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民俗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它产生于人类生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而民俗又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宗教对于人们的婚、丧、生、老、病也都有渗透影响。民俗信仰里的鬼魂精灵、术占卜、生死仪式、节日等,也多与宗教信仰有关。

什么是民俗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它是一种产生于民间又流传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思想和习惯性的行为。民俗植根在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 

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民俗的观察和研究,《礼记·王制篇》有记载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通过民歌民谣以“观民风”。

blob.png

民俗信仰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都有固定的信徒组织如教会、教团等,而民俗信仰一般则无固定的组织机构,其信徒是广泛散布于社会的自由信仰个体或小的社会群体。

宗教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如道教的宫观坛场,佛教的寺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而民俗信仰则没有固定的信仰活动场所。

宗教一般有至高无上的信奉对象,如道教的太上老君或玉皇大帝,佛教的“如来”,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而民俗信仰所信奉的神却没有至高无上者。

宗教都有自己公认的宗教创始人,在本宗教具有极高的权威。而民俗信仰几乎都没有公认的创始人,也不存在什么支配民俗信仰的权威或始祖,这充分说明民俗信仰的自发特点。

宗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分化派别,如道教内部的全真派和正一派,佛教内部的小乘和大乘教派,基督教内部的罗马天主教和新教。

而民俗信仰尽管会因地域、行业和民族的不同而有形式上的差别,但却并没像宗教那样出现不同派系。

宗教有专门的教职人员管理宗教场所、主持宗教活动。而民谷信仰一般都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只是由分散在民间的广大信仰者或个别兼职的活动主持人从事民俗信仰活动。

blob.png

民俗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1、自然崇拜

民间把大自然中的自然力或自然物质看成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事物来加以崇拜,形成了对日月星、风雨雷电、水火、山石等物象的民间禁忌。

古代帝王有出征或其他国家大事,必先祭拜天地,以求保佑。后来祭天地含义和形式,逐渐有了变化,但对天地所代表和象征的宗教信仰上的意义,是基本不变的。北京的天坛,就是当年天子祭拜天地的场所。

祭雷神也是中国普遍的民俗信仰祭祀。雷神是道教重要的神,是代天行惩罚,主降灾驱邪恶神鬼的天神。祭祀山神,也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大祭,如两千年前就开始的泰山“封禅”仪式,即是道教祭祀。

2、动植物崇拜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看作是与本氏族祖先有近缘关系的神圣物,形成了严禁捕杀或禁止冲犯等禁忌。如对牛神、马神、羊神、蛇神的崇拜、祭礼。如民间用菖蒲驱虫御瘟疫、用桃木祛邪避鬼等花,树崇拜。这些皆是从道教而来。

3、祖先崇拜

原始的对祖先鬼神崇拜,在殷周时期演化为祭祖之德和敬天地之道的统一。到两汉之际,随着“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宗教哲学理论的产生,又使先秦的“敬天法祖”信仰相融合,使民间开始形成用天地鬼神和先祖君师之灵佑护宗族兴旺的信仰,此后又成为世俗民众中最普及、最虔诚的民俗信仰。

汉族宗祠的祖先牌位及画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决不可以当着祖先牌位讲粗话或不敬的话,更不能有其他不敬举止,如系外姓人冒犯,则视同冒犯本族全体族人。 

中国南老百姓的民居,对着大门,都有“堂屋”居中。而堂屋里正中,供奉着“神仙”、或者祖先牌位和画像,祈求“家神”赐神禳灾。所以,民间住房的堂屋,既是全家人平常生活起居,聚议的用房,又是民俗信仰和崇拜活动的场所,因而,自家人和客人在堂屋的举止言行,坐立位置,都有许多讲究和禁忌。

blob.png

4、鬼神崇拜

民间对鬼神的崇拜所产生出的行为以及禁忌。其中很多都出自道教。如门神(其职责是驱鬼避邪、保护家中清吉平安),符录和秘文,主要有辟邪门符、护身符、驱虫符、辟邪物(八卦铜币符、刀币符、鞭炮、公鸡血、护命绳、长命锁、白鸡血、头角爪牙等)。

民间对圣人,英雄和行业保护神等具有超凡的“仁、智、勇”品格人物的崇拜,他们被认为能祛邪镇恶,而这些神往往又是道教重要的神明,如关公、妈祖。 

5、吉凶祸福

避邪禳灾、禁忌、卜算吉凶的民俗信仰,民间辟邪除病的术,很多是借助道教的符箓斋醮御鬼驱邪之方术。 

卜算、奇门遁甲术、相术等;择吉,包括合婚择吉、建造择吉、丧葬择吉等;画符念咒,原是道士所用,民俗信仰吸收过来作为自己信仰的一部分。

在旧中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修房造屋是件大事,都会请风水先生看看风水。 民间风俗中对于建筑物的地理朝向、位置、气候条件、风水等生活条件、建筑材料来源等等的考察,往往通过道教的堪舆术来解决。 

blob.png

民间习俗的节日与宗教

上古时凡逢五的日子都称“午”,据说到屈原投江自沉之后,民间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将其自沉之日五月初五定为“重午”节,俗称“端午”。到了这天,赛龙舟,抛粽子,燃香烛,为他召魂。 同时,在道教中又有避鬼兵,止病瘟的驱邪禳灾的意思,故采菖蒲,艾叶,蟾酥,涂雄黄,制雄黄酒、朱砂酒,系五色丝,采草药,张挂符印及钟馗像等等。 

又如清明节,古代又称三月节。最早是农事重要节日,因到这一节气是最好的耕种时令。这个节气又寒食节汇合。寒食节本来是古代禁火的忌日,与晋文公重耳悼念介之推的传说祭日相附会,于是又与祭奠祖先亡灵的郊游扫墓结合,形成综合节日(忌日)。

民俗:人生仪礼俗。在人生过程中,有四个重大仪礼俗: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诞生仪式自古以来都被当作一种宗教的、民俗信仰的仪式对待。对于人的死亡也是这样,死亡被认为只是肉体死亡而灵魂出壳,因而这种脱离前状况的仪式,人死后的道教法事从来就带有祝愿死者灵魂升天或转生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婚礼,古时代婚礼的模式对今天的婚礼仪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其中的合生辰八字,择日等都用到道教的术数。如合婚时认为新婚夫妇的命相禁忌,会影响婚姻感情。

葬礼,这个仪式包含的民俗信仰或宗教信仰的成分,是四种人生礼仪中最明显、最浓烈的一种。传统的丧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停尸,招魂,吊丧,殡仪(又称“入殓”、“大殓”)即入棺的仪式。最后是送葬,又称下葬,是全部葬礼的最后程序。 受道教的影响,人死后的头七,最为重要,人死后都要做法事超度亡灵,而七七四十九天后人才可以转生。农历新年出行忌遇出殡,就出自宗教观念 ,认为鬼魂随棺而行,遇见出殡就会鬼魂附体,是年必有大灾。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