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料价值的认识与研究 ——《上海年鉴( 1854) 》整理与研究述要

摘要:中国大陆第一部城市年鉴——— 《上海年鉴( 1854) 》发现、整理的过程,表明了其融原文影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西文地方文献整理的特点。这一专题研究向世人展示了中文“年鉴”一词系从日本引入; 也揭示了西方年鉴传入中国内地的节点应是出版于1852 年的《上海年鉴( 1852) 》,以及中国第一种城市年鉴是出版于1846 年的《香港年鉴( 1846) 》。通过对《上海年鉴( 1854) 》体例、内容研究及其史料价值以及早期中西城市年鉴比较研究,对年鉴类地方文献的整理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上海年鉴(1854)   年鉴文献整理 城市年鉴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搜集、保存、整理地方志文献和资料是地方志办公室应履行的基本职责。① 年鉴作为一种重要的近代历史文献,理应进入地方志机构的工作视野。2014 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整理出版民国《上海市年鉴》创刊号,最近重印中国内地最早的年鉴——— 《上海年鉴( 1854) 》并出版专题研究论文集②,作为我国一部珍贵的史料,极具研究价值。

001.jpg

一、发现、整理过程

《上海年鉴( 1854) 》整理工作酝酿于2015 年10 月,12 月确定方案,2016 年6 月出版。成果由一函套二册书组成,一册《上海年鉴( 1854) 》系原文影印,一册《〈上海年鉴( 1854) 〉研究》汇集相关研究文章8 篇。

《上海年鉴( 1854) 》的发现也是机缘巧合。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人生不可能有常》一文于2013 年再次见诸新媒体,其中提及:上海图书馆收购罗氏藏书中有一册1854 年版的《上海年鉴》。这为我们研究上海开埠初期的面貌提供了重要信息。① 因为探寻国内早期年鉴的出版始终是年鉴界关注的问题,而之前多数学者以1864 年《海关中外贸易年刊》为最早的年鉴。

11 月,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上海年鉴( 1854) 》整理专家论证会,邀请文献、历史和出版等方面专家讨论该书历史文献价值及整理工作方案。会议认为该书作为中国内地现存最早年鉴,不仅在年鉴传播史上有其独特地位,也对上海近代史研究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会议确定,整理形式既全文影印保持其文献价值,又辅以导读、考证、选译和专题研究等。

12 月,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与上海书店出版社签订合同,在2016 年《上海年鉴》创刊20 周年之际,整理并研究《上海年鉴( 1854) 》,并在上海市地方志法规宣传月期间召开出版座谈会。相关成果在《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报》《上海地方志》《上海滩》等媒体作宣传报道。

二、研究成果举要

《上海年鉴( 1854) 》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对中国年鉴史研究亦有意义,下面将《〈上海年鉴( 1854) 〉研究》中的部分观点归纳如下。

(一) 年鉴史研究成果

1. “年鉴”源流辨析

据周振鹤《〈上海年鉴( 1854) 〉解题》一文考证,Almanac 一词在现代的英汉词典里有“历书”与“年鉴”两个义项,但中文“年鉴”一词来源的英语词却是yearbook( 或作year book) 。日本人最先将yearbook 译为“年鉴”,至迟到明治九年( 1876) ,日本就有题名《万国年鉴》的书出现; 已知“年鉴”在中文文献的最早出处是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一日( 1899 年6 月18 日) 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清议报》第十八册《外论汇译》。语言工具书中最早见于1901 年后出版的《增广英字指南》第五卷《破体辑要》中。将“yearbook”译作“每年之书,年鉴”。最早见于国内书名的是1909 年7 月奉天( 今辽宁省沈阳市) 学务公所谢荫昌编译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

2. 中国早期年鉴及保存情况

《〈上海年鉴( 1854) 〉解题》提出,目前所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城市年鉴应是出版于1852 年的《上海年鉴( 1852) 》( Shanghai Almanac for 1852,and Commercial Guide) ,中国第一种城市年鉴是出版于1846 年的《香港年鉴( 1846) 》( The Hong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 for 1846) ,而中国第一种年鉴类书籍应为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新教传教士马

礼逊编辑、东印度公司出版社在澳门出版的第一部《1832 年英华历书及记录,并附指南》( Anglo-Chinese Kalendar and Register,1832:with a Companion) ,或可简译为《英华历书》。1852 年、1853 年《上海年鉴》尚未在世界大公共图书馆见藏,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年鉴处沈思睿发现2015 年7 月Alexander Historical Auctions 拍卖图录并成交。①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保存有1854、1860—1862 年的《上海年鉴》,这次重印的1854 年《上海年鉴》在哈佛大学widener 图书馆等也有收藏。1832 年《英华历书》藏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

3. 《上海年鉴( 1854) 》体例、内容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北华捷报社编的〈上海年鉴( 1854) 〉》一文周详备要地介绍全书,阐释Kalendar ( Calendar,历书) 和Miscellany ( 文献汇编) 的内容特色和阅读难点,并选译了若干部分具有史料价值而中文失载的文告、作者亲历亲闻记录。如《1845 年香港总督取缔三合会令》《1853 年9 月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发动》等。这些资料有助于对太平天国运动与上海小刀会起义的研究。

在1853 年12 月10 日《北华捷报》刊登《上海年鉴( 1854) 》即将出版的广告中编者说明所署日期为1853 年12 月26 日,当为该书编定的日期。全书分为“历书”和“文献汇编”两部分,书中的1854 年年历( 维克多利亚女王十七至十八年,咸丰三至四年) 为读者提供了1854 年上海的日食时间、1854 年日历以及读者每天的记事页,反映出19 世纪西方年鉴的典型编纂体例。《上海年鉴》编纂的用意,是为在沪英美侨民和商人提供一本有关上海的“百科全书”和实用手册。

沈思睿《报馆三人行》对《上海年鉴( 1854) 》编者进行研究,考证了《北华捷报》创始人奚安门( Henry Shearman) 、监工卡瓦略( António J. H. de Carvalho) 与排字工罗萨里奥( Cypriano. E. do Rozario) 的身世、经历,并纠正错谬。如不少史志文献记载奚安门为“来自爱德华王子岛的商人”,认为爱德华王子岛是南印度洋的爱德华王子群岛( 南非领地) 。其实“爱德华王子岛( Prince Edward Island,缩写PEI) ”属加拿大领地,东部海洋三省之一,在岛上也只是农场主。卡瓦略从印刷学徒工、报馆监工再到印刷所老板,然后商而优则仕,出任葡萄牙驻沪总领事等。从中亦可窥见在华葡萄牙人群体的职业生涯。

(二) 上海史研究成果

虽然上海近代史料较其他城市丰富,但是, 《上海年鉴( 1854) 》在存史之真、补史之缺、纠史之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该书汇辑的1853 年史料,恰处上海开埠第十年,也是上海租界维持华洋分居局面的最后一年,呈现非常有意义的历史截面; 并且,作为连续性出版物的《上海年鉴》,资料连续、内容衔接,更为珍贵。

1. 重要人物等辨误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月之在《复原上海史实的重要资料》一文列举“威妥玛路”的译名讹误。“威妥玛路”即Wetmore Road ( 今上海市怀德路) ,是1895年9 月10 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命名的两条马路之一。Wetmore,W. S. 先生是一位很老的租界居民,曾任工部局总董。但后来被误以为在晚清中国更有名气的威妥玛( 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 ,他1853 年任英国驻沪副领事,1854 年被委任为上海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1871 年升任驻华公使。这位Wetmore 先生的名字,除了被讹误为“威妥玛”外,在其他中文资料中一直被翻译为“魏德卯”。但在《上海年鉴( 1854) 》中,Wetmore,W. S. 的译名是“哗地玛”。本着译名从己、从初的原则,Wetmore,W. S. 理应译为“哗地玛”。

2. 上海开埠初期洋行分布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婧《开埠初期的上海租地及洋行———基于1854 年〈上海年鉴〉的研究》一文,根据《上海年鉴( 1854) 》两份材料复原上海开埠之后土地利用与景观变迁。一是1853 年《上海埠租地名录》( List of Renters of Land at the Port of Shanghae,1853)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整理汇编的英国领事馆租地表,和道契资料同为研究开埠初期洋商租地的重要材料,《上海年鉴》中的内容可补道契之不足。

另外一份材料是《在沪洋行名录》,将洋行的中英文名称、粤语注音、供职人员及职责详细列出,同样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洋行信息汇总。由此厘清开埠初期上海洋行的租地情况与业务范围,并利用GIS 技术,结合1855 年《上海外国租界地图》,开埠初期的洋行分布一目了然。

3. 上海开埠初期外国人社会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朱华《1853 年上海外人社会的若干史实———基于1854 年〈上海年鉴〉的考察》一文判断,即便是马士、兰宁与库寿龄这样的专业史家,在写作《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史》时,也未能用上这部年鉴。从该年鉴可见1853 年上海外国人职业构成、外资企业行业结构。结合其他史料可见,上海开埠十年来,外国人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速度并不很快,大概年均10%多一点。外国人社会的绝对规模更是非常有限。华洋分居时代的上海,还远远称不上外国冒险家纷至沓来的繁华乐园。

4. 上海民俗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舟《19 世纪中叶西方对中国民俗的研究:以〈上海年鉴〉中的两篇小文为例》一文认为,《上海年鉴( 1854) 》中刊登的两篇中国民俗文章,正好处于西方研究中国民俗从业余到专业的重要时间转折点上。与清末来华的西方人及之前的传教士不同,19 世纪外国人可以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开始以更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收集、记录民俗。虽然文章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西方人特有的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作者想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努力。这两篇文章中除个别处( 如按中国传统说法,太岁并非是商纣之子,商纣也不能称之为“纣辛”) ,整体描述基本上没有错误,而且可以和相关中文资料相互补充。如旗纛神,一般认为是九天玄女,但传说各异,如有称“神为孝女,父为守将陷敌阵,神裸身单骑入敌阵,劫夺其父回,曰以女子身而裸其体,何以生为,遂伏剑死”。

漂亮的樱花

(三) 对当前年鉴编纂研究的借鉴意义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裘晓燕《由早期英文年鉴论〈上海年鉴( 英文版) 〉编纂》一文在比较了《上海年鉴( 1854) 》与同时期《纽约年鉴( 1858) 》体例、内容和行文后,阐述《上海年鉴( 英文版) 》的发展对策。指出《上海年鉴》主要服务于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群体; 采用标题式记述,可不同于中文版的条目体; 资料应以信息、数据和知识为主( 即information) 。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上海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资料和年度信息,即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并择取生动、鲜活,具有可读性和地方特色的内容; 丰富资料表现形式,尽量利用图表曲线体现统计数据,加强版面设计感,增加图照,还使用了画作等。

002.jpg

三、整理体会

由于时间仓促,整理工作还有粗疏,专题研究也大有拓展、深化的空间。但《上海年鉴( 1854) 》足以体现年鉴等地方历史文献的价值。结合《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5—2020 年) 》,整理体会有二。

(一) 地方志工作机构整理地方历史文献大有可为

地方历史文献是有待深入挖掘的资源宝库,不仅包括史书、方志、家谱,也包括年鉴等。地方志工作机构理应履行职责,并积极联合文博、图书、档案、出版等部门,组织专家研究整理,形成合力,建立开放性工作平台。《上海年鉴( 1854) 》整理过程中,周振鹤慨允撰写题解,辨析年鉴源流,并审阅所有论文; 周育民在春节期间赶写全书导读,洋洋万言,周详备要,为整理工作奠定基础; 熊月之、朱华等拨冗贡献佳作。上海书店出版社责任编辑不仅力求装帧、印制保持历史原貌,还代为组织论文。上海图书馆倾力支持,提供最为清晰的扫描原件,并积极联络国家图书馆、澳门图书馆等提供年鉴文献图照。

(二) 年鉴理论研究任重道远

年鉴源于西方,但在具有悠久记史传统的中国也获得长足发展。《民国时期总书目》载述全国年鉴280 余种。据国家图书馆统计,从1949 年至2013 年11 月,中国累计出版各级各类年鉴6171 种,堪称年鉴大国。其间,编纂体例、内容包括行文都有相当变化,“年鉴中国化”是更大的课题,也折现了世界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漂亮的樱花

附:《上海年鉴( 1854) 》目录

一、历书

1. 上海的气象和气候并附说明表( Meteorology and Climate of Shanghea with IllustrativeTables)

2. 1854 年的日食和月食( Eclipses of the year 1854)

3. 月历和记事( Monthly Kalendar and Memoranda)

4. 近年温度表测记要( Abstract of Observation by the Thermometer for several years)

5. 卢比和市两的十进位制( Decimal Fractions of a Rupee and a Catty)

6. 潮汐表( Perpetual Tide Table)

7. 1853 年租地人表( Renters of Land 1853)

8. 茶叶5 至6 先令计算表( Tea Table from 5s. to 6s. )

9. 中美条约英文本、中文本( American Trea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0. 上海保险行名表( List of Insurance Office)

11. 扬子江航行须知( Remarks on the Navigation of the Yang-tsze-keang) 。

12. 上海外侨名录( List of Foreign Residents at Shanghae) 。

13. 上海洋行名录( List of Foreign Hongs at Shanghae)

二、文献汇编

1. 关于中国上古史年代的可信度( On the Credibility of Chinese Early Chronology)

2. 中国人的迎春仪式( The Chinese Ceremony of Welcoming the Spring)

3. “迎喜神”( “Welcoming the God of Joy”)

4. 中国的秘密结社(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

5. 金陵述略( General Statement Respecting Affairs At Nan-King)

6. 包令:中国格言诗译( Poetic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by Dr. Boring,L. L. D)

7. 《回疆志》述评( Notes on Mahommedan Tartary)

8. 玛高温医生( D. J. Macgowan) :注意中国平原的沙雨( Remarks on Showers of Sand in the Chinese Plain)

9. Ehrenberg 与玛高温:关于中国的尘雨( On the Dust Showers of China)

10. 上海方言的语音系统,附音节表( A System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Shanghai Dialect with a List of Syllables appended)

11. 上海到舟山、宁波旅行记( Notes of a Trip from Shanghae to Chusan and Ninpo)

12. 玛高温笔记摘抄( Extracts of Dr. Macgowan’s Note Book)

13. 1853 年《京报》( Peking Gazette) 摘译和本地告示( Extracts from Peiking Gazettes and Local Proclamations 1853)

14. 论黄金的产量和非流通使用( On the Production and Decurrency of Gold)

(原文请至中国知网,作者:王继杰,男,上海市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鉴工作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年鉴学。)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