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对年鉴的认知和定位

提要:年鉴起源于西方,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中西方年鉴不同的发展历程,导致双方在年鉴认知和定位上有联系也有区别。通过讨论在这一认知和定位的影响下,中西方综合年鉴各自编撰和出版的境况,重点比较分析了双方综合年鉴的编撰体例及其对各自年鉴的影响,并就此提出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应打破当前僵化局面, 虚心向国外先进年鉴借鉴、学习的观点。

关键词:中西方年鉴;定位;编撰体例;认知

年鉴最早起源于西方,且源头不止一个,其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分别是 Almanac、Yearbook 和 Annual 三种年鉴形式。这三种年鉴出身不同, 体例不同, 读者群也不同。其中Almanac 类年鉴出身于民间,它最初是 12 ~ 13 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历书; 从 17 世纪起,欧洲人在原有历书中增加一些其他有用的社会信息,使之逐步演变为现代年鉴早期形式,受到普通百姓欢迎。到 18 世纪中期,Almanac 类年鉴已成为欧美大众普遍喜爱的通俗读物,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Almanac类年鉴内容丰富,形式简洁明快,凡是能用数字、实据说明问题的,都直接放上数据图表,绝不使用多余文字加以赘述,因此善用图表是 Almanac 类年鉴的最大特点。Yearbook 和Annual 类年鉴也分别成型于 18 世纪,其中前者最初是 13 ~ 16  世纪英国法院的年度判案汇编,后者脱胎于公元前 300 年古罗马帝国 “Annals” 编年体工具书,此两种载体形式在 18 世纪纷纷为其他行业领域借用,逐渐成为现代年鉴另外两种典型代表。Yearbook 和Annual 一般为特定领域和专门人士服务,因此它们在多数情况下属于专门年鉴范畴。如果从流行范围来说,Almanac类年鉴流传最广、读者群最大,Annual 类年鉴最小,Yearbook  类年鉴居中。进入 20 世纪以后,西方年鉴仍在不断创新,出现以英国 《简氏》 ( Jane's,1898—) 系列年鉴、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Guinness World Records,1955—) 等为代表的新型年鉴编撰形式,它们在出版、发行和营销方式上也与上述传统年鉴不同。因此历史发展悠久、形式丰富多样、多种编写体例并存是西方年鉴的一个总体特点。

001.jpg

汉语 “年鉴” 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成书的 《宋史·艺文志》著录的 《年鉴》当中,因该书早佚,其“年鉴” 含义至今不明。清末民初,伴随西学东渐潮流,西方年鉴开始传入中国,在它的影响和带领下,中国年鉴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其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初始阶段,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洋人在华创办年鉴阶段: 从 19 世纪中叶起,洋人利用西方视角和年鉴编写体例在中国创办年鉴,最早成果为清咸丰二年 (1852 ) 由 《北华捷报》社 ( North- China Herald) 出版的英文 《上海年鉴》 ( Shanghai Almanac 1852—1863) ,次之为清同治三年 ( 1864) 出版的 《海关中外贸易年刊》 ( 1864—1948) 。这一时期,英国人伍德海 (Wood head)( 1883—1959)  创办的英文版 《中华年鉴》 ( The China Yearbook,1912—1939) 较有影响力,为国人创办年鉴提供了借鉴。该书最初在英国伦敦创刊,1921 年起先后迁至中国天津和上海出版。

二是国人创办年鉴阶段: 1909 年,奉天 ( 今沈阳) 图书馆谢荫昌辑译出版日本伊东佑谷所著《世界年鉴》,定名为 《新译世界统计年鉴》,是中国人首部自己编纂出版的年鉴。该书采用伊东佑谷所编年鉴书名,将书中 “年鉴” 一词直接引入中国,是我国年鉴类工具书对该词的首次使用。日本编撰年鉴早于中国,最初撰成于 1757 年的 《古今净琉璃剧目年鉴》已佚。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年鉴是 1876 年编撰的 《万国年鉴》( 日文 《崵國年蘤》) ,因此汉语 “年鉴” 一词在传到日本后有了 “现代年鉴工具书” 的含义,随后又从日本传回中国。继谢荫昌之后,国人编撰出版年鉴逐渐形成一个小高潮。到 1949 年前,共翻译和编撰出版年鉴近百种,但这些年鉴出版周期皆不长,往往在两三期之后都停办了。(2) 徘徊阶段: 1950—1979 年,中国年鉴编撰出版处于缓慢、停滞状态,其间共出版翻译年鉴十多种。(3) 高发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文化出版事业开始繁荣。1980 年,我国同时出版 6 种年鉴,由此拉开新时期全国年鉴出版序幕,并很快步入高产阶段。当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撰出版的 《中国百科年鉴 ( 1980—1995) 》, 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创办的第一本综合年鉴,被誉为 “年度的百科全书” 和 “万宝全书”,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所创体例影响巨大,为后来我国地方综合年鉴纷纷效仿和遵循,并一直延续至今。2006 年,国务院颁布 《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全国各级地方志部门负责编撰地方综合年鉴,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发展进一步加快,到目前已基本覆盖全国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域。据统计,2014 年全国共出版各类年鉴约 4000 种,成为世界年鉴出版大国;在所有年鉴中,地方综合年鉴为出版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年鉴,已成为我国年鉴家族的主力军。

对比中西方年鉴发展可以看到,西方年鉴发展历史悠久,迄今已有400多年,比我国早300 年; 其编撰方法经过长期磨合,逐步走向成熟,涌现出很多知名年鉴。这些年鉴读者认可度高, 发行量大,已成为西方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西方社会营造了很好的年鉴意识与氛围,其中像美国 《老农夫年鉴》 ( The Old Farmer's Almanac,1792—) 、《世界年鉴》 (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1868—1876,1886—)  每年发行量分别在 10 万册和 30 万册以上,年年登上美国工具书畅销榜,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中国年鉴发展前后总共100年时间,由最初从翻译和模仿西方年鉴起步,于民国时期形成一定规模,但随后中止,直到1980年才又开始复兴。与民国时期我国第一次年鉴编修兴起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新时期我国对于年鉴编撰方法和理论的探索,基本处在一种自我摸索、自我探寻、自我实践的状态,向国外年鉴学习和借鉴得不多,除 一些零星介绍国外年鉴的文章外,系统翻译、引进或研究国外年鉴的现象并没有出现。截至目前,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单本发行量平均每年大概在2500册左右,在读者和社会中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没有达到西方社会综合年鉴所具有的知名度。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