这支队伍中能算得上土生土长的只有1人,3人是军转干部,5人是外省市考入,今后年轻公务员进入杨浦工作的将越来越多。这成为倒逼我们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团队合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领导要求与业务水平存在差距

我们作为史志合一的部门,对于编纂年鉴工作既有利也有弊,在工作重任务多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突击性作用,正因为史志合一,我们的工作分配是打统仗的,没有绝对的分工,只有任务的明确,这就带来工作重心容易偏离,学习业务不够专一,骨干力量造成流失的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成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5月,召开的十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同时明确把杨浦区定位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杨浦成为中心城区中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城区,迎来了经济转型发展又一次重大机遇。也是年鉴工作者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发展中心,把历史记录好,与时俱进,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赢得领导重视和支持,进一步扩大年鉴宣传效应。

为此,要从组织建设、思想和业务建设、法制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打造优质团队,提升年鉴质量。

二、抓牢组织建设这个“根”,条块结合打造健全完备、互动有力的编纂队伍体系

年鉴作为年度人民政府的资料性文献,不仅所载信息要全面翔实,而且必须部类清晰、条目具体,涵盖城区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纂队伍组织规范有序、有层次,能组成一个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得当、运转高效的年鉴编纂组织。

1.第一层级——领导层

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简称编委会),是年鉴工作的“大脑”。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年鉴作为年度政府资料性文献,必然背靠政府,手拿“尚方宝剑”。这个“尚方宝剑”就是编委会给的。日常工作中,编委会应该在调配年鉴运转的人、财、物方面,给予政策、资金、资源支持,保证领导到位、上行下效,推动年鉴工作顺利开展。年鉴编纂实践中,编委会每年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不过多干涉具体业务。年鉴出版后,遇有意见建议、不足之处,会及时反馈给区方志办,提出鞭策。

2.第二层级——编纂层

即区地方志办公室或者年鉴编辑部,是年鉴工作的“躯干”。《条例》中称之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的工作”。这个层级非常重要,是年鉴工作的“主力军”。一方面,编纂层的责任编辑是编纂工作中为数不多的专职人员,也是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年鉴编纂也是责任编辑的“看家本领”,作用发挥的不好就是“失职”。因此在这一层级,专业队伍更要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包括协调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文字处理能力、迅速反应捕捉最新信息能力、社会发展前瞻洞察能力等,即精干内行,肯干实干,尽职尽责,并在第一层级的重视下,在各单位部门的配合下,出精品创佳绩,以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向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负责。反过来,优秀的工作成果、高价值的年鉴产品无疑也将成为带动整个团队高效运转的最有力的动力和加速剂。

3.第三层级——撰稿层

即各单位部门的撰稿人员,是年鉴工作的“四肢”。年鉴供稿单位和个人能否积极协作配合直接影响着年鉴的内容和质量。第二层级对这个层级除了业务上的结合之外,还要加强情感上的沟通,采用评选先进、各种形式的奖励、联谊联欢,按时交稿有奖、延误交稿处罚等举措,促进情感交流、加深友谊,提高撰稿员积极性,让其感觉到做好年鉴工作是人生又一价值的体现,最终达到提高年鉴编纂效率,缩短年鉴出版周期的目的。

如果说,上面三个层级可以称为“条”的话,那么,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个“块”的概念。“块”建设的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块”,即两个序列——政府序列和社会序列。从人员身份上区分,可分为在职干部和志愿者两种。其中,政府序列必然是主体序列。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是不够的,还要“开门办鉴”,广泛面向社会,从区属走向区域。2015年,《杨浦年鉴》区属处级单位共配备了125名专兼职编鉴人员,区域内高校、工厂、医院、金融单位、交通部门,共配备了72名兼职编鉴人员。除了政府部门的在编在职队伍以外,还向社会聘用了一些专业人才。如,根据杨浦高校聚集、历史悠久的特点,聘请了高校教授、地情专家、社会人士,还有对年鉴工作怀着感情,已退休的老同志担当志愿者,并发放聘书增加他们的荣誉感。他们或承担某一部分稿件的编写校对工作,或直接提供有价值的稿件,作为在职队伍的有力补充。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未来还可以考虑建立第三个序列,如成立学会、研究会,建设方志馆等,将更为广泛的人员充实进年鉴组织体系。

12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