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志资源”的搜索结果,共99条
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
中国的地方志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周礼》所记“外史掌书令,掌四方之志”。编修方志源于两汉,定型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8000种,10余万卷,占中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旧志整理步骤与方法琐谈
旧志整理属于古籍整理的范围,文字工作繁冗,如有不慎,就会事倍功半,在整理旧志中,我们应采取以下步骤与方法,以体现古籍整理的要求。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以纪录片《美丽西江》为研究范本
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之路,是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南宋方志理论浅析——以方志起源、性质、功能为中心
关于方志学,人们普遍将其与章学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南宋方志理论非常丰富,方志之学日臻成熟,与后人相比亦毫不逊色。其中,方志起源上,时人提出《周礼》、诸侯国史、《九丘》等说法;方志性质上,在传统的地理派之外,"郡志即诸侯国史"之史学派崛起,受到学界重视,同时,也有人主张乃"存史而备记"的资料书;方志功能上,存史、资治、教化三大作用已经得到了系统阐述。
地方志社会需求“微信调查”报告
2017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利用“微信方式”对7710人进行了地方志社会需求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地方志总体需求较大,达到93%;但,不同职业、年龄和学历群体对地方志需求差异较大,主要呈现出“需求目的多元化、需求种类均衡化、需求内容偏好化、需求形式当代化、需求方式碎片化、需求渠道普及化”的特点。
嘉庆《郫县志》于巴蜀文化研究之价值
郫县之有志,据考始于宋代《古郫志》,自宋代到清同治八年,计有县志七部,已知著作者的有四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县令沈芝重印的《郫县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县令朱鼎臣主持编纂的《郫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县令杨得质在嘉庆志上增补三篇艺文志,称为道光志;清同治九年(1870)县令陈庆熙主持编纂的《郫县志》。经过岁月风霜,诸多县志鲜有留存。
对二轮省志政法类分志有关问题的探讨
政法类分志是二轮省级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二轮省级志书规划当中,虽然对政法类分志的设置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能涵盖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政法工作的主要方面。笔者所在的吉林省,在二轮《吉林省志》规划当中,对政法工作的四个主要方面,分别设置了一部分志,即《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
中国古代国学的特殊记忆 ——《钦定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和史料价值探析
对于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国子监的研究,学界多侧重于对它的历史变迁、发展概况、功能特色等方面进行探索,而对记载国子监的“专志”研究略显薄弱,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清代编纂的《国子监志》的编纂特色和史料价值进行探析。
关于地方志资料的数字化阅读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我国地方史志数字化阅读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配置明显不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强,其检索使用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便利性等。我们可以学习日本,日本实施地方史志数字化阅读有很多部分值得我们借鉴以及学习,在学习日本的基础上,争取得到宝贵的经验,发展国内的地方史志资料阅读工作。
明朝在六盘水地的卫所设置及其影响
元末明初,社会动乱,兵祸连连,西南地区大量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战争和发展生产之间,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卫所制度应运而生,并对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六盘水之地生产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