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安:淮安方志续谈
(二十)《淮南诗钞》二卷,一名《淮人咏淮诗》
清邑人张鸿烈撰,康熙刻本。此书首行及板心上口皆题《淮南诗钞》。小引云:“康熙三十三年甲戍起,至巳卯止拟乐府四十七首、各体诗五十首,总名曰《淮人咏淮诗》。”
实皆四十六首。前有凡例四则:
——山阳治在淮水之南,与淮阴本是二县。载在史册,总属淮南地,固以为别号也。故曰《淮南诗钞》。
——专咏山阳、淮阴古迹懿行,故曰:《淮人咏淮诗》。
上卷拟古乐府,下卷各体诗,也不必尽拘也。赐教者容采入县志,共垂不朽。
——初意撰为诗题,以题征诗,以诗入志。后因字多不能刻,又不能写,耽搁十年,偶一赋咏,不觉遂至百首。殊欠就止,深愧灾梨。
——山阳即郡治也。事迹可咏可歌者,殆不止此。俟博雅君子,表微阐幽,以光乡闾,非敢遽谓遂无遗轶。”
(二十一)《十忆诗》一卷
清山阳吴玉(扌晋)(山夫)撰,《楚州丛书》本。有乾隆二十二年(1758)桐城方于华序。二十六年(1761)许集、项樟序,贡震跋。同治丙寅、宣统已酉段朝端跋。民国辛酉(1921)冒广生跋。所忆十事:一、先君子手钞书;二、沈处士画册;三、汉碑;四、古泉;五、手钞山阳耆旧诗;六、宋砚;七、内合同钢印;八、印章;九、老友陆竹民;十、萧湖泛舟。
段朝端跋云:“端从丁柘塘师家借得刊本。前确翁阁学(方纲)评云:‘诗序,附札(华诗道札)皆雅,只可惜前有三序耳,又云:‘或酌存其一序,即必欲三篇全存。亦只应连写,去其拜手等字。’末有‘覃谿(翁方纲)过眼’小印。道光十六年柘塘师入都,从书肆上得之。因将韩传(韩梦周撰《吴山夫先生传》)附订于后。草草照录,俟他日重钞。同治丙寅十月朝端志。”
又云:“此书原本字画秀整,作率更体,刻手亦工。余尝欲辑《楚州丛书》。凡淮著篇页无多,易零落,难收藏者胥为传布。有志未逮。今距丙寅四十三年矣。老病侵寻,非惟翻刻无期,即重钞亦徒怀虚愿。《颐志斋藏书》久已散矣。
原本不知流落何所,抚卷兴叹。宣统已酉二月蔗叟时年六十有七。”
冒广生跋有云:“蔗叟跋云:翻刻无期者,今兹杀青。七十九岁老翁当为一快也。辛酉正月冒广生。”
宋文献(焜)曾藏有原刻本,见《静思轩藏书记》。
(二十二)《淮雅》
清山阳阮葵生辑,未刻。卷帙无多,稿为先高祖拓塘公所得乃并入《咏淮诗钞》。
宋焜《静思轩藏书记》云:“此古今名人咏淮诗辑本也。系吾山(阮葵生)司寇遗著,郡邑志艺文门均列其目。
后为柘翁所得,朱笔补辑,改名《咏淮诗钞》。段蔗叟跋,据字迹疑出于司寇而未能证实。柘翁序直不言其所自来。余既据志乘断为司寇手稿,并详加补辑。仍名《淮雅》从其朔也。吾淮征文考献,久推阮、丁两家。《山阳诗征》既传淮人之诗矣,至非淮人而咏淮之诗,辑而刻之。足为山川增色,况出于两乡先辈之手乎?”
(二十三)《咏淮诗钞》二卷
清山阳丁晏辑,未刻。自序云:“余既辑《山阳诗征》,复捃摭前人之咏淮者,凡四方之外籍,历代之闻人,博采广搜编为二卷。其淮人之咏淮者已载《诗征》,不复缀录,省重沓也。夫三洲之咏,合周乐之雅南。丛桂之篇招淮南之隐士。先民有作,斯土兴歌。至如輏轩所历,竹帛所传,艺擅九能,才掩群雅,山扬桐柏之辉,川耀玭珠之采,考占纪事,其在兹乎。采风陈诗,是之取尔。”
(二十四)《淮流一勺》二卷
清山阳范以煦撰,咸丰间刻巾箱本。皆分咏淮安古迹,卷上第一题为《甘罗城怀古》卷下第一题为《康州行》,、题下均详注出处。前有小序云:“道光乙已(1845)仿张太史(鸿烈)《淮南诗钞》作咏淮诗,久之成帙。分为二卷,得诗一百七十八首。及门诸子郝少溪(如)、张懋修(士敏)、徐砚农(铸)、郝海门(云汉)、曼青(庆云)、杜云岑(文蔚)、傅海秋(福增)(后改名“卓”字“介清”)、高蓬仙(履灜)、陈景仲(正卿)、岳姑丈冠芬、王妹倩振镛、程表弟锡铭、同怀弟以照等集资付梓,以省传钞。重感其意,过而存之。覆瓿之讥,殆不免也。误文脱字,未及悉正,容俟后日云。息影居士记。”
(二十五)《咏淮纪略》二卷
近人山阳卢福臻撰,民国七年(1918)仿宋排印本。福臻字介清,诸生。世居车轿卢家滩。先世固多诗人,止泉(泽)、蓉湖(涌)为尤著。此书仿张鸿烈《淮南诗钞》、范以煦《淮流一勺》之例,分咏淮人懿行、淮地古迹三百余事。不计工拙,表彰甚力。前有陈重威、郑孝胥、段朝端、罗振玉、丁宝铨各一序,后有罗振常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