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学的特殊记忆 ——《钦定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和史料价值探析

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因其包括孔庙,构成所谓“左庙右学"之制,所以又称“庙学"。作为古代最高学府,称国学、太学;作为官署衙门,称国子监。所以,国子监既是中国古代掌邦国儒学训导政令的行政机构,又是中央级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针对晋初太学生“既多猥杂",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故于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唐宋时,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代,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据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1《文庙》记载:“文庙在城东北,国学之左。元太祖置宣圣庙于燕京,以旧枢密院为之。成宗大德十年,京师庙成。明太祖改为北平府学,庙制如故。永乐元年八月,遣官释奠,仍改称国子监孔子庙。寻建新庙于故址,中为庙,南向,东西两庑,正殿初名大成殿。嘉靖九年,改称先师庙,殿门为庙门。万历二十八年,庙宇易以琉璃。”清代,北京国子监的庙学制仍沿袭明朝之旧,“为庙于城东北隅,太学之东;殿曰大成 。庙后建祠曰崇圣。”此处的太学是通称,实即国子监,庙为孔子庙,或曰文庙,仍为“左庙右学"建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的国子监己经辟为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

对于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国子监的研究,学界多侧重于对它的历史变迁、发展概况、功能特色等方面进行探索,而对记载国子监的“专志”研究略显薄弱,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清代编纂的《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和史料价值进行探析。

001.jpg

一、《钦定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以篇目设计为例

中国地方志书发展源远流长,其主要类型为记载一个地区自然与社会的人文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志书,从汉唐地记、图经发展为宋代体例定型的地方志书,当代中国省市县各地区普遍编修了志书,成为当代中国地方文献的主体之一。记载某一专项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状况的志书为“专志", 宋代以后以记载山河湖泊、名山胜迹、书院寺庙等内容的志书蔚为发展,成为中国地方志书发展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代中国的专志编修更是蔚为大观。

国子监从西晋建立至清代,历朝的史籍文献对国子监的发展历史多有记述,在众多的史籍文献中以“专志"形式记述的文献多以《太学志》或《国子监志》名之。“太学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有关太学的文献、史料,是研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考试制度史及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但这些资料,至今未见加以系统整理出版。为此,首都图书馆特组织人力物力,对历代有关太学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编排,汇成此编。其中主要包括:皇明太学志、南雍志、明太学经籍志、明南雍经籍考、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国子监则例、国学礼乐录、纪琉球入太学始末、琉球入学见闻录、学部官制并改设国子监官缺章程.等。本书全部依原件影印,忠实原貌,使此书成为一部太学研宄资料的汇集。这些《太学志》或《国子监志》可谓是中国古代国学的特殊记忆。

北京国子监之有志,始见于明代,如《皇明太学志》、《国子监通志》等。其后有清乾隆间修《国子监志》,《四库全书》收之,道光间修《国子监志》,以及光绪年间据道光版补刻重印本《国子监志》。

志书的编纂首要之义为设计出符合志书体例要求的篇目,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全面地记述所记载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内容。记载北京国子监的志书主要有《皇明太学志》和道光年间编纂的《钦定国子监志》等。下面我们就它们各自的籍目设计内容进行分析。

《皇明太学志》的篇目。据《皇明太学志序》记载:“据南北两志而并考之,又搜索于文移制度之间,未载者增之,己载者酌之,因革至当,损益适中,文而弗繁,质而弗俚,曰《典制》,曰《谟训》,曰《礼乐》,曰《政事》,曰《论议》,曰《人材》,分为十二卷,精确明备,圣制之文悉载而无遗矣。”

《皇明太学志》中的《典志》的具体篇目为:建学,庙学总图,太学图,学制,祀先师,先师庙图,庙制,祀典,启圣公祠图,祠制,祀典,设官,官民生,品官子弟,特荫,四夷入学,勋戚习读,岁贡生,举人,援例生,生员巾服,经籍,板刻,仓库,廪粮,麦豆,钱钞,官吏俸给,柴薪,食盐,师生廪馔,月粮,月米,冬夏衣,灯油,课纸,赐予,优复,医药,恤典,器用,徒役,吏书,庙户,皂隶,斗给,库子,膳夫,工匠,内外学舍,射圃,园地,朝房,印信,文移,刷卷,纸札,官吏给由。

《钦定国子监志》的篇目为:“圣谕、天章,谨拟分年编载,以弁卷首。至建庙、设学,自古为昭分二志以括群书之要。辟雍即恭载于次,典章文物,炳焉与丰镐同风。其礼乐之系于庙者次之,官师、禄廪之系于学者次之,金石、经籍、艺文之系于庙学者又次之,而以纪事、缀闻为志余终焉。”

通过《皇明太学志》和《钦定国子监志》的篇目比较,我以为《钦定国子监志》的篇目设计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国子监功能特色

《钦定国子监志》记载的是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国子监的历史和清代国子监的建筑设施、管理制度、皇帝讲学、经籍艺文、金石碑刻、生员来源等内容,因此在谋篇设目方面应该以突出国子监历史和功能的特色为宗旨,从上述的《钦定国子监志》的篇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特点。

例如“庙学一体”是中国古代国子监的主要特征,因此在《钦定国子监志》的篇目中庙志和学志不仅位列居前而且类目划分详尽,这样突出了国子监的功能特点。

2.突出清代国子监的特色内容

古今专志的篇目设计的共同要求是要突出志书的时代特色在《钦定国子监志》的凡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编纂者在这方面的刻意追求。“监志惟述今制。若唐虞三代以讫南宋,俱与我朝国子监无涉,拟从删削。盖建都设学,地肇元初,有明继之。本朝监于二代,其庙监旧制,自应详摭附载,以识缘起。 “宋以前制度,既详见史籍,例不载入。其或典物相仍,宜追本始,臣等恭拟于案语中略为撮举。至元明典制,有关京师国子监者,酌为纂载。其南雍掌故,概置不录。” “盛典应增辑也。谨案监志一书,前于乾隆四十三年奉敕编纂,采入《四库全书》。别类分门,极典文之赅洽;尊师重道,仰谟训之周详。亘古独隆,力世所宜遵守。惟是编纂告成,而后高宗纯皇帝创建辟雍,重排石鼓,校刊十三经,圣学神功,隆仪叠举。今拟敬谨增载,扬大烈而励学宫,嘉惠益征美善焉。”从中可以得知编纂者在篇目中以清代北京国子监的内容为主,元明时期北京国子监发展的有关内容附在相关记载后面,南京国子监和宋以前的国子监内容不予收录。这样的做法从志书编纂的篇目设计原则看是有利于突出志书的时代特色内容的。

再如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乾隆时造,为皇帝讲学之所。清代乾隆时期建造的辟雍是清代国子监建设的重要特色内容,志书为此专门设立类目来加以突出强调“辟雍志一 辟雍图说,辟雍志四建置,辟雍志五视学,辟雍志六临雍”,而且图文并茂。这样的做法的效果也是使《钦定国子监志》在记载内容上突出了清代国子监发展的特点。

3.重视发挥“图说”的特殊功能

图表是志书的重要体裁形式之一,图的功能对于志书来说主要是通过形象的绘制保存事物的真实立体的图像,从而增强志书记载事物保存准确真实社会记忆的功能。

“图说应详明也。卓等谨案:左图右史,记载之体尚也。此次增辑监志,如敬一亭之奉圣训,箭亭之习骑射,以至六堂学舍,嘉惠士林,凡前志有未详者,悉经绘图列说,以彰圣世作人之至意。” “金石文字,昭垂久远。我皇上特颁周代彝器,陈设朝廷。又,石鼓成周旧物,久列戟门,允宜表著。今拟增金石一门,首彝器图说,次御碑,次题名诸碑碣。至石鼓则就其现存文字,绘图著说。“

从《钦定国子监志》的篇目和内容可以看出,图说在志书中占了相当大的籍幅,而且图说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各个分志中涉及到图示的内容均绘制了大量绘制清晰准确的图像。其中在辟雍志、礼志、乐志、金石志中图像资料非常详尽,例如在辟雍志和金石志九、周石鼓中等绘制了详尽的辟雍大典举办和周石鼓的释文的有关图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真实形象的立体记忆。

《钦定国子监志》的篇目设计“别户分门,至周且备",特色突出,图像纷呈,可谓是古代社会中“太学志“的典范之作,其所体现的篇目设计的宗旨和具体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编纂相关的“志"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功用。

二、《钦定国子监志》的史料价值初探

《钦定国子监志》煌煌84卷,洋洋80余万字,加上近百幅图像资料,确实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国学和北京历史文化的特殊记忆和史料宝库。

我以为《钦定国子监志》的史料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世纪以来,北京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对国子监和孔庙的大规模整修是一项耗时三年之久的重大工程。2007年底布展完毕的孔庙国子监将恢复明清盛景,成为除故宫外,北京向公众开放的、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次规模巨大的整修工程中有很多的文物修复和出土文物的解读中,《钦定国子监志》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例如对琉球学馆的复建依据的史料之一就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钦定国子监志》中对琉球学馆详细的记载,而目前国子监保存的清末彩绘孔庙国子监全图上,整个琉球学馆的建筑布局和结构也标示得相当明确。因此,整个复建方案都是严格根据这些史料设计的。

国子监东厢复建工程考古勘察发现明崇祯“太学奉旨积分题名碑”,这块碑不大,碑身通高1.6米、宽0.5米、厚0.1米。而碑上刻的内容很重要。碑额正中篆书“太学奉旨积分题名碑",碑身正文为小楷,主要记述太学率性堂监生考试积分的情况。这就是国子监志中记载的分堂制,相当于现在的年级。这次考古勘察施工中发现的这块积分题名碑,正是对率性堂监生考试实行积分制的实物佐证,而且还将为国子监复原陈列提供一件珍贵的文物展品。

对这件太学奉旨积分题名碑功用的解读,就需要阅读《钦定国子监志》卷12学志4、考校部分的有关内容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黎锦熙在《方志今议》中认为方志的功能之一是“旅行指导书",这样的提法我认为应该在地方志书资源的开放利用中大力提倡。国子监和孔庙博物馆在2008年己经对海内外公众正式开放,我以为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展览物品中《国子监志》应该成为重要的展品之一。

2.国学教育与研究的重要资料

近年来国学研宄己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学热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国学的含义和功能的争议还会继续下去,但是我认为地方志应该是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记载中国古代 “太学、国学”历史的《钦定国子监志》应该也必须成为“国学门"的必读书目。

3.中国教育史和北京史研究的资料宝库

学界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北京国子监、孔庙的研究中,明清以来编纂的有关太学志和国子监志都是重要的史料之一。

随着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废止国子监举措的实施,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涯也随风而去;21世纪的今天“国子监孔庙博物馆”的开放使古老的“太学"又重新走向社会民众的视野,开启了它新的生命历程之旅。

一百多年前清人编纂的《钦定国子监志》中所记载的乾隆时期的“辟雍大典"己如昨日黄花不复存在,但是《钦定国子监志》为我们保存的“太学记忆"在时光隧道的旅行中却历久弥新。(本文作者:安清福,文章来源:《档案学通讯》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