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整体性思维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有清晰的定义,即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献的解释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目前, 地方综合年鉴的文献价值普遍不高,系统性、逻辑性、学术性都有所欠缺,要从整体性视角来把握、分析、评价和解决这些问题。客观记述历史,就要求用整体性的眼光,把每一种历史现象都放到历史的整体联系中去认识、去考察。地方综合年鉴作为系统记述某一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其编纂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以反映社会发展的大势大略,更好地发挥年鉴“资政、存史、育人”功能。

一、运用整体思维,改变年鉴“碎片化”记述倾向。

地方综合年鉴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现象,资料琐碎、杂乱无章,县(市、区)级年鉴尤其突出。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认为“就事论事、支离破碎的认识决不会导致对整体的认识,它甚至对部分也不能认清。”(〔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地方综合年鉴资料一般来源于政府各部门的供稿,很多带有部门色彩,缺乏整体性思维,以罗列部门工作代替深入的事业发展现状记述。如记开展某项普查,只记启动会议情况,不记普查成果。一些部门供稿内容枝枝蔓蔓,记述范围过于宽泛,党务、职工教育、业务培训等内视性内容全部收录,俨然是部门总结汇编。事业或行业发展内容淹没在冗杂繁琐的资料中。有些地方综合年鉴过于强调年鉴的年度性,动态性条目占比较高,动态性条目的内容大都是碎片化内容,对事业或事物发展影响甚微。大量的碎片记述没有考虑到普遍联系和“以小见大”的原则,呈现出碎化的征象。

blob.png

长期以来,年鉴界将条目体作为年鉴的一个基本特征,认为年鉴就是条目体。条目体虽然一事一条, 易于操作,但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不能使全书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地方综合年鉴使用条目体,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年鉴“碎片化”的记述倾向。有些部门撰稿人按照年鉴组稿大纲要求,对本部门的年度工作总结等资料进行切分,有时切分过于随意,甚至将一个独立、完整的条目拆分成多条条目,导致一些条目内容支离破碎,记述要素不全。一些条目内容空话、套话多,实质性内容少。地方综合年鉴涉及面广,年鉴编辑对一些部门的业务工作也不是太了解, 加之组稿、编辑任务重,很多时候对来稿全盘接受,只是进行文字校对,因此地方综合年鉴的内容碎片化现象在编辑阶段也难以得到纠正。

我国早期年鉴并不采用条目体,港澳台年鉴、海外年鉴也不采用条目体,因此条目体并不是年鉴的本质特征。目前有些年鉴已经开始采用章节体,对于改变年鉴碎片化的记述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如《盐城年鉴》从2015年尝试以章节体辅以条目体的形式架构 篇目:第一层次的编(10编),是年鉴主体部分的十 大板块(可视为虚设层次);第二层次的章(52章), 是以二级类目“横排”出的52个大类;第三层次的节(289节),是各个大类之下的“划分”;第四层次的 目(384目),是各个大类经过“划分”后所并列出的 主要职能或重点工作;最后一层次的条目(587个), 为年度性亮点或特色事项。这样的架构,章节为宏观结构,条目是微观形式,由此立体综合地组成整部年鉴的资料体系,科学严谨地展示本年度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茆贵鸣:《〈盐城年鉴〉全面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江苏地方志》2016年第3期)。

地方综合年鉴条目内容的“碎化”使地方综合年鉴缺乏整体的架构和历史眼光,难以反映区域年度发展特征。因此,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整体性思维应该最广泛地落实在具体条目编写中,善于从整体出发去看待各项事业发展,从整体出发去认识微观。各种事物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构成的,要认真分析事物组成要素,按照事物的组成要素展开记述,才能把事物的本来面貌记述清楚。如艺术不仅要记述艺术发展概况,如艺术机构数,艺术表演场次、参与人数等,还要分别记述戏剧、美术、摄影、杂技、书法、舞蹈、曲艺、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发展状况。为避免内容的碎片化,地方综合年鉴可采用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所谓面,就是横向展现事物的整体面貌。所谓点,就是在整体面貌的记述中,记述代表性事物或事例,突出典型。没有点,没有对重点材料的重点记述,年鉴就会只是一般性的、干巴巴的资料汇集;没有面,则不能反映事物发展和存在的整体面貌。在地方综合年鉴中,以面横陈全貌,以点重彩着笔,面、点有机结合,就能比较清晰、全面而又重点地写出一项事业, 一项事物、一个门类的发展现状。如写港口时,先叙述一地港口总的状况,包括装卸能力、停泊吨位、港口设施、货物吞吐量等,然后举出一两个主要港口重点简介,使全文凹凸有状,立体感强。只有采用这种形式编写,年鉴记述内容才不至于流于空泛,才能避免内容的碎化。

二、运用整体思维,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的系统性。

系统性是地方综合年鉴的重要属性,目前地方综合年鉴普遍存在整体架构松散,系统性不强的缺点。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的系统性,要科学设计篇目、写好年鉴的综述、加强碎片内容整合。

1.科学设计年鉴篇目。编纂地方综合年鉴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科学设计各个层次的结构,从而揭示各相关部分的有机联系,并通过这些有机的联系,反映事业或行业的全貌。地方综合年鉴记述年度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情况, 组稿单位涵盖众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面广量重。为方便组稿、编辑,一些年鉴在篇目设计时侧重于单位分工,科学分类重视不够。按单位分工设计篇目,虽便于组稿,但容易造成一些系统资料的缺失, 如很多年鉴将农委的供稿内容都归入农业,农业多按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等进行分类,如此一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动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安全内容就无法归类,有时就会遗漏。设计篇目时要充分考虑各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地方综合年鉴的类目数量应适中,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类目数量应逐渐递减,年鉴的分类层次也不宜过多。目前,地方综合年鉴普遍存在归类不当、划分标准不一、层次混乱等问题。如将服务业与隶属于服务业的金融业、旅游业等并列,建筑业与房地产业混为一谈等。在横分层次时要坚持划分标准的同一,避免出现不合逻辑的混乱现象。一事物往往有多种属性,设计地方综合年鉴篇目时,可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事物的一种属性作为划分门类的标准,同一层次必须严格按照同一标准。这样划分的门类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避免界限不清。地方综合年鉴记述的是区域年度发展情况,属于短时段资料文献,为保持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框架结构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变动过于频繁。

2.写好年鉴的综述。年鉴采用的是条目体,条目体虽方便灵活,便于检索,但难以反映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性不足,缺乏全面联系和贯通。为弥补这一缺点,需要加强综合性条目的记述,尤其是综述条目的撰写。综述综合概况记述事物或行业发展概貌,揭示事物或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目前,很多年鉴综述内容较为空泛,体现不出事物或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有的综述未能把握事物或行业发展的大势,宏观性不足。综合性年鉴的综述应都是综合性条目,而目前很多年鉴将无法归类的单一记事性条目全部放入综述,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为了反映事业或行业发展概貌,综述可从不同侧面对事物进行记述,每一个条目就是一个相对的独立体,但这些条目并非“各自为政”,条目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加强碎片资料的整合,保持事业或行业发展的整体性。碎片资料容易出现“以偏概全”之弊。细小问题、微观问题虽然可由小见大,但不可能反映事业或行业发展现状。地方综合年鉴主要由政府部门供稿,供稿内容基本是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事业或行业分类和政府职能部门分工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年鉴碎片资料的归纳整合,提高年鉴信息的综合性。如社会救助涉及民政、住建、教育、人社、卫计等多个部门,仅收录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资料,是不完整的,要汇总多部门的社会救助资料进行综合记述,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救助情况。再如知识产权包含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内容,其中专利属于知识产权局管理,商标属于工商局管理,版权属于新闻出版广电局管理,很多地方综合年鉴的知识产权内容都仅有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专利内容,没有商标和版权的相关内容,无法全面系统反映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因此,必须按照事业或行业发展分类,加强相关内容的整合,全面系统地反映事业或行业发展现状。条目是年鉴记述的基本单元,内容应相对完整,对于一些内容不完整的条目,要通过撤并条目,补充资料等办法完善条目内容,保持条目内容的完整性。

三、运用整体思维,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的学术性。

1.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资料的权威性。地方综合年鉴是由政府机构组织编纂出版的,因此属于政府出版物。政府出版物具有权威性。为保障地方综合年鉴的权威性,就要多采用权威资料。首先,要完善基础信息,展现事业或行业发展概貌。如旅游要有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等基本资料。《香港年报》(2013)在记述公共交通时详细记述了全港铁路、 电车、山顶缆车、其他陆路交通工具(专营巴士、非专营巴士、公共小型巴士、的士)、渡轮等各种交通工具数量、载客量,资料详实,香港公共交通情况一目了然。其次,要拓展资料采编渠道,搜集全面、系统、准确的权威资料。目前,地方综合年鉴的内容来源于各机关单位报送的材料,由于各单位对年鉴组稿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不一,因此报送材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仅依靠机关单位报送的材料,不足以全面系统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此要多方搜集整理有关部门公开发布的权威资料,如统计公报、白皮书、工作报告、调研报告等。地方综合年鉴除记述官方活动外,还应记述稳定的日常生活。由于政府部门难以提供民众日常生活资料,因此一些地方综合年鉴对于社会民生内容,记述寥寥,难以反映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情况。有鉴于此,一些地方综合年鉴收录了一些社会民生调查资料,这些资料很多都未全文发表过,资料价值较高。有条件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单位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委托有关单位开展专项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再次,要拓展内容记述深度,有些年鉴对一些重要内容的记述不够完整,有时一笔带过,这时就需要补充资料展开记述。如记述当年新增上市公司数,不能仅简单记述数量,而要列表逐个反映,包括名称、上市时间、上市地等。

2.注重独家资料收录,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资料价值。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综合年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资料是年鉴的基础与生命,因此增强年鉴的价值,首先就要在资料的独特性上做文章,使地方综合年鉴所收录的资料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从而迫使读者要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不得不查找地方综合年鉴,舍此别无选择。目前,很多地方综合年鉴中的单一纪事性条目较多,收录了众多会议、领导视察、检查评比、表彰奖励等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是部门新闻宣传内容,通过部门网站都可以查询到,资料价值不高,因此要逐步降低动态性条目占比。很多地方综合年鉴市县部分篇幅较大,甚者达到三分之一。市县内容多是一些经济指标和市县年度要事,这些内容和市县年鉴重复,在当地政府网站上也可以查询到,资料价值不高,因此要压缩市县部分的篇幅,合理确定收录内容。地方综合年鉴的供稿单位涉及政府各个部门,基本可以征集到各个领域的资料,这是地方综合年鉴的一个重要优势,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应善于从各部门的供稿中挖掘独家资料。部门供稿中经常会将年度性工作列举一下,其中有的会提及开展社会调查、发布某项报告等,凭借这些资料线索,就可以请求相关供稿人提供完整资料,这些资料很多都是独家资料,地方综合年鉴摘要使用这些资料,自然就提升了年鉴的资料价值。要重视图表资料的搜集,图表资料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且大都是第一手资料,资料价值极高。海外年鉴很重视图表资料的使用,如美国《德克萨斯年鉴》(2012~2013)收 录37张地图,171张表格。国内地方综合年鉴收录表 格虽不少,但很多都来源于地方统计年鉴,为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的资料价值,可以多收录一些统计年鉴未收录的表格资料,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事业或行业发展数据,可以分条块或分区域列表展开,扩展资料信息量。

3.加强历史分析,提高地方综合年鉴文献价值。长期以来,“述而不作”被作为地方志编纂的一项基本原则,很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人员由此认为地方综合年鉴只需客观记述史实,无需分析原因,无需探究事业或行业发展规律。有学者认为方志界对“述而不作”的理解与史家“用史实说话”这一根本已经有些偏离,“述而不作在志书编写过程中的贯彻,关键要防止空发议论, 空说原因,必须坚持用史事作为根据,一切拿史实来说明观点的原则。”(韩锴:《方志视域里“述而不作” 的全方位考察》,《浙江学刊》2015年第5期)客观分析史实,对于提升年鉴文献价值意义重大。目前,皮书大量涌现,其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皮书基本是记述某一行业年度发展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某种程度而言,皮书虽无专业年鉴之名,而有专业年鉴之实。与皮书相比,地方综合年鉴的长处在于综合性,内容广泛,缺点则在于缺乏皮书的深度分析。因此,地方综合年鉴应借鉴皮书写法,加强分析性资料的搜集,提高年鉴的著述性。在专业年鉴中,统计年鉴发展迅速,使用率高,已成为政府官员、研究学者了解研究地情的必备参考书。与统计年鉴全表格相比,地方综合年鉴体裁形式多样,在收录表格资料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数据变化原因,揭示行业发展规律,让枯燥的数字活起来,更好地体现地方综合年鉴的资料价值。地方综合年鉴覆盖面广,在考察方法上,不能孤立地考察个别的作为历史要素的事件,而应该分析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即历史的结构,写深写透。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中,要注意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发展和变化,横向对比用来说明一地一事物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地位,给全面准确地认识地情带来参照系数。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的表述方法,其优点是把动态的变化和静态的现状都表述得准确、明了。年鉴一般以纵向比较为主,虽以纵向比较为主,但仍应注意横向比较,并将两种比较有机结合,以便准确地找到事物存在的真正位置。

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固然有赖于部门供稿质量的提高,但更重要的在于编辑的后期资料加工。地方综合年鉴编辑要具备整体性思维,有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深厚的文史功底,注重年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设计篇目,认真采编资料,精心编辑稿件,逐步提升年鉴文献价值,使地方综合年鉴真正成为地情名片,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当地提供基本信息、为宣传当地提供基本资料、为研究当地提供基本素材。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