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年鉴编纂”的搜索结果,共109条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整体性思维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有清晰的定义,即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献的解释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上海地区年鉴渐成特色
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 12 周年和《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颁布 7 周年之际,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2018 上海地方志论坛”于近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
数字化微时代行业年鉴出版工作探析
互联网时代,面对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年鉴类图书编纂出版工作的数字化道路已经势在必行。文章阐述年鉴编纂出版过程中适于走数字化道路的特点, 着重分析数字化年鉴在出版和经营方式的变化,表明数字化出版年鉴以及年鉴数据库的建立能充分发挥工具书的职能。
年鉴编纂琐谈———以《乌什年鉴》为例
年鉴是系统全面记载一个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它集资料、信息、 知识为一体,所以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专家学者查阅资料起到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编纂年鉴要注重博采众长,努力创新,树立精品意识,在组稿、编辑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反复审读稿件,以此不断提高质量。
试论欠发达地区“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后发优势——“零基础”地区实现全覆盖的工作方法探讨
笔者结合自身在欠发达工作实践,尝试总结欠发达地区“两全”覆盖的后发优势,尤其是探讨“零基础”地区实现全覆盖的工作方法,从张家界的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万事皆备”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蓝图绘就”的地方志依法治志新阶段、“后发赶超”的具体工作路径,重点阐述先进经验的可供借鉴、工作体制的一步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带来的“优秀年鉴”的必然结果。
香港为何至今一直没有修成地方志?
2017年尾,距离2004年在岭南大学举行的本地学术界推动香港修志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已经过去13年,遵循“政府支持,学者主修,社会参与”的模式,香港修志却仍未走出实质性的第一步。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当前准备工作进度如何?有无可借鉴的修志模式?修志人员对未来有何期许?一众修志人士虽面临资金困顿,却不言放弃。如今他们对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支持充满期望,相信香港修地方志“临门一脚”问题有望解决。
论从家族修谱到社区、行政村修志的现代转换
家谱和地方志,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构筑中国历史与文化大厦的重要文献支撑。旧时由于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传统文化的覆盖是全方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部分家谱被焚毁或停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要实现文化兴国的目标,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让基层百姓以最直接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新时代赋予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51个“史”字、44个“历史”一词,深刻总结、精辟阐释了我们党96年的历史,对党的历史鲜明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同时对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时代赋予了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新的使命。
浅议《江苏年鉴(2017)》编纂特色
《江苏年鉴》是一部编纂特色鲜明的省级综合年鉴。《江苏年鉴》2017卷用165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和反映了2016年江苏省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年度状况,在框架设计、图片专题和资料挖掘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年鉴的语言风格
朴实是年鉴语言的基本风格和基本要求。它要求语言质朴无华,淳美自然,在行文中摒弃浮词,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不用夸张、渲染等修辞手法,切忌空话、大话、套话。不要偏尚文辞,不要浮记功绩,不要文史混淆,不要随意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