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编纂如何突出地方性
一、前言
村志,就是记述一村之村情村史村貌的资料性文献,是激励村民自强不息、传扬村落文化的乡土教材,是反映我国千百年来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地方志书的组成部分。
村志编纂,古来有之,清代的安徽《杏花村志》还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新时期修志,省、市、县三级志书列入我国的方志编纂规划,镇村志虽然没有列入编纂规划,但不少地方自发编纂村志,成效喜人。如浙江省首部《白沙村志》1991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2012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又一部新《白沙村志》,20年间村民自发两修村志,创造了一个奇迹。2003—2015年广州市天河区先后出版村志20部,全区仅剩5个村未出版村志。全国范围内出现不少高质量的村志。2016年10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更是促进了村志的健康有效发展。
因村志编纂多是自觉行为,一般由本土的秀才担任总纂,创意修志,激情写作,洋洋洒洒,达数十万字,但有的没有经过业务培训指导,有的评审验收程序简化,难免出现与志书体例及其规范相违背的地方。笔者最近接触一部80万字的村志初稿(以下简称该村志稿),应邀评议志稿,发现诸多突出问题,最重要的是该村志没有突出地方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就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二、村志的最大特性是地方性
村志是诸多志书的一种。志书有许多特性,如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系统性、叙述性、官修性、可靠性等等,但最大的特性、首要属性是地方性。掌握志书的这一特性,才知道村志重在记什么,不该记什么。
(一)志书的首要属性是地方性,不越境而书
志书的全称叫地方志书,“地方”二字很关键,这是对志书内容在空间上的限定。
这一特性,决定了志书以特定的地域为记载范围,所记内容均以与本地是否有关为依据,与本地无关的一律不记,这就是“不越境而书”。如省志记一省之人事物,市志记一市之人事物,县志记一县之人事物,镇志记一镇之人事物,村志记一村之人事物,而与本村无关的一律不记,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或许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方志书的体例、形式有新的变化,但“地方性”这一首要特性、最大的特性是不会变的,地方志书不会离开地方之人事物而书。
但在笔者审阅的该村志稿里,有许多无涉该村的内容,就是里面没有该村的人物、事件、桥名、组名、山川名等,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网络知识,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村志的篇幅,也使村志的地方性、资料性大打折扣:别人要看那些网络知识,何必要去看你的村志,网上查阅来得更快、更丰富全面!因此,建议各编章大段大段的缺乏地方性的内容,全部删去。
例如,《民间信仰》节,下设《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基督教信仰》《相关联接:〈心经〉译文》《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天地君亲师》《龙凤崇拜》《村民学堂:迷信与邪教的本质区别》,合计8个条目18900字左右,而笔者看到的有关该村地方性的内容仅1800字左右,其余的都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不是学者们读志、用志所需要的该村的有价值的内容,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有这1800字左右,其余的17000多字是可以删除的。
又如,《祠堂家谱》章,下设第一节《祠堂》、第二节《家谱》《村民学堂:〈朱伯庐治家格言〉》,合计9300字左右的内容,而有关该村地方性的内容不到1000字,朱伯庐也不是本省本村人,而是江苏昆山人,其治家格言作为附录列入该村志,完全没有意义。到底如何写?写什么?如《家谱》节正文5600多字,有关该村地方性的内容没有多少字,建议全部删掉,重新写,主要写该村有多少姓氏家谱、各家谱(堂号)的编修时间、册数、保存地(人)、主要内容等,有名气、有内涵的家谱序文还可以附录在正文的后面。
(二)志书是一方之系统资料的百科全书,不是一切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
根据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有人形象地比喻地方志书是地方百科全书,这是对地方志书横涉百科的一种面上的现象性概括及补充,不是对志书本质的定义。
于是,有的地方立意要把志书编成百科全书式的志书,但有的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
如笔者审阅的该村志稿各篇章中设有大量的《村民学堂》,合计89条目、93500多字,以为是一大创新,其用意,是想编成百科全书式的村志,并在《凡例》中说明:“为深化扩展文章内容,补充资料性知识性、提高趣味性可读性;同时顾及政策性前瞻性,有关章节外延拓展‘村民学堂’,有知识卡片、新闻链接、参考消息、文件摘编、故事联接等多种相关成分。为便于搜索查找,目录后列有‘村民学堂’页码索引,望读者能体味编者苦心。”
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1.修志者想把村志编成百科全书式的志书,这无可厚非,但在认识上有误区。志书虽然内容涉及各行、各业、百科,也可以说是百科全书,但必须是地方百科全书,是汇集一方(一村)基本知识和系统资料的地方百科全书,而不是一切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地方”二字不可忽视,否则,地方志书就不是地方志书,该村志也不是该村志了。
如《村民学堂》之“雾霾天开车要注意些什么?”“慎用电热毯”“冰箱并非食物保险箱”“迷信与邪教的本质区别”“如何防治H7N9禽流感病毒”“暴雨的四种预警信号”“古人的名字号”“百家姓”“家庭理财五定律”“家庭建档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办理户口迁移所需的证明材料”“政策咨询——注册公司需要哪些手续”“抵制危险驾驶和路怒症”“天然气安全技术说明”“冬季燃气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学生出行交通安全宝典”“个人健康行为的四勤六不三带和六要”“办理出入境证件流程”等条目,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知识,没有该村之地方知识信息,没有必要录入村志。
2.修志者想提升志书的资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这也无可厚非,但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是本村管辖内的内容而不是村以外的内容。自古以来,志书承担了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即发挥地方志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这是修志的目的或者说是功能,但志书不承担一切基本知识科普的功能。
如《村民学堂·防湿除湿梅雨季》介绍:“梅雨时节,气温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度明显增大,很多人都会受到湿邪的困扰,感觉头重如裹、身困无力、四肢酸楚,整个人都无精打采,很不舒服。长时间让人觉得湿热难熬、苦不堪言。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中了湿邪?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防湿除湿?且听中医专家详细讲解……”很明显,这是中医专家的讲课内容,网上也可以查阅到诸如此类的知识,没有必要录入志书。志书没有传播一切基本知识、阐述科学道理的义务,志书重在传播地方性知识信息,对于该村志来说,就是传播该村内的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知识信息。
3.修志者要深化记述内容,提高志书的可读性与学术品位,可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面下功夫。这是增加第一手资料、增强原创性与鲜活性、著述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围绕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选择代表性人物作为口述历史采访对象,所获取的社会调查资料、口述历史资料,可以作为附录入志,其体裁与内容,与志书中的志体及内容,是点与面、深与广、人与物、精与粗的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第一手资料入志比例越大,志书的独有性、可引用性就越高,存史价值、使用价值就越大。反之,大家都有的而不是你独有的,尤其是网络科普知识入志,就没有多大引用价值,志书的著述性、资料性也大打折扣。
因此,建议将全志的《村民学堂》中与本村无关的条目及其内容全部删掉,有关本村的信息内容,可写入章节正文中,也可附录在章节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