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年鉴编纂”的搜索结果,共109条
试论年鉴编校合一的可行性
“年鉴编校合一”是指要在遵循传统编辑出版程序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三审—文字加工—三校”的工作程序,强调编辑、校对的再次分工,把校对由“发现原稿不妥之处,提出质疑交编辑解决”,提升为“协助编辑共同解决原稿疏漏、错讹和不妥之处”。
浅析年鉴的作用和编纂——以《山东新闻出版广电年鉴》为例
年鉴作为一种大型工具书,集知识、信息、数据和资料于一身,具有“鉴往知来”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年鉴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山东新闻出版广电年鉴》,首先明确年鉴具有为决策提供依据、搭建了解当地人文环境平台、提供资源共享载体和资料保存的作用;其次,年鉴编纂要明确编纂目的、框架结构、选编资料的范围和要求以及编纂人员,以更好的发挥年鉴的作用。
关于年鉴附录的考察与思考
国内出版的年鉴,附录的设置情况如何,其内容有什么特点,编辑方面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作哪些改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随机抽取57种国内在版年鉴,其中包括全国性专业(行业)年鉴12种,省级综合年鉴7种,城市年鉴12种,县级年鉴13种,地方专业(行业)年鉴8种,港澳台地区年鉴5种,专门对附录设置及编辑情况进行考察,并作一些思考。
试谈年鉴编辑的意识
年鉴作为出版物的一种,是人们出版活动的最终成果。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必须提高年鉴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年鉴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把所编纂的年鉴打造成为精品。
浅谈年鉴攻守道——以地市级综合年鉴为例
攻与守,本是一对中国古代战术词汇,“攻”代表攻城略地,“守”代表坚守城池。在此,我借用这对词,谈谈新时代地方综合年鉴事业的继承与发展:“攻”代表的是年鉴在新时代、新眼界、新平台基础上的创新与开拓;“守”代表的是年鉴对其核心价值的承续、对核心规则的固守;而所谓的“功守道”,则是年鉴在创新与规范间谋求的动态平衡。
全国知名年鉴专家唐剑平应邀赴湖南怀化讲课
截至5月底,今年唐剑平应邀到安徽亳州、绩溪,浙江鄞州、桐庐、景宁及宁波舜宇集团有限公司(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山西大同,湖南怀化等地讲课8次,累计唐剑平到全国各地讲课近50次,足迹涉及北京、上海、山东、安徽、陕西、山西、湖北、湖南、云南、浙江等省市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其中,为《中国石油集团总公司年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年鉴》《中国交通年鉴》等3家中央级年鉴培训讲课4次,共有学员1万余人。
改革开放结硕果 修志编鉴著新篇——黄陂区地方志工作回顾
黄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编史修志的古老历史文化传统。据记载,明嘉靖就编有《黄陂县志》,清代编有多部《黄陂县志》,其中,清同治《黄陂县志》由清朝同治年间翰林院编修、黄陂籍人士金国钧主持编修,其规格之高、内容之丰富,在县级志书中鲜见。
打响“地方志文化品牌”,上海准备这样挖掘“资源宝库”
近日,《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上海发布。该计划明确了上海市相关单位、部门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决策部署中的责任分工。其中,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在“人文历史展示专项行动”中与市委宣传部、市作协共同负责:实施“上海著名历史事件”宣传普及计划,梳理上海著名历史事件,挖掘重大历史事件题材,做好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地方史料价值的认识与研究 ——《上海年鉴( 1854) 》整理与研究述要
中国大陆第一部城市年鉴——— 《上海年鉴( 1854) 》发现、整理的过程,表明了其融原文影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西文地方文献整理的特点。这一专题研究向世人展示了中文“年鉴”一词系从日本引入; 也揭示了西方年鉴传入中国内地的节点应是出版于1852 年的《上海年鉴( 1852) 》,以及中国第一种城市年鉴是出版于1846 年的《香港年鉴( 1846) 》。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江宁年鉴》为例
《江宁年鉴》在“人物”类目中,先后设置“新任区领导简介”“先进人物选介”“逝世人物”“百姓之星”“美丽江宁人”“特级教师简介”“领军人才选介”等栏目,逐步形成了各类人物记载新格局,使典型人物宣传既有先进性、代表性,又有群众性、广泛性。